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高校如何取得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畢業人數的逐年遞增和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政府和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關注。通過分析了目前職業指導教育的弊端在于同質化、抽象化和間斷化,提出要從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從抽象化向實踐化轉變,從間斷化向常態化轉變,以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關鍵詞:職業指導;高質量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各高等院校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招生人數不斷遞增,導致高校畢業人數逐年攀升,2017年大學畢業人數為795萬,在2016年的基礎上再增加30萬,由于高等院校畢業生的過量與勞動力市場飽和直接導致了人才供求失衡,使當下的就業形勢變得更為嚴峻和緊迫。目前,各高等院校雖都比較重視大學生職業規劃與指導工作,但是由于我國這方面的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在很多地方存在問題,急需進一步改進和彌補。各高等院校不斷完善職業指導體系,并在大學生中開展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工作,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將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一、高等院校職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單一,觀念落后,指導同質化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僅停留在就業指導的層面,更有甚者僅是就業信息的。因此,職業指導課程就變成了就業政策宣講、就業技巧講授和就業形勢分析。這種課程以“上大課”的形式出現,沿襲傳統的“師講生聽”的講課模式,只重視知識的單項灌輸,課程內容千篇一律,教學方式整齊劃一,同質化現象極其嚴重。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向畢業生過分地強調就業率,而且不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忽視學生的年級、專業、興趣等。由于職業指導的同質化,不能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缺乏對每個個體獨立的職業適應、角色切換及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指導,從而導致了大學生職業意識淡薄,職業選擇茫然,職業能力匱乏,職業理想缺失,就業后職業認同度不高。
(二)師資匱乏,課程缺失,指導抽象化
擁有一支人員齊備,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水平的職業指導師資隊伍是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基本保證。職業指導對師資要求相對比較高,要求從事的教師既要對學生的共性、個性和就業市場有一定的了解,還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社會、心理、法律、管理、公共關系等多學科的知識。目前,各高等院校基本用輔導員來擔任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師,輔導員擁有長期從事就業指導的一線工作經驗,熟悉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對就業市場信息掌握也相對全面,但絕大多數缺少職業指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無法用理論知識來指導工作。這些教師以自身的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來指導與傳授,思想主觀、片面、陳舊,缺乏技巧性、時代性、科學性和普遍性,專業化程度低,難以保證指導效果,從而造成了當下大學生普遍的心理素質低下,心理波動性大,缺乏應有的責任心、誠信和愛崗敬業精神等問題。從課程編排和授課內容上看,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開設的職業指導課程沒有做到所有學生的全覆蓋,仍然用選修課的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其中的學生數量偏少,授課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僅限于課堂授課,內容過分理論化和抽象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僅僅是習得了一些粗淺、生澀的理論概念,由于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社會實踐和企業實習等客觀鍛煉,也進一步地加劇了職業指導課程流于形式。
(三)目光狹隘,時間偏短,指導間斷化
由于受到“唯就業率論英雄”的思想影響,很多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的工作重點全部傾向與應屆畢業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地放在了畢業生即將離開學校,走入用人單位的時間段,目光狹隘缺少對職業指導的長期性的考慮,再加上缺乏對本校畢業生職業后期發展動力的關注,也導致了很多高等院校近30年甚至是40年沒有一位杰出的校友誕生。很多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僅停留在找到工作上,職業指導斷斷續續不連貫,沒有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常態化理論與實踐的梳理與培養,從而導致職業指導效果差,進而對其忽視與擱置。
二、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的方法
(一)注重個性化指導
職業指導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僅僅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環。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中,需要把個體個性、差異性充分考慮在內,在指導方式上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性特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決每個學生的個體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發展自己。此外,還要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為學生發展獨特的個性提供展示的平臺,將職業指導進一步個性化、深入化,使職業指導對學生更具有實用性,更有助于學生個體的職業發展。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除了根據學生的個性區別施教以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寬泛統一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層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合理、正確的就業觀、創業觀、擇業觀和事業觀,使其可以從事對國家、社會和人民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
(二)重視實踐化指導
職業指導應將理論抽象的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不應當只是專業課的教育,還應該有社會實踐、實習見習以及創業教育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培養學生能更準確地認識自我和發展自我的能力,拓展職業指導的廣度和深度。學生通過實踐化的職業指導教育,可以很好地感知和體驗職業素養,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以做出符合自身實際,更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職業指導工作的實踐化還需要與市場很好地結合。學校會給每個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在實踐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就業中的競爭力。學校與用人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過程,可以幫助學校獲得關于市場需求的時時信息反饋與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并以此作為衡量標準來審視學校的專業設置與課程安排是否與市場需求相契合,所開展的職業指導能否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增強學校競爭力。
(三)實施常態化指導
以往傳統的職業指導僅僅停留在應屆畢業生上,然而剛剛入學的新生抑或是已經參加了工作的應屆、往屆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上都會有迷茫、彷徨和困惑。因此,高等院校應特別注重加強職業指導的常態化和連續性。職業指導教育應當從大一新生抓起,形成系統化、常態化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體系。大一為職業指導的引入期,以幫助大一新生樹立良好的職業意識,確立適合的職業理想。各高等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學之際就對所有新生進行性格、愛好與職業傾向的測試,掌握學生的大致性格和未來職業愿景,并給每一位學生建立完整的職業指導發展檔案,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樹立專業意識。這個階段主要在于幫助大學生養成職業規劃意識和構建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藍圖。大二為職業指導的調整期,指導大學生主動規劃和探視個人的職業生涯。在此階段,高等院校要引入大一期間積累的工作成果,引導學生對個人職業構想進行驗證、確定和細化,并根據學生的專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指導學生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此階段主要在于讓大學生夯實專業基礎,培養綜合能力,確定他們職業生涯方向。大三為職業指導的實踐期,安排大學生進行職業實踐,繼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在此階段,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個人的優勢、興趣和專長所在,有針對地在校內外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逐步提升和鞏固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各高等院校在這一時期,也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面試禮儀與技巧、簡歷撰寫與排版等的培養。該階段主要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工作力與創新力,以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大四為職業指導的完善期,強化對學生的就業支持和就業心理輔導。在此階段要輔助畢業生進行角色認識與角色轉變,調整個人心態,以完成從半社會人到社會人的根本轉變。該時期基本以就業服務為重點,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層次與學校的就業率。在整個過程中,要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世、合作友善等精神層面的教育貫穿始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商”。各高等院校要樹立全程關注與指導的理念,畢業后職業指導需要再繼續陪伴一段時間,由于為畢業生提供了四年的持續性的跟蹤分析和職業指導,對每個畢業生都有了很深了解,這是社會上其他的就業機構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可以為他們在就職后的3—5年內的可持續發展上繼續引導和添加動力。各高等院校可以通過關注畢業生求職工作的歷程,對校友的職業發展脈絡有很清晰地認識,收集大量的案例對職業指導的研究及高等院校的職業指導工作的完善有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樊錚鈺.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的階段劃分與教育內容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8).
[2]韓麗麗.論高校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
作者:王翔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