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著中學音樂的教育工作,感受著音樂教育的責任,為完成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標而努力著。當今的音樂呈現出兩極發展的趨勢:一種是更加嚴格、科學、精密;另一種是更加自由、解放、隨意,使音樂教育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狀況。條件和師資力量比較好的學校,學生可以較充分地享受到真正的音樂教育,他們可以開展多種音樂教學活動,如聲樂課,欣賞課,校園歌曲創作、演唱比賽等豐富多彩音樂活動。反之,一堂課放幾首歌曲就是音樂教育,甚至放電影或其他錄像,甚至有的學校排了音樂課其實只是自習課。音樂老師也處在散漫狀態,毫無教學積極性可言。這樣狀況下的中學生也就毫無音樂價值觀,即使有,也是模糊的,盲目的。音樂教育在這里沒有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二、探究對策
縱觀古今中外,許許多多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觀點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音樂教育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筆者結合多年來從事中學音樂教學的體驗,從以下幾點來具體談談音樂教育的作用。
第一、掌握音樂基本理論知識,提高中學生的音樂修養。當代中學生幾乎人人都離不開或脫離藝術教育,但其要真正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還要學習、了解、掌握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在音樂、美術等方面不斷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最終把欣賞中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關于音樂知識的學習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音樂教授的女兒在一次樂理考試中得了個40分,老師非常生氣而且不解,指著封面雜志問:“難道你爸爸的學問,你就一點沒有遺傳嗎?”回家后教授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給她講解分析了一下知識要領,結果第二天補考,她不費力的得了100分。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深刻提示: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太深,而是中學生們根本不愿意讓藝術這門最不應該“知識化”的課程也受到應試教育的“傳染”,把音樂分成塊的灌輸給他們。只要我們以學生為主體,講解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是不會受到學生排斥的,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快樂的接受,在體驗音樂美妙樂趣之余又能掌握知識,對于我們音樂教師而言,我們希望歌曲再生動一點,視唱再少一點,樂理再簡單一點,讓我們的學生再輕松一點,讓音樂教育真正為素質教育服務。馬克思說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可見,音樂教育是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理論,學生們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才能真正地、充分地得到藝術的享受。
其次、激發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啟發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新課標把注重個性發展,鼓勵音樂創造作為兩大基本理念。明確了教學要培養學生音樂創造能力,不是培養音樂學者,而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公民;新課標提倡,要把音樂創作教學融在經常性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順帶地學習音樂創造手法。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看法。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格拉索認為:多聽音樂可以幫助提高人的想象力,能夠極大的促進和提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擁有獨立的思想立場,自主的人格力量,對培養現代新人的創造力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第三,音樂教育能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可見音樂教育對于中學生情操的培養與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人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人的能力的拓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而音樂在這個方面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音樂具有特殊的魅力,它是維生素,是生活中的巧克力,借助音樂我們可以表達最崇高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張開想象的翅膀飛翔,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音樂在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在社會和學校都被重視起來,我們這些藝術老師的地位因為“小科”后面的“專職”而逐步提高,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只要我們以無限的熱情,敢作敢為、善于反思,更新觀念、不斷學習、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就能用我們的汗水澆開校園的藝術之花。同時也能借新課改的東風,讓學生鼓起藝術追求的風帆,在藝術的海洋中遨游,我們一定能迎來藝術教育的又一個春天。
作者:王曉莉單位:江蘇省懷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