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區域概況
我國西北五省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總面積約為297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30.94%。西北五省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陜西南部和關中平原除外),年降水量40)600mm。西北五省區是我國沙漠和戈壁的集中省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但它們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區域內石油及煤炭資源極其豐富,是依靠能源發展的地區。2011年,西北五省區能源消耗分別為9761萬t標準煤、6496萬t標準煤、3189萬t標準煤、4316萬標準煤、9927萬t標準煤,能源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4.6%、14.2%、19.9%、18.7%及13.7%,增長速度較快。同時,西北五省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處于落后水平,產業結構不完善,能源結構不合理,仍以高排放的傳統能源為主,使西北五省區迫切需要走低碳經濟之路。
2指標體系構建及數據來源
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為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通過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生活。為了評價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在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了由低碳經濟發展基礎、低碳排放、低碳產業、低碳消費和低碳資源5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
3結果與分析
我國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陜西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地較高,寧夏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肅、新疆處于中間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區能源結構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費仍然占據很大比重,使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高,碳排放壓力過大。º西北五省區大多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工業所占比重較大,且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量大,導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水資源失調、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程度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使社會發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區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對低碳經濟認識不夠,使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2007)2011年,我國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陜西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長率為3.09%;甘肅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長率為1.37%;青海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長率為1.95%;寧夏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長率為0.64%;新疆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長率為1.41%。這說明我國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發展速度存在差異,陜西省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寧夏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慢。從權重來看,5個一級指標的權重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權重越大,表示對評價結果影響越大,因此低碳消費和低碳產業兩個一級指標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起主導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區域的碳排放情況,直接反映出低碳經濟發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較高的是青海、陜西和甘肅,說明這3個省份的節能減排做得較好;得分較低是寧夏和青海,說明這兩個省區的能源利用率較低。低碳產業發展程度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在低碳產業方面,除陜西得分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得分僅僅為全國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資源基礎從一定程度決定其區域發展程度和方向,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應出區域社會經濟資源基礎條件。新疆和陜西的低碳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得分分別為0.1470和0.0971;甘肅得分最低,為0.0592,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費方面,陜西和甘肅得分較高,分別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僅為0.0242,說明其能源消費效率低,產業結構不完善。在低碳資源方面,西北五省區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主要是: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均總體較低,仍然處于高碳發展階段。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為陜西,其次為青海,寧夏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低。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發展速度存在差異。陜西的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3.09%,寧夏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64%。低碳經濟發展難度較大。西北五省區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大,高耗能行業所占比重較大;且西北五省區多為能源大省,長期以來對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性強,已處于/碳鎖定0模式。這種模式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使西北地區低碳經濟發展難度增大。低碳經濟發展潛力大。國家對西北地區的支持力度較大,特別是/西部大開發0和/新絲綢之路0的提出,為西北五省區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戰略機遇;國家在西部實施生態和經濟和諧發展戰略,為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區新能源發展較快,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的潛力很大、發展速度較快,為低碳經濟發展奠定了明顯優勢;陜西是我國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眾多,為西北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低碳經濟模式奠定了人才優勢。因此,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4.2建議
為了使西北五省區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保證區域的可持續與健康發展,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¹根據自身實際,建立和完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并與節能減排的政策進行整合,建立區域的碳排放指標。º鼓勵科研院所或高校進行低碳技術研究,并從國外引進有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先進技術或企業,將高效的新能源及其他低碳技術投入到經濟發展過程中。»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引導新型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演進。同時,控制高能耗、高消費的行業發展,用低碳技術改進傳統的重工業,優化工業結構,提高能源消費效率和能源利用率。¼大力開發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和水電資源等新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新能源利用率。½按照低碳城市和生態經濟發展要求,提高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力度,加強城市綠化工作建設,提高城市綠化率和森林覆蓋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建設,使經濟發展在環境可承受范圍之內發展經濟。
作者:于秋莉董曉峰劉春雨單位: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