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發展工作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市質量發展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標準質量領先淮河生態經濟帶”工作目標,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完善質量治理能力,全力推進質量工作創新,為實現市場監管工作大融合大創新大監管,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質量支撐。
一、強化宏觀質量管理
1.完善質量發展工作格局。全面落實黨管質量的責任,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大質量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市質委辦議事協調機構作用,健全日常工作機制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強與質量發展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聯系協作,共同構建協調有力、運轉高效、執行順暢的質量工作落實機制,推動產品、工程、服務各領域質量提升,形成質量發展的合力。
2.加大質量考核督查力度。根據省對市質量工作考核要求,結合實際,合理確定考核督查指標體系,探索建立黨委質量督察工作機制,健全質量治理體系,提升質量治理能力。強化對考核結果的運用,增強質量意識,督促各縣區發揮區域優勢、補強短板。
3.積極探索質量立法工作。加強對質量立法的研究,注重立法調研論證,密切跟蹤省局質量促進條例立法進度,學習借鑒《徐州市質量促進條例》的立法進程,圍繞質量促進等領域探索具有特色的質量法律體系,為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4.充分發揮質量載體作用。完成質量信息大數據平臺建設,積極宣傳質量文化,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充分分析與挖掘不同類型質量信息間的關聯及規律,實現對質量信用、品牌建設、合格率抽查、質量風險監控等業務的信息化管理,為政府部門決策、基層行政監管、社會公眾查詢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推進微觀質量提升
5.推進產品質量提升。深入落實《市質量提升行動工作方案》,圍繞鹽化工、教學裝備、特鋼等3大行業、凹土、電線電纜、儀器儀表、元明粉、毛巾等5類產品開展質量提升行動,通過質量比對、質量攻關、質量改進等活動,幫扶130家重點企業攻克一批影響質量提升的難題,推動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建設,精準服務企業質量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組織開展“一地一品”質量提升活動,出實招,求實效,適時將各地的質量提升經驗進行總結推廣。
6.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動企業建立全過程管控的質量管理體系,廣泛開展質量比對、風險評估、成本控制、事故分析等活動,引導和推動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精準生產、流程再造等先進的模式和方法,開展面向中小微企業的質量幫扶活動,鼓勵龍頭骨干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向產業鏈延伸,協同提升質量管理能力。
7.抓好缺陷產品質量管控。堅持“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并重,加大《省缺陷消費品召回管理辦法》宣貫力度,建立健全產品傷害監測、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汽車“三包”、設備監理等質量監管制度,完善缺陷消費品召回管理工作體系,督促企業切實履行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安全管控,形成推動質量發展的倒逼機制。
三、實施質量品牌戰略
8.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創新品牌工作方式,廣泛宣傳高端品質產品。發揮質量工作牽頭作用,綜合運用標準、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等政策,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不斷提升企業品牌競爭力。依托“中國品牌日”等重要節點,放大品牌宣傳效應,提高產品、服務的知名度。
9.積極培育質量獎項。加大服務業、工程建設、醫療機構以及個人申報各級質量獎的培育力度,鼓勵扶持優秀企業申報省、市質量獎,年內新培育市長質量獎1-2家,認定市質量管理獎3-5家;指導、推薦1-2家企業申報省質量獎。
10.爭創“精品”。認真研究“精品”的申報標準和認證機制,將技術含量高、質量等次優、品牌形象好、發展潛力大、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推選出來,積極參與“精品”評選活動,打造市場監管領域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金字招牌”,提高“制造”影響力。
11.實施質量標桿引領行動。發揮各級質量獎獲獎組織的標桿引領作用,督促其履行質量公益責任。開展名優企業交流活動,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現場觀摩和專題培訓等方式,總結推廣應用卓越績效管理、六西格瑪管理、質量統計分析工具應用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我市企業自創的質量管理模式,交流先進管理經驗,倡導踐行工匠精神,提升企業質量總體水平。
四、夯實質量發展基礎
12.推動質量業務融通。落實“打通、貫通、融通”工作要求,推動質量發展工作嵌入市場監管相關業務領域,建立與執法稽查、信用監管、質量監督、新聞宣傳等業務的聯動機制,強化問題會商、橫向協同,實現質量工作由傳統的分段式、分領域專業管理向系統性、全鏈條治理轉變。
13.提升質量治理能力。加大系統內質量工作人員培訓力度,通過管理現場學習、集中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開展業務能力提升活動。配合省局開展新型質量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探索,推動開展質量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夯實質量人才基礎。推進質量專家庫建設,加快建設一支涵蓋行政人員、技術專家、科研學者的質量專業隊伍,為質量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繼續開展企業首席質量官培訓,免費培訓50名首席質量官。
14.聚焦高質量發展監測指標。認真開展消費品質量合格率、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公眾服務質量滿意度等質量監測評價工作,加強監測指標研究和應用,形成有價值的質量分析報告,為宏觀質量決策提供參考。
五、強化全民質量意識
15.完善質量誠信體系。加快質量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根據省局統一部署,探索建立質量信用信息共集、共享、共用機制,完善“紅黑榜”制度。進一步推進工業企業質量信用評價工作,年內力爭新增100家A級以上質量信用企業,新增5家AA級及以上質量信用企業,引導企業誠實守信經營。
16.營造質量文化氛圍。加大“品質行天下、匠心居江淮”城市質量精神宣傳力度,在市級及以上媒體開展質量專題宣傳,讓質量意識深入人心。宣傳市長質量獎獲獎企業,樹立質量強市建設先進典型。精心組織“質量月”活動,營造濃厚的質量宣傳氛圍,激發群眾參與質量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