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竹制樂器的發展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音樂雜志》2014年第六期
1.民族竹制樂器具有較長的產業鏈在昆明,一個以制作推廣葫蘆絲為龍頭,帶動多民族樂器制作推廣的民樂產業正在興起、形成。制作葫蘆絲、巴烏和各種民族樂器的私營企業已達上百家,從原材料的種植、樂器的制作、銷售到教材的發行,教學的開展和演奏活動的頻繁展開,形成了一個很長的產業鏈,有力地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竹制樂器成為連接竹子從竹產業到文化娛樂產業的橋梁。樂器作為生產、傳播娛樂文化產品的載體,有著巨大的關聯性和綜合性,它對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使用,使文化產品能夠大規模的生產和復制,并迅速向世界各地傳播,這極大地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文化產業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擴張力,與傳統產業結合,增加了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它不僅帶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而且推動了生產和技術的創新,培養了人的創造性。再次,多種產業的產生,增加了社會的就業機會。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創造出了巨大社會財富;此外,它還為大眾創造了休閑娛樂、養生健體的機會,滿足和提升了個人與社會的價值。在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推動下,民族鄉土文化也越來越體現出潛在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竹制樂器在產業鏈中處于基礎地位,在文化產業中也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云南在我國享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伴隨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標,云南民族民間鄉土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迅速發展,勢必會輻射到竹制樂器的運用上,從而促進竹產業的發展,民族竹制樂器開發利用的新興朝陽產業,一定會呈現出更加美好的市場前景。
2.民族竹制樂器的發展促進了竹類資源的培育據云南省葫蘆絲協會籌備委員會的資料顯示,目前云南省樂器制作作坊到工廠規模大小不等至少有400多家,最小的作坊年生產銷售葫蘆絲在1000只以上,“哏德全葫蘆絲藝術工作室”生產的“哏德全”牌葫蘆絲年銷量在1萬只以上,而且是供不應求,通常購買該品牌要提前半年打款定貨。還有大一些的樂器廠年銷售葫蘆絲在數萬只以上。保守估計,每年云南生產銷售出去的就葫蘆絲這一種樂器至少是60萬只。一根紫竹一般可以做2~3只葫蘆絲的主管,60萬只葫蘆絲就至少需要20萬株紫竹;而1根紫竹只能做一對葫蘆絲的附管,也就是說60萬只葫蘆絲就需要60萬株紫竹。加起來60萬只葫蘆絲總共就需要80萬株紫竹。這僅僅是葫蘆絲一種樂器,像巴烏的制作對紫竹的需求量遠遠大于葫蘆絲。由此可見,以葫蘆絲為代表的民族竹制樂器需求的節節攀升,加大了對竹類資源的需求,促進了竹林資源的分類經營和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培育步伐。
二、加快民族竹制樂器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2008年《云南旅游產業發展綜合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依托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加大旅游和環保的結合力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這給云南民族竹制樂器,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民族竹制樂器造型奇異、美觀大方,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和工藝品。民族竹制樂器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造型各異的風格,使其成為云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和旅游印象產品,為世界各地的游客所鐘愛,如葫蘆絲、巴烏等。然而,云南民族竹制樂器行業低水平建設問題十分嚴重,無論是人員、設備、技術、管理,還是產品質量都是參差不齊,而且低水平同質化、家庭作坊式的樂器制作企業不斷涌現,在給樂器制造業帶來表面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比如降低行業整體水平和行業集中度,藝術水準和科技含量降低,大量浪費資源,加劇了市場不規范及價格競爭,導致行業整體效益下降等。此外,我國樂器工業的標準化水平低、體系不完善也制約著樂器行業的長遠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目前,我國樂器制造業中高水平的工藝設計、科研開發和高級管理人才以及懂音樂、熟悉樂器制作的高素質技術工人十分缺乏,而且,從長遠來說,也沒有形成人才培育機制。大部分樂器生產企業都是屬于勞動密集型,此種模式在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相對便宜的地區,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相應的成本就會增加,競爭力就會隨之減小。那么如何實現規模化,以音響學、律學標準和提高制作科技水準,來進一步規范樂器的品質就顯得十分重要,傳統的小作坊式生產,沒有行業標準的民族樂器生產將會阻礙竹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強民族竹制樂器的企業建設迫在眉睫。
1.從制度層面重視民族樂器保護與傳承樂器成為提高全民素質教育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教興國”“提高全民素質教育”“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給樂器行業大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政策和措施的出臺及貫徹落實,為民族竹制樂器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樂器作為為音樂教育的必要手段和設備已經全面納入到國家以及地方各省市推行素質教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工作范疇之中。在推行音樂藝術教育,提高全民特別是青少年素質教育,活躍城鄉人民文化娛樂活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各類樂器充分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或缺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后,除各專業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師范類學校外,普通理工科綜合性大學也建立了音樂藝術類學院(科),學校中的器樂教育除用于培養音樂專業人才以外,被大量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等綜合能力。近年來,云南省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民族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戰略目標和“把文化產業培育成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的戰略口號,制訂了詳細的發展計劃,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2005年云南省委副書記丹增的論著《文化產業發展論》的發表,這標志著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理論探索的重大進步。繼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后,云南又成功舉辦了多屆昆明國際文化旅游節。云南省持續舉辦每兩年一屆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有力地促進各民族歌舞樂的收集整理、有效保護、加工提高、擴大影響和創新發展,逐步形成了“云南省歌舞樂展演”的品牌特色和個性,充分發掘了云南省豐厚的民族民間歌舞樂文化資源,為云南省民族樂器的傳承與保護搭建平臺,提供載體,并創作出眾多的群眾文藝作品,培養出各民族群眾文藝人才,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2.從社會層面加強民族竹制樂器普及與傳習云南是“歌舞的海洋”,云南少數民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會說話就會唱歌”,生活在少數民族的地區男女老少幾乎人人能歌善舞,許多人還會演奏各種民間流傳的鄉土樂器。2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節日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盡情娛樂,已經成了新的旅游景觀,民間歌舞樂文化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傳習。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認識與實踐的深入,各地紛紛發掘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歌舞樂文化資源,逐漸形成民族歌舞文化產業,以產業化運作的模式把民間歌舞樂文化推向市場,有的還打造出了品牌并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在紅河縣,著名哈尼族藝術家、民間樂器制作、演奏大師吳志明先生創辦了“紅河民族文化傳習館”,專門從邊遠的山區挑選愛好音樂的小孩集中封閉式培訓,全方位學習紅河民間歌舞樂以及民族樂器的演奏、制作。目前已有學員30多人,2007年在云南省第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賽中一展身手,為業內專家所看好。在西盟等地也有類似的“傳習館”發展比紅河還好,最小的學員只有五六歲,由政府出資請民間藝人傳承技藝,學員于2007年亮相中央電視臺原生態盛典。目前這些“傳習館”正在為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器、民風民俗的普及與傳習默默奉獻著。
3.從市場層面創新文化產業思路與模式云南民族樂器以多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為基礎,以云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為生存條件,具有鮮明的獨特性、異質性特點,與其他產品相比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符合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文化娛樂消費不同于其他商品消費的特點在于,文化娛樂消費不是迎合需求,降格以求,而是引導消費、培養消費、創造消費。而民族樂器被應用到出版業、電影業、娛樂業等,使得這種文化產品廉價地被大量復制,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品。影視界對少數民族樂器的運用,對影視藝術的表現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和廣泛的關注。如獲奧斯卡電影節最佳音樂獎《臥虎藏龍》的配樂中使用了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的配樂使用了少數民族樂器巴烏,《蘆笙戀歌》的配樂中使用了蘆笙。繼影視界對民族樂器的運用后,諸如葫蘆絲、巴烏、蘆笙等民族樂器頻頻登上專業的藝術舞臺,讓人耳目一新,省內外藝術家受此啟發,甚至推出了改良的巴烏及創作出相關作品。近年來《云南映象》《云南的響聲》《麗水金沙》《勐巴拉娜西》《蝴蝶之夢》《云嶺天籟》開啟了云南民族歌舞樂資源美好的明天,樂器作為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載體,市場需求將會越來越強烈。隨著云南經濟的穩定增長,文化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普通消費者樂器消費需求的釋放,竹樂器以其低價格輕便易攜帶的特征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廣闊前景。
4.從資源層面實行竹林定向培育與經營竹制樂器的品質取決于原材料的質量和制作加工工藝水平,竹子的質量標準下降,導致竹制樂器價格會進一步下降,質量標準進一步降低,樂器的市場需求將會更加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制約竹產業的持續發展。目前,云南民族樂器制作用竹使用最多是紫竹,云南的紫竹大部分是來自云南省富源縣大河鎮。市場上云南本土的紫竹根本滿足不了云南民族樂器的用竹量,產家每年都得從自福建、安徽等地購買大量的紫竹用于樂器制作,這與云南這樣一個竹類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資源大省身份形成強烈反差。因此在云南開展樂器用竹的定向培育研究和樂器用竹的生產基地的建設是竹產業發展的需要,是增強竹產品競爭力的需要,是竹產業現代化的需要。云南民族竹制樂器的制作以手工勞動為主,自動化程度低,工人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生產效率低下,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的樂器少。大部分樂器制作工廠不注重科技投入,工藝流程不合理,樂器制作品種單一,原材料浪費大。目前在旅游經濟的驅動下,竹制樂器成為旅游產品的一種,樂器制作工廠眾多,產家盲目投資,爭搶原料,人為造成原材料的緊張,竹資源的破壞也在加劇。為擺脫這種局面必須加強竹資源管理,適度控制采伐竹林,將營林與加工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推廣先進的營竹技術,加強宏觀調控,保證竹材加工利用企業有自已的原材料基地,逐步實現竹林資源的永續利用,提高竹資源的利用率。
走集約化、規模化甚至國際化發展的道路,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用經濟手段形成連接市場、帶動基地、深化加工,形成產業優勢,逐步達到“統一技術規程,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拓展市場”的目標,研究市場需求,掌握市場價格,指導產品的品種、數量,克服盲目生產,確保竹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著力提高云南民族竹制樂器的附加值,依托豐富資源,在保護繼承的基礎下,科學地加以開發利用,力爭形成規模較大的樂器制作產業,促進音樂文化事業和竹產業的相輔相成和快速發展。
作者:劉洪健張銘娟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