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提升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近年來,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先進的科技、環保等優勢,不斷強化技術性貿易壁壘,大大影響了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農業大省安徽省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安徽農產品出口貿易面臨的問題,提出增強安徽農產品出口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農產品;國際貿易;安徽省
加入WTO以后,我國全面削減農產品關稅,對小麥、稻米、棉花等農產品實施“關稅比例配額制”,以開放農產品市場,使完全競爭體制逐漸形成。我國農產品價格、質量在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本來就不明顯,加上近年來,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先進的科技、環保等優勢,對進口農產品貿易制定嚴格的法規和標準,不斷增強技術性貿易壁壘,更使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受到極大的影響,農業大省安徽也不例外。安徽地處中國華東腹地,近海鄰江,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品種多,是傳統的農業大省,主要依靠初級的、數量型的粗放式發展占領農產品出口市場,農產品出口集群和大型出口龍頭企業數量有限,規模化、標準化的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也較少[1],在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品牌、差異性、精深加工等方面都缺少集約增長。所以,著力提升農產品出口能力,進一步提高安徽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加快安徽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
一、安徽農產品出口現狀
據安徽省商務廳對外貿易管理處公布的數據,2013年安徽省農產品出口10.55億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3.7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長幅度11.4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農產品出口增幅10個百分點[2];2014年全省農產品出口累計11.37億美元,同比增長7.91%[3]。截至2014年底,安徽全省農產品出口企業近200家,但年出口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只有34家,年出口金額在2000萬美元以上的只有11家,年出口金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出口金額在6000萬美元以上的更是只有安糧實業一家[4]。可見,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雖然增長幅度大,但缺少大型農產品出口的龍頭企業。具體來看,目前安徽農產品出口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從出口主體看,農產品出口前20強企業占全省農產品出口比重高2013年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前20家企業累計出口4.4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比重41.71%,同比增長19.21%[2];2014年全省農產品出口前20家企業累計出口4.6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比重40.45%,同比增長21.99%,高于全省農產品平均增長率32.54個百分點[3]。從全省排名靠前企業的農產品出口額及增長速度來看,安徽省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茶葉、羽絨羽毛、食品等行業。
(二)從出口商品看,茶葉、羽絨羽毛等保持較高增長2013年安徽省茶葉出口1.36億美元,增長36.34%;羽絨羽毛出口1.15億美元,增長60.96%;芝麻出口1.18億美元,增長19.86%;中藥飲片出口6949萬美元,增長37.35%[2]。而2014年安徽省茶葉出口1.95億美元,增長35.16%;羽絨羽毛出口1.22億美元,增長6.37%;蛋白質出口5150萬美元,增長38.93%等[3]。
(三)從所屬市看,合肥、亳州、黃山、六安位居前列2013年,合肥市出口1.97億美元,增長3.08%,居全省首位;亳州市出口1.79億美元,增長17.00%;黃山市出口1.18億美元,增長39.21%;六安市出口1.02億美元,增長35.67%[2]。而2014年合肥市出口1.81億美元,下降7.08%,亳州市出口1.79億美元,下降0.16%;黃山市出口1.46億美元,增長24.52%;六安市出口1.39億美元,增長36.30%[3]。2013年,4個市共出口5.96億美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份額56.49%,增長幅度達18.24%。2014年,4個市共出口6.45億美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份額56.69%,平均增長率達8.71%。
(四)從出口地區看,亞洲、歐洲市場體量大,大洋洲體量最小2013年安徽農產品出口,亞洲市場體量最大,且平穩增長,歐洲市場增勢強勁,非洲市場繼續回升,大洋洲市場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拉美和北美市場增長乏力。2014年,亞洲市場增長下滑,歐洲和非洲市場增長迅猛,北美和大洋洲市場增長平穩;拉美市場增長下滑。詳細出口金額和增長率可見下表。
二、安徽農產品出口貿易面臨的問題
安徽農業資源和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農產品比重大,近幾年全省農產品出口雖在小步快跑,但出口企業體量不大,與山東、江蘇等農產品出口強省相比,不在同一量級,而且農產品出口的結構低端,以茶葉為例,安徽省茶葉企業絕大多數只能向國際市場輸出散裝的、貼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業利潤微薄。具體來說,安徽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強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當前,在農產品出口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層出不窮,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壁壘限制進口的情況不斷增加,美國限制性技術法規和標準有2萬多種,歐盟有1.5萬種,日本有1.2萬種,并且對敏感商品檢測的指標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高[5]。一些國家還借助其先進的科技、環保等優勢,對進口貿易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標準,形成綠色技術壁壘。如對安徽出口的農產品,由抽檢變成普查,這些歧視性做法直接導致茶葉、蜂蜜等大宗農產品出口嚴重受阻[4]。而安徽企業對進口國的農產品標準信息、風險預警動態獲取不夠及時,信息掌握滯后,無法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農產品貿易促進機制不完善,出口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目前安徽省農產品出口批量小、品種多,出口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時間不長、營銷成本高,農產品出口亟需加強宣傳推廣、交流培訓、信息收集、政策咨詢等公共服務,再加上省內農產品生產成本逐年攀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正遭受空前挑戰:針對國際農產品進口市場的信息資源分散,安徽省也缺乏權威信息機制,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監測預警、咨詢培訓、市場開拓等服務機制尚未形成。另外,農產品出口風險高,容易受自然條件、農產品自身屬性影響,國際市場也存在糧食危機、價格波動、跨國公司壟斷等風險,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弱,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等制度都有待健全。
(三)出口農產品附加值低,產品價格、品牌、質量競爭力不強目前,安徽省農產品生產、加工仍沿襲傳統方式,規模小、工藝落后,技術含量低。例如蔬菜,目前出口主要類型為保鮮類、冷凍類、腌制類蔬菜產品,而高附加值的蔬菜汁、蔬菜醬、罐裝類蔬菜產品出口較少。熱風干燥蔬菜產品加工廠過多,產能過剩,而國際市場需求較旺的低溫真空干燥產品很少[6]。另外,農產品出口企業體量不大,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有限,安徽全省農產品出口企業所承接的訂單約四分之三都是上海、江浙等地的轉手訂單,如作為安徽省主要出口農產品的茶葉,2014年安徽茶葉出口企業年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大部分茶葉出口企業年出口額在500-1000萬美元之間,還有部分茶葉出口企業年出口額不到500萬美元[4]。由于茶葉出口企業普遍體量較小,近百家取得自營出口權的茶葉企業,發生實際出口業務的只有20多家,大部分茶葉加工企業雖有自營出口權,但很難接到訂單,有的即便能接到訂單,因加工能力有限,一份訂單也需要數家企業共同承接。
(四)專業生產人員缺乏,農業生產加工專業化程度低安徽省農業人口眾多,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勞動力密集程度高,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數量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人口數量銳減,留守農村的多是老人和兒童,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資源供給不足,特別是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人員緊缺,十分不利于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和經營。此外,安徽省農業生產加工專業化程度低,一些企業往往按照客戶提供的產品要求而非依據進口國檢驗檢疫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導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遭遇通報退貨的風險較大,茶葉、芝麻、花生、罐頭、水產品、中藥材中的重金屬、農藥殘留、黃曲霉毒素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工廠化農業、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深加工、高端養殖業等新型農業形式都有亟待提高之處。
三、提升安徽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農業貿易促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貿易促進,推動農產品貿易健康發展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安徽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外向型農業工作,建立農委、質檢、經貿、海關等多部門組成的農產品出口領導小組,及時溝通信息,協調解決出口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7]。農業貿易促進工作在解決農產品國際貿易糾紛、維護行業利益、減少農產品貿易成本、增強農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實施認證制度,幫助企業通過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質量注冊,建立科學的安全危害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獲得國際市場準入通行證,突破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積極推行農產品價格、質量、品牌穩定上升的輔助制度由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和質量不穩定,土地密集型的谷物、棉花等農產品的出口貿易仍沒有發展壯大起來。而安徽省的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都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尤其是蔬菜、茶葉、蜂蜜、羽絨、中藥材等優勢農產品,安徽省先后建立了10類農產品出口基地。因此,要積極調整農產品出口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出口導向型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基地建設,在農產品價格穩定、質量保證、品牌建設等方面保障出口貿易的穩步健康發展[8]。對優質高端的農產品應建立質量、品牌保障機制,以適當方式對農產品價格予以戰略調控,避免豐產減收、谷賤傷農。安排農產品出口企業優先享受國家的“免、抵、退”稅政策,既可以保障農業從業人員收入提高,又可以推動農產品結構向精細化方向發展[9]。
(三)著力打造農產品貿易相關產業生態鏈標準化要從根本上破解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擴大農產品出口必須從產地源頭抓起,堅定走農業標準化、現代化之路,圍繞農業主導產品和重點產業,大力扶植農產品生產、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從農田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管理標準化到農產品品質、儲存、加工、包裝、貯運等,逐一制定標準,完善農產品貿易生態鏈[10]。此外,還要大力支持與農產品貿易相關的涉農產業,依托安徽省農業特點,重點發展農機制造、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并通過整合農工商、科技、財稅、金融、交通等部門中涉農行業資源,將農業生產的資料、資金供應,產后的加工、貯運、銷售、信息服務等密切聯結起來,構建新型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體系[11]。
(四)積極鼓勵農場、涉農企業開展農業生產人員職業教育培訓加強對涉農人員的職業教育培訓,是適應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的需要。要依托專業化農場、涉農的工廠、基地等開展就業人員職業教育培訓,培養專業化的農業技術工人,提升涉農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同時,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農業合作社進行常態化、標準化技術指導和管理培訓,切實推進生產技術的標準化,提高生產過程的勞動生產率,使農產品在每個環節都能保證質量。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等各種專業農業協會,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在生產、加工、存儲、流通領域全面執行國際標準和技術規范,規避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安徽省還可以借助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增加農村中小學涉農培訓教學、教具等投入,加強對農村務農人員的培訓。
參考文獻:
[1]巫建海.安徽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9.
[2]安徽省商務廳.2013年全省農產品出口情況[EB/OL].(2014-01-30)[2015-09-21].
[3]安徽省商務廳.2014年全省農產品出口情況[EB/OL].(2015-01-30)[2015-09-21].
[4]中國農業網.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困”在哪[EB/OL].(2015-05-19)[2015-09-21].
[5]郭俊芳.非關稅措施對中國禽肉出口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5.
作者:陳麗君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