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文學信息化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族文學資料信息化建設是民族文學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眾所周知,少數民族文學是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科。少數民族文學資料學既屬于檔案信息學、圖書館學,又具有民族文學學科的許多特性。在當今中國文化建設和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少數民族文學資料建設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保護和民族文學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特別是根據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不僅民族院校開設民族文學專業,其他許多綜合性大學、科研機構也把民族文學作為重要學科建設之一,如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三峽大學等高校都開設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對少數民族文學資料形成極大的需求。要滿足該領域今后人才培養的需求,沒有與時俱進的資料平臺支持是顯然不行的。
(二)民族文學資料信息化建設具備相應的傳媒技術和資料基礎信息化時代,信息數字化和網絡傳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普及,原來實體性質的圖書資料只有與新的信息傳媒方式接軌,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文化價值。目前,許多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民族文學資料建設都非常豐富,形成了資料學建設的良好基礎。以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資料建設為例,近3年來,采集了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學資料,主要有北方民族文學中的《瑪納斯》史詩歌手視頻專題庫60小時,藏族格薩爾藝人系列檔案54小時,蒙古族瀕危經典民間文學搜集與整理778小時;南方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少數民族田野調查專題60小時等。2012年,采集的音頻12個專題資料時長528.5小時;新增視頻資料時長207.5小時,新增圖片資料8635張,增加圖書638冊,采購圖書393冊,獲捐贈圖書245冊,其中外文圖書130冊。部分檔案資料具有唯一性,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些豐富的資料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平臺,展示其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創建于1999年8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網站,作為民族文學資料的重要平臺,兼具民族文學資料和研究信息的與傳播功能,并一直致力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事業的信息化建設,多年來秉承著“振興學術、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的建站宗旨和“統籌規劃,分段實施,循序漸進,逐步優化”的建設理念,在特色資源、學術品牌、專業頻道等多向度上尋求突破,在全面推動“中國民族文學網”的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更好地發展和繁榮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術研究事業。2012年度“中國民族文學網(中英文版)”積極嘗試網絡建設的“專題數據庫”建設,并針對民族文學的不同分類強化了板塊設計,增強了專業特色和信息容量。2012年度中國民族文學網的瀏覽量293209人次,訪問總量141125次。其中,唯一身份訪問者108237人,來自135個國家和地區,使用109種語言。同樣,2012年10月16日至11月30日期間,民族文學所系統制作的“2012史詩研究國際峰會”的官方網站(worldepic。org/worldepics。org),把少數民族史詩資料、國內外知名史詩學者、史詩演述活動等資料信息,在網絡上進行系統展示。在不到2個月時間之內,該專題網站的瀏覽量為16282,訪問次數1649次,唯一身份訪問者為551人,來自35個國家,使用24種語言,網站點擊率符合信息傳播規律,并呈現出關注度高峰期。這些統計資料充分說明,民族文學專業雖然作為蓄勢待發的新興學科,但該專業的資料信息傳播已形成良好的技術支持平臺,日益增強的學術需求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民族文學資料學建設的必要性。
(三)民族文學資料信息化建設在國內外已具有成熟的理論和經驗國內民族文學資料學建設方面,許多機構也對中國各民族文學資料的研究與整理工作進行了有效嘗試。如中國國家圖書館研制出口傳檔案庫的數據標準與著錄規則,其中包括口頭傳統主題、專題、專業數據庫建設規范、音影圖文數據資源加工與著錄規則指導規范、元數據標準、數據分類與規范、海量存儲設施運維與服務規范,在國家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基本元數據規范、基本數字資源加工標準規范及數字資源描述標準規范方面都進行了完善和有益擴展。在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民族口頭傳統資料已形成不同類型的專題樣本,包括用時間、空間維度展示資料,以人為主題展示資料,用全景照片、3D建模等技術展示建筑、文化空間等,在中國記憶文藝基礎數據資源庫和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空間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數據量、編目等方面均進行了有益探索。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科學數據中心在數據化資料學建設的VDB數據管理平臺建設方面,做了適應性開發。在資料學建設方面,北京師范大學的民俗志資料庫建設和民間技藝資料檔案開發也形成了特色,一些成果關注到了少數民族文學資料的多角度研究。在少數民族文學資料學實踐方面,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所、中國國家圖書館、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研究單位和高校也高度重視口傳檔案庫建設,對少數民族口頭傳統主題、專題、專業數據庫建設規范、音影圖文數據資源加工與著錄規則指導規范、元數據標準、數據分類與規范、海量存儲設施運維與服務規范加以探索和研究。
國外民族文學資料信息化建設方面,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論觀點與方法經驗。如研究芬蘭民間口頭文學及相關課題的芬蘭文學學會口傳文學資料中心,從手稿資料、聲像資料、攝影資料等方面入手,經過理論建構和研制數據模型,建立起較為完備的交互檢索系統。芬蘭的土爾庫大學口傳文學檔案館,則對田野工作及其相關研究中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歸檔,注重聲像研究與教學相結合,對各類資料按年代進行了歷時性的排序,對大量的聲像資料都做出了相應的數據化,建立了數據分析模塊,實現了計算機系統化管理,在國際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展示平臺。日本在資料學建設方面也做出了新的探索,日本民間數據庫和沖繩口頭文化傳承數據庫已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條目檢索系統,基本檢索類型達到33個。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的82卷本口碑文學大系數字資料庫也完成了資料學的編碼與檢索的研制和開發,分為采集著錄的標準化的資料交換的標準化,分類嚴格、歸納清楚,旨在將具有民族特色的資料實現國際性的交流,實現口頭文學資料庫之間的共同運營。美國密蘇里大學的“通道”項目,將口頭傳統與互聯網聯系起來,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閱讀”。這些資料學建設發達國家的網絡信息系統已基本實現國際化的互動與交流,這些國外資料學建設的經驗為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依據。目前,國內外與少數民族研究資料信息化建設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多渠道采集、處理和顯示文學資料數據的方法與理論;二是數據化管理中的數據統計、數據分析體系進行明確計量、科學分析;三是數字化資料庫建設基本流程模式,即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記錄數據→分析數據→數據化管理幾個環節的設計;四是建立文學資料關鍵詞檢索的探索。
二、推進民族文學資料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針對民族文學研究資料信息化建設在資料積累、資料采編、資料梳理、資料展示方面仍任重道遠的現狀,本學科的發展方向應是:在此前民族文學資料搜集、整理和數字平臺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少數民族優秀口頭傳統資料的采集范圍,有計劃地擴充少數民族音影圖文檔案的存儲量,不斷增加項目種類和數據量,細化少數民族文學文類建檔體系,強化數據規范,提升數據整合質量和數據集成管理技術指標,通過一系列的信息化技術推出高質量的專題化和系列化資料服務和精品項目。具體措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加強民族文學資料采集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充分利用好國情調研項目、田野基地以及與地方高校、民族地區和國外學者開展廣泛合作,加強對民族地區珍貴口頭文學資料的采集和整理。在資料采集的對象上應該本著先重后輕的原則,首先搶救那些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且面臨瀕危的文類。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第一,文本為主體的民族文學資源。這些資源以目前古文獻、古抄本、公開出版的神話文獻和現當代搜集整理的神話文本為主。在資料的呈現方式上可適時采取電子文檔和原版掃描后轉換成的PDF文件。第二,聲音為主體的民族文學資料。根據此前錄音條件的限制和人們對神話聲音文件采集的相對不足,一方面可以通過對以往相關音源資料的細加工獲取必要的神話講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必要的田野調查教育部充實口頭材料。第三,照片為主體的資料。這些資源主要包括與民族文學現象的產生、流傳有關的講述人、受眾、講述場所、用具等為語境材料,也包括文物、繪畫、服飾等文化實體中的歷史性圖像記憶。第四,影像為主體的資料。這些資源主要是田野調查中采錄的與民族文學的講述或傳承的影像,應關注這些影像對既有資料的實證作用。
(二)注重民族文學信息化研究在搜集、保存民族文學各文類資料的基礎上,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通過有計劃的資料學研究,特別是版本研究、類型研究、數據標準研究等專項研究,進一步規范數據,并根據資料本身的文化價值,提高數字化音影圖文資料的使用率。通過相應的媒資庫和網絡呈現方式、方法的研究,加強資料的采集、梳理、加工到網絡呈現的系統性管理,增強資料的使用附加值。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資料而言,由于資料的豐富性和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大量的資源難以根據客觀的學科分類標準和可控的主題詞表進行精細加工,在方法上應該注重分類與梳理,積極研制資料版塊呈現形式,使學科信息系統的組織體現出整體性與系統性。
(三)推進民族文學專題數據庫建設配合民族文學研究的學科布局,在中長期發展中,堅持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專題資料庫建設作為推動資料中心持續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一環。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資料而言,由于資料的豐富性和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大量的資源要根據客觀的學科分類標準和可控的主題詞表進行精細加工。因此,在資料收集和資料研究的基礎上,使學科信息系統的組織體現出整體性與系統性。如在史詩資料、神話資料、民族民間說唱等分文類專題、分民族語言專題、分民族地區專題等。利用若干年的時間,使這些專題成為一個具有系統的民族文學特色的知識系統,并成為國內相應領域的權威資料集成平臺。
(四)搭建民族文學音影圖文信息網絡平臺在資料不斷充實和資料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通過少數民族文學資料的多層次開發與整合以及開放式的信息資源開發與合作,利用當今便捷的信息交互平臺,構建起以中國各民族代表文類典藏資料為主體,以國內外前沿相關資料和前沿研究成果為補充的信息資源系統,實現音影圖文資料的跨類檢索和網絡資源共享。
作者:王憲昭單位:中國社會科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