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國初期地區美術教育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獨立出來的“上海美專”
解放前上海曾經有三所美術院校:老上海美專、蘇州美專滬校以及新華藝專。但在1952年全國大專院校院系調整后,老上海美專、蘇州美專滬校與山東大學藝術系合并成立了“華東藝專”,校址由原來所在地上海遷到了無錫(南京藝術學院前身)。此后的幾年,是上海地區高等美術教育的空白期。
直至1957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上海地區國畫領域的空白得以填補,而其他藝術門類并沒有成立相關部門,不論是專門創作部門還是教學機構。當時在上海中國畫院擔任畫院籌建工作的邵洛羊通過在畫院的工作發現,畫院畫師年齡偏大,大部分已是當時有名氣的為解決其生計而招納入院的老畫家,年輕的美術力量急需培養起來,由此看來,上海沒有自己的高等美術學校著實是一個藝術上的重大缺口。邵洛羊的這種憂慮,在當時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上海文化局局長的徐平羽的支持下,籌建上海高等美術院校的議案被提上工作日程,但是一所高校的成立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邵洛羊便想“是不是能利用我們畫院人才上的優勢,先在畫院內部辦一個“學館”性質的“班”,進行中等美術教育,為今后再辦高等美術學院積累一些經驗和力量呢?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徐平羽同志和市委宣傳部及文化局領導的支持,辦“班”的事就這樣搞起來了。”
在市領導的支持下,1959年初開始了第一批招生,招生方式不是畫院培訓班的報名考試,而是由教師去中學、工廠和鄉下“親自挑人”,在美協和學校的協助下,通過各種途徑發現好的美術苗子“,這些學生有的來自農村,像楊正新、徐志文、吳明耀等人;也有的來自工廠,像屠傳法、杭英等;也有直接從中學里招來的,像邱瑞敏、任美君等,各個年級、大大小小都有,因此學生的年齡相差很大”①,這一批一共錄取了60名學生,分為三個班,兩個繪畫班和一個工藝班。這次的招生只是中專性質,但這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個“班”被畫院辦的如火如荼,除有著自身優勢的中國畫外,還從畫院外聘請專業教師開設了西洋畫和工藝美術等課程。這已不是單純的中國畫創作和教育部門了,文化局領導便考慮把“上海中國畫院”改為“上海畫院”。開班之初恰逢陳半丁來畫院視察,對于有利于美術教育的舉動給予肯定,但是他堅決反對畫院名稱因此而改變,重申了當初在上海建立中國畫院的初衷,于是,市領導恢復了“上海中國畫院”的名稱,這個春季美術班以“上海美術學校”的名義遷址華山路1448號繼續開辦(當時稱為“老中專”),1960年正式成為“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自此,上海中國畫院和上海美專雖成為兩個相互獨立的美術機構,但對建國初期上海地區的美術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二、上海美專與上海中國畫院的教育體制
1.上海中國畫院傳統的師徒制中國畫不同于西方繪畫,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創作特點,以“六法”為主要創作原則的中國畫,不需要以科學和效率為主的培訓方式,更多的是跟師傅手把手的“臨摹”下悟性的培養,在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下,歷史上涌現出了眾多藝術成就顯赫的國畫大師。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北京中國畫院、上海中國畫院等都通過師徒制這種授課方式培養了眾多現代國畫家。師徒制在國畫領域有著許多優勢,首先,畫院師徒制招生不受名額的限制,這便可由“師傅”挑選可塑之才進行“精雕細琢”,更易汲取“師傅”多年的繪畫經驗;其次,不受學制的限制,可根據學生的天資悟性調整學習年限;第三,不受課程設置的限制,國畫的學習相對于西方繪畫來說更注重臨摹,所以程式性授課內容的比重可自行調整。除以上幾點教學特色以外“,其更深層的意義就是建立一種與學院不同、與學院相競爭的體制。”②
2.上海美專中西結合的班級授課制上海美專最初設立在上海中國畫院下面,是基于師徒制這種傳統的培養方式,而當時最有名氣的老畫家便聚集于畫院,隨著后來的“獨立”以及一些教學改革“,大課”這種班級授課制取代了師徒制,雖然這在藝術傳承的深度上有了一些限制,但是在學生對于知識認識廣度上卻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于培養綜合型藝術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早在1912年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美術學校圖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專)成立之初,劉海粟便借鑒西方國家的美術辦學方式在上海首先進行教學改革,以“大課”的形式進行美術專業課和通識課程的設置,當時已有肖像畫、油畫、素描、水彩畫、廣告畫等課程。在這些中西繪畫的方法及技巧互相變通的經驗基礎上,開設了透視學、色彩學、人體解剖學、圖案(運筆聯系和寫生變化)、文藝理論和美術史、書法、美術字、篆刻以及西洋美術史等課程。無論是上海中國畫院傳統的師徒制還是上海美專中西結合的班級授課制,對于上海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藝術理念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社會影響。
三、人才的培養
人才培養作為藝術教育的核心環節,它的培養模式和教育理念決定了它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對它的認可,所以上海中國畫院和上海美專一開始就將創作和體驗生活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課程內容,在當時已經體現出了教育的現實性,對于當代藝術教育同樣具有典范作用。
1.創作兼顧教育上海中國畫院在完成國畫創作任務的同時,在專業學員教育和社會普及教育領域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畫院除每年招收學員進院學習、定期開展輔導班外,還在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場所設立了三十多個輔導點,共計學員六百余人。此外,和群眾藝術館共同籌辦的“群眾業余國畫師資訓練班”,為各類院校輸送了一批優質的國畫師資力量。
2.深入生活,下廠下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1月根據《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提出了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畫師和學生們積極響應號召,來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體驗生活,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廣泛收集創作題材的同時,一邊進行創作一邊對工農徒弟進行業余輔導,得到大家的交口稱贊。
3.舉辦展覽上海中國畫院和上海美專舉辦的各種展覽活動無疑是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畫院每年的迎春畫展、五一畫展以及美專學員的畢業展不僅是給了畫師和學生一個展示創作成果的舞臺,更是提供了一個供廣大群眾評論建議的良好平臺,涂克曾在1958年《美術》雜志上發表的《五一畫展》這篇文章中提到“:一位觀眾說‘:這次畫展已經帶有一些泥土味了!可喜可賀。’這句話說明國畫家已經走出書房,接近勞動人民了。上海中國畫院和上海美專作為重要的藝術創作和教育基地,以及傳承海派文化的重要參與者和開拓者,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畫院畫師以及上海美專培養的優秀人才是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書畫市場萎靡、畫家生活窮困潦倒的情形下,以傳統的教育模式使海派文化精髓得以代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后的上海美專繼承了20世紀初老上海美專開辟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新興辦學模式,并在其基礎上加以創新和完善,使其課程結合西方近現代教學經驗,洋為中用,在這種教學機制下培養了眾多具有廣闊眼界的、全面的、綜合的新生藝術力量,在歷經了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洗禮后,于1983年并入上海大學成立美術學院,并成立國、油、版、雕和美術史論等院系,成為上海地區唯一一所高等美術教育院校,不斷向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美術人才。如今,上海中國畫院和上海美專培養出的大部分人才已然都成為海派文化的中流砥柱,并在當代上海乃至全國的美術教育中散發著歷史的光輝,同時,后來人也不斷在傳承著歷史的教育偉業。
作者:滕健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