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語文學科發展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在校本科生近600人〔1〕;西北民族大學有三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現有本科生近340余人,藏語言文化學院現有本科生近500人,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現有本科生近200人;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僅2010年即招收各少數民族語言專業本科生205人。簡單的數字相較之下,表面體現的是一個專業的招生規模,實際體現的是一個專業的活力。
1.專業設置單一
廣西具有豐富的語言資源,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絕大多數具有民族語言。本校開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可純粹是單一的壯語言文學,即便如此,它還是半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半漢語言文學專業,其他民族語言則沒有開設相應的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生專業雖然招收壯侗語族專業考生,可實際上差不多是壯語言文學專業。專業設置上的單一性明顯制約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反觀區外各民族語言高校,中央民族大學開設的各民族語言專業之全自不待言,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學學院有蒙古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蒙漢雙語)〔2〕個本科專業;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開設有現代蒙古語、蒙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蒙古族作家文學、蒙古族民間文學和蒙漢語言文化關系研究共5個方向,藏語言文化學院現設有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學(漢藏翻譯)、藏語言文學(現代文秘)、工商管理(藏漢雙語)4個本科專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現共設有納西語、傈僳、景頗語等12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
2.師資數量不足,缺少多語種教師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現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教師不超過10人,涉及到的語種局限于壯語,廣西數量眾多的民族語言缺少師資來培養本科教育。國內同類高校在師資隊伍與語種上表現出了較強的實力。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學學院現有教職工36人,教師梯隊合理;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有教師25人,藏學院有教職工29人,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8人,均形成了年齡與學歷合理的教師梯隊,能培養3個語種的本科生。與前面幾個民族大學相比,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39人,能培養12個語種的本科生。
二、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
就目前國內的民族語言專業設置情況來說,北方的民族院校對于民族語的教學開展得比較成功,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的民族語教學、培養、就業等都開展得非常理想。南方的云南民族大學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就業支撐等方面也開展得比較成功。反觀我校的壯語文專業培養情況,似乎變成了一種點綴,與廣西高速的社會發展步伐極不相稱,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面對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需要,我校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語言文學)亟需改革。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語言文學)專業為廣西民族大學早期設立的專業之一,有著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與成果,具有改革的理論積淀。學校有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能勝任改革的教學工作。學校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要的本科民族院校,擔負了為全區培養基層人才的重大任務,有著巨大的改革發展空間。目前該專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招生困難、專業設置單一(僅有壯語言文學)、師資缺乏,彼此之間具有惡性循環的因素。招生困難導致專業的開設難以為繼,例如現在該專業采取“雙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形式,才得以勉強維持現有規模。沒有了招生規模與培養專業,師資自然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招生之所以困難,與學生就業困難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解決專業前景的著力點,首要的是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在此基礎上尋找深化學科內涵的途徑。
1.深化人才培養模式
在本校“雙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模式的基礎上,著重借鑒云南民族大學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長期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一種“一干N枝”,“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不同語種方向(模塊)”的基本教學模式。該模式辦學過程中可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專業方向和招生人數的靈活調整。畢業生發給雙證文憑,能有效增加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此種培養模式要形成專業知識和文化互動的社會影響模式。我校民族學專業為國內深具影響力的專業,對廣西社會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如能在此基礎上培養少數民族專門人才,能有效地構建和諧社會和鞏固邊疆穩定,強化和拓展專業技能與文化的輻射作用,較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
2.拓寬人才就業渠道
除了繼續鞏固和拓展固有的就業渠道,借鑒其他民族高校解決就業的方式,開展“學校+政府”的合作辦學形式。通過對若干個民族語言使用地區的調查和研究,探索一種“學校+政府”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新型模式。以文學院的名義,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地方政府的交流與溝通,與區、市、縣各級政府部門簽訂合作培養人才協議。按此模式,辦學雙方將在人才培養定位、經費投入、教學管理、教學組織、教材建設、質量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都進行合同式的規定。凡進入此培養模式的學生,畢業后由地方政府根據需要安排到相關的部門和崗位就業,既能滿足地方對緊缺專門人才的需求,又能較好地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搞好目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工作,通過示范帶動作用,做好招生宣傳問題,吸引更多的生源報考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扭轉目前招生困難的局面。
3.引進與培養師資
廣西雖然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但本校開設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只有壯語言文學。11個世居少數民族除回族和滿族轉用其他民族語言外,其余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語言,有必要開展這些民族語言本科專業。開設這些專業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師資,目前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其他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的師資欠缺。如何解決師資問題,可能的辦法是三個:一是聘請校外專家學者前來授課,緩解學校本身師資不足的窘況;二是有目的地引進欠缺的師資,逐步解決師資缺口問題;三是鼓勵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提升教師的學歷與知識結構,增強學校自身人才培養的造血功能。
三、余論
本文主要關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發展,總體來說,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深化學生內涵;二是多層次辦學,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通過改革創新,形成一種針對邊疆民族地區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辦學方式、經費投入、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不僅有利于振興本校的招牌特色專業,而且能為廣西的發展輸送有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曾經是本校的招牌專業,學校以此專業為基礎,率先獲得了文學院碩士點,目前獲得的博士點,也是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強力支撐下獲得的。本人一直從事教學工作,對于教學改革的思考,希望盡快改變現在的情況,使本校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與國家級特色專業的稱號名副其實,成為廣西民族大學一張靚麗的名片。
作者:康忠德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