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藝創造中變態人格審美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摘要:
在特定的社會轉型期,變態人格(或人格障礙,下同)在審美活動中因受到心理異化等因素的制約,其變態人格與審美心態畸變之間必然形成特定的交互關系以及呈現出諸多心向表征。異常人格的審美心理異化的特異性,與審美的相對性和個體的差異性有著本質的不同,審美異化是人的異化的一個具體表現。準確地認識和把握人的審美異化現象,對于我們正常地鑒賞美的事物,鑒別真美與偽美,正確引導人心,以開拓美好前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變態;人格;審美;異化
審美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能動觀照,是審美主體愉悅性的體驗過程。審美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判斷,具有人的一般文化表征,亦即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對自己的本質力量加以確證、肯定和提升。審美過程中的人是歸屬于社會的,并為一定社會的文化產物。從本質意義上說,由主體意向、客體潛質以及促成二者結合的互動媒介等因素所構成的審美“胞體”無不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文化。因此,其所倚靠與寄托的社會文化形態一旦發生了顯著變化,就意味著先前所依屬的那一文化氛圍被打破,這時人們的文化心態必然要進行一次“打散組合”式的調整,以期適應新的文化構架。倘若在文化形態的變異中,主體不能積極有效地適應這一動局,那么,生活在這種文化下的主體人格就很容易會發生變異,造成人格的異常或變態。在當今,隨著我國整個社會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其東方與西方、殖民文化與民族文化、封建思想與新文化思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計劃與市場、工業社會與后工業社會、古典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等由多種文化形態混合與交織而成的多元化人文格局及其由此引發的正負面社會效應,正日益顯露出來。在這一特定的社會轉型期,因主客觀因素所致,造成一部分人由人格變異而出現了審美心理的混亂,所以,在此背景下發生人的審美異化也是不足為奇的了。
審美異化是審美主體因人格變態而發生的審美顛倒和錯位的文化心理投射現象,因明顯背離或偏離了人們的正常審美情理,嚴重歪曲與蔑視既有的審美價值,其審美心理和行為已經違背了人類一般的歷史文明進化的審美本性,從而導致對審美本質予以觀照的喪失感。事實表明,在通常情況下,由一種民族文化養育出的審美主體,無論他們是如何千差萬別,當面對同一審美客體的時候所形成的審美反應是基本趨同的,盡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會有相左的變相情勢,但基本保持彼此可相互通融的共同點,即便是不同民族之間也會對那些形式性較強的審美對象發生共同的美感,他們能以積極的審美心態去領略美的事物,且能產生適度的良性心理反映。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審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否則,就會發生因人格上的“離經叛道”而形成偏離常情的審美心理畸變。從馬克思的美學觀來看,人的審美是一個“自律化”和“反異化”的過程,當然,由于人的能動性和社會的進化性,“即使在異化的社會條件下,在‘美的規律’的作用下,人類的歷史過程總能創造出美的形象,人類的歷史總是指向美好的幸福境界”[1],以表現出人的智慧,即人的本質力量。然而,審美異化卻沒有這么幸運,由于其人格在感性與理性、個性與社會價值規范性等方面普遍表現出了分裂的片面的異化偏向,已無法去實現馬克思主義所設定的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美學理想。因而,審美異化后的人在現實社會的相互對立的矛盾關系中,無法依憑“兩種尺度的統一”去真正完成“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的使命,就普遍可能“從痛苦的、異化的現實退入主體的心靈與個體的情感性存在中去,從而受制于個體的自戀性情結與外在的必然性”[2],亦即受制于人格的心理畸變,顯然,在此情況下審美創造是難于正常進行的。須看到,社會矛盾—人的異化—審美心理異變,是一個從個體到社會的互為因果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想要實現“審美幸福的境界”,就必須在遵循“美的規律”的前提下,勇于并善于“去異化”,最大化地張揚審美個性,在最大的現實可能性上不斷實現社會與個體的價值超越。對此須注意,這里所談論的審美心理異化現象,盡管說同馬克思主義有關人的異化理論本質是一致的,但兩者在側重點上是不同的,前者的重心是社會個體因人格變異而導致的社會心理上的審美“錯幻”,而后者著重從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撞擊層面上論述整個人類社會的有關人的本質的價值錯位和喪失的問題。當然,人的本質的異化絕非是一種抽象物,而其必須表現為由反人性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因人格變異所形成的每一個個體心靈上的審美異化,正是通過“這一個”的折射以涵蓋著整體社會某種程度上的“殘像”。當然,在本質上二者是一致的,只不過兩者是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母文化與子文化、“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而已。
審美文化與人格心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而,人格的變化也必然帶來審美文化心理的變化,亦即“型態”不同的人格自有不同的審美文化心向。主體人格可分為常態與非常態。非常態人格即人格變態,其由于嚴重偏離正常人格的“基準”,遠離社會文化規范,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正常的認知力,以病態化的文化目光審視生活,以其不自覺的荒謬而“自以為是”的心理定勢去判定周邊事物。其突出表現出兩種異常特性:一是對審美屬性的顛倒,往往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等;二是在審美量度上的弱化或過強,比如面對種種新生事物內心無動于衷或反應偏激等。異常人格主要由認知系統、情感系統、意志系統和個性動力系統諸方面構成。作為人格的必要組成部分的審美,必成為反映其人格異常情況的一項重要指標。畸變了的審美心理正是遵循著異常人格的運行邏輯將錯就錯,因此變態人格的審美是一種在審美活動中習以為性的心理畸變傾向。它的產生意味著心理整體系統的弱化、紊亂或局部系統的“壞死”。在審美過程中,其美感的價值取向及其心理調控,已明顯喪失了常態人格應有的審美識別與調適能力。若從特異性的內部機制來看,其存在以下幾個主要特征:一是審美潛意識中的殘跡性。審美主體因遭受種種挫折造成的心靈上的缺損、扭曲,已成為抹之不去的變形了的心理映像,這一點正是固守自身異常人格的一個動因。二是人格內部心理因素之間不協調及引發的審美主客體關系的不協調,最終給主體的精神世界造成的混亂,并且由此而來的外部行為與人倫秩序的混亂。三是將其異常人格的不良審美經驗內化為自我的審美規范,并習以為常,自得其樂。四是具有其穩定性,這種畸變了的審美經驗一旦形成,就不易消除,會在一定時空里恒久地存在。
變異人格是就非常態人格的一個總稱,其表現是形形色色的,若依據一定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型。其類型不同表現出的情況也自有差異;而同一類型的異常人格在其本質上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心理表征。根據克列里氏的觀點,可將異常人格分為:“①性變態人格;②反社會性變態人格;③“良性”變態人格(屬一種適應社會生活能力弱,困難大的類型,諸如強迫性人格、偏執性人格、抑郁性人格、躁郁性人格等)。”[3]異常人格通常主要表現為情感、本能欲望和意志活動的異常,但其智能上除個別極端情況外,多數人格變態者仍有不同程度上的審美需要和能力。盡管如此,由于受到內在深層心理畸變癥結的干擾,必將給其審美活動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影響著審美的效果與進程態勢。
研究表明,變態人格在審美過程中的異化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審美的固著與退行。審美心理的固化亦即其心理的固著,其實是一種停滯僵化的心理狀態。強迫性人格、偏執性人格、分裂型人格、抑郁型人格以及癔癥型人格的主體,面對審美對象卻通常表現出明顯的容易被某種心理障礙所羈絆,使其心理發展停止在某一點上而裹足不前,或固執地沉溺于某種意念之中而過度地執著,即心理偏執。
②審美憂郁心態的泛化。生活表明,有此病理遺傳素質傾向的人若再經受生活挫傷,極易引發此結果。在此情況下,個體仍放縱自己,以憂郁的審美眼光繼續貫注于憂郁性的生活情景和文學作品,那么,就會更強烈地破壞其審美的客觀真實性和愉悅性,構成“進也憂,退也憂”的惡性循環的境地。
③審美過程中過度的角色扮演。依賴性人格、癔癥型人格、分裂型人格等,由于缺少足夠的理性把握,情感與理性嚴重失調,當他們進入審美角色的時候,便不能把握好自我的獨立性,很容易滑入極端主觀化或極端客觀化的歧途。因此,他們一旦進入某種審美“移情場”,就會激情迸發,不能自已,甚或是在一種莫名動因的促使下,成為喜怒無常的移情“角色”,有的則情不自禁地擔當起某一“模型角色”,不可自拔。在這里,原本的“自我”嚴重地被異化,審美的理性被感性所俘虜。
④審美功利性的絕對化。在反社會型人格、偏執型人格與強迫型人格等異常人格的行為中,他們總是一味地追求審美功利的滿足,企圖以某種意義上的“公利”或“私利”的標準來審視美、評判美,甚至去創造美。正因為其由于偏頗于政治上的狂妄,經濟上的貪婪,生理上的欲望之偏激心理的操縱,必然得出“有用即為美”以及“非此即彼”的絕對化的錯誤結論,由此而來將打破美感的純正性和完整性。審美的功利取舍與否可以有其傾向性的自由,但將此走入極端是不現實的或是不正當的。
⑤審美的孤寂冷漠心態。在分裂型、抑郁型、躁郁型等異常人格的相關活動中,當遭受了沉重打擊后,精神一蹶不振,有時甚至會因強烈而較持久的不良刺激表現為:其一是精神抑郁的泛化,對于一切丑惡或美好的事物均持以冷淡無情、漠然視之的態度,這在抑郁型人格中最為典型;其二是心理與行為的倒錯,面對美好喜悅的情景時卻表現出悲哀愁楚的神情,而面對痛苦絕望的場景時卻又顯得無比高興欣快。這正是由于其心靈上的自我封閉及其被那冷漠、麻木、孤傲、清高等不良人格因素構筑了的狹隘、錯亂而陰冷的人格“城堡”所囚禁而致。
⑥審美價值判斷的顛倒。在反社會型人格、偏執型人格、癲癇型人格等異常人格種群中,總是將真善美視作假惡丑,亦即發生的美丑倒置的審美價值心理錯像。此種異常人格者的審美心理共性表現為:在其表面上能振振有詞,機智善辯,或是在木訥中顯出幾分淳樸厚道,其實不然,因受其自身潛意識的反叛心理的暗示以及自卑和虛榮心理的動機驅使,已習慣于“偷梁換柱”“顛倒是非”“離經叛道”等審美畸變的心理沖動。7審美的“性”心理中心化。這類情況絕大多數發生在性變態人格者的身上。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維護生命本能存在的主要心理能量便是這“性力”,即“力比多”。審美作為一種能量的消耗,自然要受到這一“性力”的影響。但此種人格主體由于明顯打破了“我”系統的內在平衡與“意識”系統的協調關系,高度膨脹了“本我”與“潛意識”的功能,表現出過強的“性”驅力,走向唯“性”是求的變態的審美意念之極端。
類型化的審美異化之表現有一個共性,即審美主體的個性與社會價值的分裂以及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否定。應該看到,變態人格的這種審美異化與審美的差異性與相對性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性質上看,病態人格與病態審美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審美變異具有自身獨有的規定性,作為一組所特有的反美學文化的征候群其在質的方面屬于排它的,故而審美異化是一種反常規的乖張的病態文化心理現象,而審美文化的差異性與相對性卻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引起的個體和群體審美心理上的“合規律”的時空差異與文化特性差異,這可表現為審美的民族性、時代性、階級性、階層性、習俗性及地域性等文化層面;而在個體方面多表現為認知、情感、意志、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和個體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能力等審美經驗方面的差異。從其生成上看,審美異化是審美的社會客觀性與主觀性互為因果的反情理的交錯變異反映,是其消極的心態參與其間,以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作為攪擾著審美文化的視聽場,而后者是社會主體能動性的積極反映,其均屬一種社會心理運行中合乎社會與心理邏輯的多樣化審美模式的映照,是人類社會主流文化“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結果。相比而言,審美心理畸變的特異性如果說有其客觀性,那么這就是一定社會存在的病態文化的“溫床”;如果說有其主觀性,那么就是伴隨變態人格而生發的反文化的審美心靈“癔癥”。不可否認盡管說這與不良的社會文化以及主體心理素質發育不全有關,但對于那些具有一定識別力和調控力的個體來說,就不是借一個先天的問題可逃脫了的事情,而其主觀責任是不可推卸的。總之,異常文化導致異常人格,又使其審美變異于常態的審美“度”之外,并且審美畸變是循著一種社會—生物←→心理—社會的模式惡性循環的,因此說異常人格的審美心理變異與常態人格的一般審美差異性和相對性有質的區別。
由上可見,人格變異后的審美主體在本質上是屬于反美學的,因而,其與那些對主流文化有著一定積極裝飾與張力的邊緣文化或亞文化主體相比有所不同,充其量其只能擔當著反主流文化的“丑角道具”,因為“畸變者”的變異行為不僅阻礙著主流文化的前進步伐,而且也將嚴重地有損于個體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另須注意到,通常審美異態與審美常態并沒有一個十分確切的界限,為之須細觀其人格偏正,究察其審美心向,從必然與偶然、本質與非本質的角度審視之,以定其審美主導屬性的優劣與否。這樣才有利于凈化與實現整個社會審美文化和諧環境,以健康的文化引導使得人們的審美心態走向健全美好的人文前景。
參考文獻:
[1]蔣孔陽.美學新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491.
[2]王杰.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美學問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339.
[3]王維亮.變態心理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6.
作者:劉鳴 單位:安陽工學院 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