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職教通訊雜志》2014年第三十三期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態度及看法在相關調查中,當問及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喜愛程度時,過半的學生表示喜愛并認為有必要開設此課程。但在本課題組此次問卷調查中,只有35%的在校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語文課,有20%的認為沒必要,21%的認為無所謂。對于已經上過的大學語文課程,44%的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為一般,只有29%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有1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在問到什么原因會導致喜歡或討厭大學課程時,48%的學生認為是否生動有趣的課堂是喜歡或不喜歡這門課的主要原因,還有32%的學生選擇因為語文老師的個人魅力會決定對這門課程的喜好,22%的學生表示討厭大學語文課布置的作業。在參加問卷調查的語文教師中,有45%的老師覺得學校對學生的語文教育一般,有27%的老師認為學校對語文教育是忽視的,也有20%的老師覺得學校重視語文教育。
(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48%的學生認為,大學里所學的語文類課程與自己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提高相關度一般,有25%的學生認為比較高,認為很高的占15%,認為比較低的占8%。而被問及學校的語文教學是否有效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時,36%的語文老師認為效果一般,36%的選擇比較有效,18%的選擇很有效。從數據上看,對于大學語文課的教學效果評判,語文老師的預期明顯比學生的要高,超過一半的老師認為自己的課程教學對于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是比較有效的。不過,相比于近年來發表的有關論文中對于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高度”肯定而言,本次接受調查的語文老師對于課程教學效果還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三)對大學語文教材的看法在被調查者中,56%的語文老師認為,要統一教材但側重點不同,44%的老師認為,應按專業特點編訂不同教材。而在問到學生對本校現有教材的看法時,58%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20%的表示非常滿意,兩項相加占到了78%。這表明本課題組所在學校這幾年對語文教材的探索是有效的。據了解,在2007年前,學校一直采用的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側重中國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的欣賞。2008年,學校進入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啟動了公共基礎課的改革,在教材的編訂上,作了較大的嘗試。目前使用的《高職應用語文》主要編著者全部都是本校語文教研室老師,教材內容涵蓋四大模塊———漢字書寫、閱讀鑒賞、實用寫作、口才訓練,入選的閱讀鑒賞文章不僅有蘇東坡、曹雪芹、海明威等文學巨匠的經典之作,也有文藝青年喜歡的穆旦、王小波、顧城、張曉風等,甚至還有姚明等勵志文體明星的文章;在應用文寫作方面,有針對文科性專業的商務文書,也有針對理工科的科技應用文,顧及到了不同專業需求。
(四)對課堂教學方式的看法對于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45%的老師選擇了專題式講授,27%選擇討論式,18%選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選擇卻是56%選擇了看視頻,36.6%選擇課堂互動表演,7.6%選擇回答問題。在當面訪談學生時,問及為何喜歡看視頻,學生表示因為老師講課內容枯燥。而對于很多老師喜歡采用的回答問題法,絕大部分學生表示非常抗拒。
(五)對語文能力的看法有42%的受訪在校學生認為,語文能力對個人發展以及就業比較重要,27%的認為很重要,認為一般的占22%,還有4%的認為不太重要。對于大學語文課上學到最有用的語文能力,48%的學生選擇了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32%選擇了語文常識的學習,15%選擇了寫作能力,11%選擇了閱讀能力。但是學生在回答“你認為哪一模塊的語文能力最需要花時間學習”時,28.6%認為是閱讀鑒賞,24.6%認為是實用寫作,選擇口才訓練的有27.6%,還有15%選擇了漢字書寫。在被調查的老師中,有63%的老師認為,學生最需要加強的是寫作能力。顯然,在具體的語文應用能力方面,學生對口語表達有較高的需求,而老師認為寫作是重點。在實際時間的分配上,學生的選擇目標性不突出,精力不集中,對于自己的語文應用能力沒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六)對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看法44%的學生選擇大學語文期末考核方式為開卷考試,20%選擇撰寫文章,還有25%選擇演講、朗誦表演等,只有11%選擇閉卷考試。對這一問題,受訪老師則在訪談中表示傾向于閉卷考試,且最后的課程成績由課堂表現、作業等多個子成績組成,其中作業占50%的比重。從調查分析可知,有部分學生反映語文作業比較繁雜,且實際效用不大,尤其是練硬筆字等內容,完全是應付之作;并且在授課過程中,語文老師對作業的批改、講評不及時,達不到書寫作業對于語文應用能力提高的促進作用。
(七)師資隊伍情況在學校專職語文教師中,教授、副教授、講師之間的比例是17%、50%、33%,博士、碩士、學士所占比例分別為17%、50%、33%。從職稱、學歷上看,學院的師資力量比較強。但受訪語文老師中,有45%的認為學校語文師資力量一般。在問及學生“結合你上過的語文課,你認為語文老師在以下哪個方面最需要提高”時,54%的學生認為老師需要提高“活躍課堂氣氛的能力”,22%的學生認為老師“口語表達”要改善,16%選擇“要注重學生學習效果”,11%選擇“關注學生的寫作能力”。從這一數據中不難看出,學生對于語文老師能力的要求,與授課老師的職稱、學歷無關,學生看重的是語文老師實際授課過程中展現出的高水平,尤其要求老師在口語訓練、應用寫作教學中發揮示范作用,給予切實有效的引導。
二、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一)正確定位,擬定課程標準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是專業技能型人才,從這一根本目的出發去界定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那應該不僅僅是一門通識性人文教育課程,它更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較好融合。根據國家職業漢語測試大綱的要求,ZHC主要測查應試者運用漢語獲得和傳遞信息的能力和邏輯能力,而非語文知識和語法概念;主要測查“文從字順”而非“立意構思”、“真知灼見”。一定程度上,ZHC與傳統的應試語文有非常大的區別,它是一項能力測試,不需要“死記硬背”。隨著人才流動日益加快,用人單位將會更加重視從業人員職業漢語能力的實際運用水平。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新一輪的改革勢在必行。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課程重新定位,明確該課程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價值,參照ZHC的考試大綱,擬定包括課程性質、目的、要求、考核體系等內容的課程標準。[1]
(二)構建師生高效雙向溝通平臺,改革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因此,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師必須關心學習的實質,以及學習者學習什么、如何學習和學習效率如何等問題,必須明白要求學習者獲得什么學習效果。基于大學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它承擔著提高高職學生職業漢語能力的重任,無論是溝通交流能力,還是實用寫作及閱讀理解能力,都需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傳統的課堂即時性講授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此,要利用計算機、手機網絡等新的溝通媒介,構建課外的雙向溝通平臺,例如建立語文學習QQ群、微博、微信等公共平臺,探索新形勢下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模式。
(三)加強語文教師的職業漢語培訓力度教師教學能力是影響一門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的提升既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學校對教師的關心和培養,也需要教師加強與社會各類組織的聯系,尋求社會組織的幫助,并在對外交流中相互彌補,提高教師的專業實際應用能力。[2]高職院校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專職教師也應該與其他專業教師一樣,定期去企業掛職鍛煉,并尋求文案書寫工作量大、與外界溝通頻繁的工作崗位進行實地演練,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漢語實踐能力,豐富自己的內在能力結構。
作者:黃麗娟單位:江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