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人才能力強化培養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才需求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文分析普通高?!盎ヂ摼W+”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一種以學習為主、以科研與競技為輔、學研競一體的“互聯網+”產業人才強化培養模式,總結反思該方案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跨專業人才
一、普通高校“互聯網+”產業人才培養現狀
2015年兩會期間,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了“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2015年6月,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啟動,賽事組織在傳統學科競賽的基礎上,強調賽事成果的落地孵化及其對“互聯網+”新業態的促進?!盎ヂ摼W+”產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需求,如跨學科專業背景、創新創業型和個性化等。由于普通高校教育的大眾化特征明顯,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意識與專長存在明顯不足,其人才培養模式很難在較短時間之內完全適應這種人才培養需求。因此,一些高校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大學生科技活動、支持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相關競賽,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但仍存在一些明顯不足:這類活動功利化明顯,缺乏系統性與長效機制;主題或任務選擇的科學性、創新性與合理性往往不夠,技術與信息支撐往往不足;信息類學生跨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知識面廣度不夠等。通過組建興趣小組,在課外進行能力強化培養,有望成為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互聯網+”產業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普通高?!盎ヂ摼W+”產業人才能力強化培養模式
根據當前“互聯網+”產業發展需要以及其對相關人才,特別是IT類人才的迫切需求與新的要求特征,通過考察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競賽活動及參與科研項目的現狀,分析其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設計了以興趣小組為核心的“互聯網+”產業人才能力強化培養模型?!盎ヂ摼W+”產業人才能力強化培養模型框架自下而上由資源、技能、學習小組和項目團隊四個層級構成。資源層涵蓋Internet、“互聯網+”產業及相關科研項目資源。整個人才能力強化培養項目以Internet及“互聯網+”產業為應用環境和資源基礎,依托學校開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等相關IT專業的教學和實驗資源,以技術應用型科研項目作支撐,配置“互聯網+”能力強化興趣小組學習實踐所需的各種軟硬件資源環境。“技能”指的是支撐“互聯網+”產業的核心IT技術和各項專項技能?!盎ヂ摼W+”產業相關核心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及所需各項專項技能的培養,是人才能力強化培養項目實施的重點,是使“互聯網+”項目能開展并最終落地實施的技術保障?!皩W習小組”是項目框架的核心,圍繞支撐“互聯網+”產業的各項專項技能,結合學校所開設的相關信息專業的特點,依托學院的師資、實驗、科研與社會資源,在手機APP、網絡安全、人工智能、Web應用開發、機器人、數據挖掘等方向形成以專技強化學習為目標的各個興趣小組。參與科研項目和競技比賽并最終導向創業的“項目團隊”是達成“互聯網+”產業人才能力強化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在各方向興趣小組人才資源儲備的基礎上,先通過提煉與“互聯網+”產業相關的有商業價值和發展前景的項目,形成有效的任務設定、資源整合、過程督導及評價反饋等機制,根據需要從各個興趣小組抽調已經達到相應專技要求的成員形成項目小組,在項目的研發過程中深化學習,培養協作意識。最后,將對有成效的項目作進一步提升,參加各類科學研究或科技競賽活動。對于技術成熟、成效顯著的項目團隊,可以啟動項目的試運營,將產品投入市場經營。隨著科研和競賽成果的取得,已為創業項目準備了充足的產品、技術及核心團隊支持條件,為創業項目的啟動和實際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和人力保障。成熟的技術產品和項目團隊是創業項目在商業運營和推廣過程中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尋得項目運營推廣所需資金渠道的關鍵要素,是創業型項目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對于這類比較成熟的項目,進行實際推廣運營,更有望獲得成功。
三、課外興趣小組實踐與反思
自課題實施以來,通過專業任課教師的宣傳組織,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共招募接收了參與興趣小組的學生67名,分別在手機APP、網絡安全、人工智能、Web應用開發、數據挖掘、云計算等方向組建了興趣小組7個。經過為期一年的專項技能學習和強化訓練,興趣小組的學生之間形成“幫傳帶”的良好學習氛圍,專業應用能力提升顯著,增強了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軟件分析設計及動手編程能力都得到切實地提高。其中,9名學生被吸收參與到教師的在研科研項目,協助完成科研項目的算法設計和實現。一百多名學生共組建45個團隊參與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賽區級銀獎1項,賽區級銅獎1項,校級特等獎3項,校級一等獎7項,校級二等獎2項。報名參賽項目數和獲獎項目數均比往年顯著增多。課題實施在“互聯網+”產業人才能力強化培養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選題創新性不夠,商業價值不高。學生與社會接觸相對較少、對商業要素不夠敏感,所選題目往往新穎性、創新性不夠,潛在商業價值不高,很難取得高等級獎項。作為指導教師,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工作平臺和社會經驗,收集更多更新的創業創意資訊,分類整理,要注意分享給學生,加強對學生選題的引導工作。
2.團隊成員跨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興趣小組成員通過專項技能訓練,有了較扎實和豐厚的前沿科技知識儲備,能解決“互聯網+”項目的軟硬件研發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但興趣小組成員大多受信息技術專業背景的影響,商業思維及捕捉市場需求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存在經濟學、管理學知識欠缺的問題,對“互聯網+”產品商業模式和商業項目的運作流程也沒有形成體系的完備認識,導致所撰寫的商業計劃書不夠專業,吸引力和競爭力大打折扣。與傳統工業時代人才的單項技能培養目標不同,“互聯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綜合化和跨學科化,在人才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僅要求從業者很好地掌握信息學科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也要求他們對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等其他領域有充分的了解,以能將技術應用和市場需求相結合,提出專業可行的產品方案,并具備隨需所變的研究解決復雜商業項目問題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針對這個問題,可以為學生開設管理學和經濟學相關的培訓課程,舉辦“互聯網+”前沿問題系列講座或市場案例專題研討等,解決學生的跨專業知識欠缺的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在組建項目團隊時,積極吸收來自商學院、旅游學院、傳媒學院等其他院系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參與其中,在商業模式設計、文案策劃和商業計劃書撰寫等方面提供咨詢和決策支持。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通過長期的溝通交流與協作,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在吸收對方專業知識和信息資訊的同時,也可以豐富自己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及思維模式,打破固有思維定式的局限,無論在項目的整體架構和細節設計問題上,形成更立體、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
3.對教材和教學方法應做適當改革,以適應“互聯網+”人才培養需要。多年來,在精英教育和培養研究型人才思想的指導下,高等教育教材的編寫更加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在理論的實踐應用和適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所舉例子一般圍繞各個知識點獨立設計,實踐運用方面的內容組織較為分散,在如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完整的實際應用問題方面,學生缺乏整體性和體系性的認識。“互聯網+”項目對實踐主體在解決問題時的全局觀、整體架構能力、綜合運用能力要求都很高。因此,應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作適當的調整,使用完整的教學案例,通過一個經典實用系統案例,展示和聯結各個理論知識點的應用,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對問題的目標對象建立起全局性和整體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看問題、分析問題的全局觀和整體架構思維能力。在教學案例取材方面,應與時俱進,選取較為成功的“互聯網+”項目的軟硬件系統,用于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從專業技術角度講授案例的同時,順帶穿插介紹案例項目相關的一些背景知識和項目設計的要點,使學生能夠結合專業知識應用對“互聯網+”產業有更多的了解認識,通過對新事物新概念循序漸進的認知積累,使學生今后更順利向“互聯網+”創業實踐過渡。
四、結論
“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對“互聯網+”的大量人才需求正在逐漸地改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和教育模式,對高校師生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整合現有的師資、實驗、科研與社會資源,通過興趣小組,在課外進行能力強化培養,是當前“互聯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探索的一次重要實踐。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今后在學生跨專業人才素質培養、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半成熟項目的孵化和落地實施支持等方面進一步地探索和改革,使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互聯網+”產業對跨學科復合人才的新需求。
參考文獻:
[1]郭楊,李秦.“互聯網+”產業人才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
[2]陳雪鈞.“互聯網+”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3]獨孤昌慧,劉恒.“互聯網+”下的高校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
作者:葉恒舟;劉亞榮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