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護理對卒中患者的健康促進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方法
1.1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①入院日:護士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評估患者健康行為生活方式;②住院期間:護士對患者及家屬常規生活方式進行指導,口頭宣教;③出院時: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評估患者生活方式,并進行常規出院指導;④干預后3個月、6個月再次評估患者生活方式。
1.2干預組通過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采取團隊化健康教育,由醫生、護士、營養師等從不同角度進行全面指導。①入院日:護士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評估患者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測量患者血壓。②住院期間:綜合團隊宣教,由1名護士、1名醫生、1名營養師、1名康復師組成健康教育團隊。根據患者年齡、文化層次、職業、辨證分型等給予個體化生活方式指導:首先告知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腦卒中的發生、復發與之密切相關,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降低腦卒中發生、復發有重大意義。入院后2~3日:由護士、營養師共同教育患者及家屬合理飲食,辨證施膳;入院后4~5日:由護士、康復師共同指導患者及家屬適當運動,介紹中醫養生運動療法包括推拿和按摩,對家屬的康復治療技術進行宣教;入院后6~7日:由護士、醫生共同告知患者及家屬戒煙限酒;入院后8~9日:由護士、醫生共同教育患者及家屬起居規律,進行心理護理,保持心理平衡。入院后第10日至出院前,繼續進行教育并予以及時評估。期間開展講座(時間為每周一、周四,每周兩次),腦病科主任分別從飲食、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四方面進行。同時發放宣傳手冊,內容與口頭宣教、專家講座內容一致。松弛訓練安排在每次講座后進行,地點選在病房教室,每周2次,由護士指導。③出院時:醫生、護士共同倡導患者及家屬簽署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公開承諾”書(1式2份,本人和護士各1份保存)。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行為生活方式評估,進行個體化出院指導,給患者及家屬開辨證飲食處方、運動處方、煙酒處方、起居處方、心理處方,發放隨訪卡,注明隨訪的日期、時間。④出院后第2、4周:護士電話隨訪患者,了解患者飲食、運動、煙酒、起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并給予鼓勵、指導與督促,每次30分鐘左右。⑤干預后3個月:評估患者生活方式、心理狀態,測血壓并給予鼓勵、指導與督促,地點在醫院。⑥干預后4個月、干預后5個月:同出院后第2、4周。⑦干預后6個月:同干預后3個月,同時評估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況,鼓勵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3評價方法運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評估2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及干預后3個月、6個月時各方面情況。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lifestyleprofile,HPLP)是由美國護理學家pender于1987年從健康促進的角度制成,并于1996進行修訂的問卷式測量表,用于評價人群生活方式水平。有研究表明該量表有良好的信度系數(cronbach′sα),適合國內人群。量表由6個維度52個條目組成:營養、人際關系、健康責任、自我實現4個維度分別有9個條目;運動鍛煉、壓力應對2個維度分別有8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1=從不、2=有時、3=經常、4=總是,分別計分。量表總分52~208分,得分52~89分為差,90~126分為一般,127~163分為良好,164~208分為優,得分愈高,表示其生活方式水平愈好,得分在良好以上表示生活方式健康,良好以下表示生活方式不健康,需要改進。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和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對符合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時間2組患者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
2結果
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6個維度:人際間關系、營養、健康責任、運動、壓力管理、自我實現以及總分方面,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組分值高于對照組;不同時間各分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間和時間之間存在交互作用(P<0.01),即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各分值在不同時間的變化趨勢不同,見表1。
3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CNP)改變了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了健康教育質量。CNP是整體化護理的一部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傳統的健康教育不能及時發現個體差異并滿足患者所需,是把它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而且護理人員缺乏健康教育意識,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引導護士按路徑的內容分時間段、分次講授,患者易于掌握。同時依標準進行質量考核評價,促進了教育的有效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由于生理、社會、經濟多種因素,引起一系列心理變化,如恐懼、絕望、煩躁等,運用臨床護理路徑后,護士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在患者身邊,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社會情況,隨時解答患者的提問,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知和評價,減輕了抑郁和焦慮的發生。
在實施臨床護理路徑過程中,建立了指導、參與、合作的新型護患關系,使護士不再單純幫患者去做,而是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護理活動,有效減輕自身焦慮,融洽護患關系,提高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臨床護理路徑涵蓋了循證理論、人文關懷、人本理念等,在卒中患者中的運用體現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宗旨。
作者:錢輝單位:南京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