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在美國經濟中高科技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美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這一切都源于科技進步。
關鍵詞:高科技;美國經濟;經濟增長
微處理器、激光、光纖和衛星技術的共同發展使得那些體現新技術設備的潛在回報率提高。但是科技的作用不僅僅如此。信息技術,也就是所謂的信息產業的革新已經改變了我們做事和創造價值的方式,使用的是我們五年前還不能預見到的方式。
本世紀末,在現今科技浪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革命之前,二十世紀的大部分商業決策都受到有限信息的牽制。由于顧客的需求各異、庫存的存放地點不同、以及原材料的流動貫穿于復雜的生產體系中,這就需要真實的有計劃的庫存來使得生產高效地運行。
現階段,以實行原材料和人力的成倍增長為后盾的生產是絕對錯誤的,決策的確定是以幾小時前、幾天前、甚至是幾周前的信息為基礎。因此,生產計劃要求成本較高的最低庫存(safetystocks)和后備的生產人員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以及對沒有預期到的、或是判斷上的失誤及時作出反映。
當然了,商業決策最終所依靠的信息并不都是確定的,有很大一部分信息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確定性。但是近年來實時信息(real-timeinformation)的發展使得許多商家取消了最低庫存和多余的工人,用最精確的數據調整產品規格從而滿足了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此外,實時信息系統使所有商品的交貨時間顯著地減少,減小相關的資本構成規模。
在信息和質量控制環節非常薄弱時,最基本的中間生產環節和分配過程被繞過去直至消除。網絡的日益發展使我們有希望改變或大部分改變現行的分配系統。
革新的進展已經超過了工廠和分銷渠道的發展,由于計算機造型設計的發展使得原來建筑部門所需要的設計者現在都處于失業狀態。由于使用了先進的信息,醫療診斷也比以前徹底、精確和快捷了許多,這同樣也加速了治療過程。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也同樣加速了很多領域,包括從農業到醫藥業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學家描述了技術進步對于有限的投入,包括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對產出的影響程度,他們指出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為經濟增長所做的貢獻遠遠不如科技創新所做的貢獻大。技術創新可以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提高一些機構的效率,使其有可能采用新技術。例如,1995年非農業部門每個勞動力工時以每年2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產出的增長比總投入的增長要高約1/3的水平。
當然,要證明一種創新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盡管有的新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加以實施并有所回報,但是大部分都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通過將新的資本投向到這些新技術時才能顯現出它的效果。因此,近年來生產力的增長可以視為是新技術得以成功實施和繼續推廣的一個結果。
與這些技術創新相伴隨的,資本由落后技術在其淘汰的邊緣向先進技術流動的過程已經明顯地加速。由于技術進步以及更精確的價格信號、更少的價格發現成本,市場參與者有能力發現和對消費者需求的細微差別作出反應。資本再分配的過程有可能通過金融系統的創新來使風險分散。每一個新的創新都預示著能夠更好地滿足日益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創新可以成功地擴大消費者的選擇權。
與以前我所介紹的相同,幾十年前新技術的運用使得資本裝備的定貨和交貨的間隔時間明顯減短,如果該時間長,則會導致商家承擔一定的資本支出。事實上,新技術的直接后果就是商家可以預見到將來的需求,以存貨儲備來表示的采購間隔期的消耗量大大減少。
除了縮短從定貨到交貨的時間,科學技術還增強了資本品的彈性,以及通過生產過程來不斷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特征和構成變化的要求。這種彈性要求商家以較少的實物資本更有效地來參與市場。另外,閑置資本的減少和資本彈性的增加導致了資源的節約,共同表現為生產力的提高。
很顯然,新技術的投入使用以及采購間隔時間的縮短使得資本投資獲利非淺,商家可以以資本來代替勞動力和其他投入,比一二十年前的狀況要好的多。投資的浪潮不僅束縛了成本的提高,而且也使得工業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了工廠的產量。因此,產品市場的不足已經引起商家競相降價。
由于科技進步以及世界貿易秩序向著自由化的方向發展,跨國貿易中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被破除,科學技術通過其對國家貿易的影響從而緩解了價格上升的壓力。與此相似的,貿易品競爭力的增強使得一些國家先前過剩的生產能力可以用來增加世界范圍內的供給,從而控制國際市場的價格。
因為無論是商家還是其競爭對手都不可能象對通貨膨脹有很高的預期時那樣,以提高產品價格為核心,每個商家都不得不將其注意力都集中在成本控制上。新技術的使用使得每個商家及對手都具備了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與70年代及80年代相比,那時的商家通過提高名義勞動力成本來提高產品價格而不是通過資本投資成本減少更容易做到,也更有利可圖。
認為我們將來的形勢要比過去好是沒有理由的。因此,盡管有許多成績存在,但是我們仍需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尤其是在將來科學技術開發及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方面。
為了更好的評價科技創新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回答,那就是為什么在歐洲和日本沒有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又趕上美國的實用科學技術?近來一些國家生產率顯然也在加速發展,但與美國生產率的差距仍很明顯。
對信息技術促進每一工時產出的增長,必須要求解放工人和對工人的再培訓。與美國相比,那些勞動力市場缺少柔韌性的國家在這方面有可能稍略遜一籌。
另外一個假設條件是:規章制度、法人體系、貿易限制、政府津貼已經阻止了日本和歐洲的商家充分利用由近期信息技術及其他創新所帶來的有利條件。
對評價以上這些影響重要性的進一步調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目前這個階段,一個教訓是非常明顯的。在經濟與科技進步同步發展的時候,公共政策怎樣才算是適當的呢?我們應當努力保持勞動力及資本市場的靈活性,以此來不斷的刺激體現新技術的資本裝備向體現老技術的資本裝備的替換。新技術使經濟穩定的潛在可能性提高。政府應該努力培養這種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