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遼寧經濟雜志》2015年第六期
1.教師資源文化水平及科研層次的結構優化。當前的高等教育,教師始終是教育環節中的主體,對學科專業的設計起到具體實施的作用。然而在學科專業的研究、教學與教育等方向設置中,優化教師資源文化水平及科研層次成為必要條件。當前教育改革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發生改變,但教師的作用卻在不斷加強,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將成為一所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與否的關鍵。師資隊伍結構的全面化,以及師資隊伍的進修過程中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實踐性培訓,特別是當前社會正在怎樣的發展,如何更好地推進人才培養機構建設。教師隊伍的領域需要拓寬,而且要針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去拓寬,夯實基礎,提高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2.高等教育學校基礎設施結構優化。根據地方高等教育及高校分布情況,首先應該建設一個公共網絡平臺,整合優秀教學資源和電子圖書,讓高校都能夠享受到這一平臺上的資源,從而打破各高?!肮聧u”辦學、教學的局面,從而促進高校之間的聯系,同時讓教育資源不充足的高校也能夠通過網絡來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次,各同類高校之間可以實行開放選修課程,并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置部分學分互認的方法,進一步加強高校之間的交流。這樣不僅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使得不同地域高等教育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分享和最充分的利用,還能夠進一步培養出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能使資源優化配置現實教育投資效益的最優化。
二、結論與建議
1.政府應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宏觀調控,建立人才供需機制。在美國的教育體制中,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公立與私立大學并存,社區類大學、教學類大學、研究類大學分類明確,非營利性大學與營利性大學劃分清晰,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宏觀控制每類大學的合理定位,甚至通過立法加以規定。在我國,長時間以來,公立高校為主,普遍忽略民辦高校。然而不論公立還是民辦高校優化教育結構都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政府應采取的主要調整手段是宏觀控制,規避介入高校內部系統,在政策上正確引導,資金上予以支持,學校發展方向上鼓勵多樣化,促進高校在市場經濟下良性競爭,共同進步,營造出公開公平的教育競爭環境。另外,政府建立并實時更新人才供需機制,人才供需機制是一個動態的人才信息數據庫,錄入各行各業的畢業生供求情況。這不僅有利于國家作出正確的決策,也有利于高校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而且還為人們選擇大學專業提供客觀依據。但由于人才培養與就業之間有一個不短的培養周期,培養周期顯然需要作為人才供需機制的考慮因素。
2.高校要分類定位,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如前文所述,在我國,政府監督和控制不良對高等教育結構不平衡負有重要責任。但高校未能準確、科學進行自我定位,導致了其教學目標與發展模式偏移,這是教育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調查顯示,自20世紀末,教育法實施以來,各省高等院校實現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不斷擴大規模,滿足了人民群眾上大學的需求。規模大了,高校又開始追求“質”的提升,院?!吧瘛憋L靡一時,高校間辦學目標和進化形式基本相同。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當地優越的地理社會等條件,定位明確準確,認清優勢與劣勢,堅持優勢,規避劣勢,走“品牌”發展道路,力求辦學特色,追求學校、學科、專業及培養人才的個性,追求與其他學校的差異,努力打造自身的社會品牌形象,提高學校教學聲譽。在不同學校之間,形成分工明確、競爭有序、合作共贏的高等教育體系。因此,高校定位必須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優勢和學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分類定位,突出發展的差異化和特色化。
3.民眾要認清形勢,理性選擇。從個人角度講,人們普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投資。因此高等教育結構模式不可避免地受人們的選擇所影響。我國社會正朝著多元化進步,多元化文化也在浸透著人們的觀念。人們在選擇時除了首先考慮是否能被錄取外,最主要考慮的是所選專業與學校畢業后的就業優勢,由于我國近幾年就業情況嚴峻,個人興趣這一因素便排在其后。人們選擇時,對目標院校及專業掌握的信息有限,同時中國傳統的觀念是學術重于技術,因此人們在選擇上不可避免會出現盲目與跟風的問題。因此民眾了解就業形勢,并做出理性選擇是優化高等教育的動力因素。目前高等教育結構是一個臨時性的不平衡,在政府、高等院校和民眾的一起協作努力下,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將得到顯著成果。
作者:趙亮 苑帥帥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