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原油價格沖擊對宏觀經濟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提要:
本文采用具有較好預測能力的因子擴展型誤差修正模型(FECM)來分析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中國宏觀經濟所帶來的影響,并通過實證分析對FECM模型的預測效果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油價波動會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我國的投資及消費等宏觀經濟變量產生影響。原油價格的正向沖擊會增加相關行業的生產成本,加劇社會通貨膨脹;原油價格的波動會增加金融市場的波動,增強其風險性;短期內貨幣政策不會因原油價格的波動而作出相應調整。基于此,提出穩定我國能源價格和發展我國原油期貨市場的針對性政策建議。
關鍵詞:
國際原油價格;FECM模型;價格沖擊
原油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戰略物資。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目前我國的原油消費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原油消費大國。值得警惕的是:我國原油的對外依賴程度日益加深。根據中國工程院預測,2015年中國石油進口對外依存度將達62%,2020年將達68%,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將打破“十二五”規劃的紅線。2014年以來,國際原油市場進入低迷期,國際原油價格已經從2014年6月的每桶99.13美元左右,下跌至2015年12月的每桶36.2美元,跌幅超過63%。雖然全球油價下跌暫時有利于降低我國的原油進口成本,提升制造業的利潤空間,但也可能會加劇通貨緊縮的壓力,從而影響國內生產、消費和投資。基于此,本文針對國際原油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以及其傳導機制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對我國的宏觀經濟影響規律。
一、國際原油價格沖擊對我國宏觀經濟影響分析
根據1986-2015年國際原油價格變化趨勢圖(圖1),可以看出: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油價經過2008年的“過山車”行情,2009年的低谷至緩慢回升,2010年的大幅跳漲以及2011年的震蕩回升,在2012年以后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進入相對穩定期,國際原油價格整體上行且波動幅度逐漸減小,基本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但從2014年7月開始,受供應過剩打壓、美國頁巖油產出大幅增長、歐佩克繼續維持創記錄的高產量、中國需求減少等綜合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價格開始出現劇烈變動,從2014年7月的102美元/桶迅速大幅下跌到2015年12月的36美元/桶,跌幅達到70%,創近7年新低。展望未來,由于國際石油市場的供需基本面較難在短期內發生顯著轉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中國經濟放緩,會進一步打壓原油需求,因此,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可能繼續探底。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可能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首先,油價下跌可能引發通貨緊縮,不利于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根據國際能源署分析,油價每下降30%,CPI平均將回落0.4-0.9個百分點,這也是造成我國工業出廠品價格連續38個月負增長的原因之一,國內通貨緊縮不斷加大;其次,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將影響石油行業的投資。據統計,2015年我國石油行業投資下滑24%,創歷史最大跌幅。預計2016年還將進一步減少;再次,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對資本市場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2015年以來,國際油價的下行已經影響到了我國A股的上市油企。中國石油三季報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額同比下降25.6%;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下降68.1%。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國作為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突破60%,同時由于我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因此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將對中國宏觀經濟產生影響。
二、國際原油價格對我國宏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本文使用FECM模型來分析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在構造FECM模型時,綜合考慮現有研究基礎,并做了如下改進:加入貨幣政策因子,利用相關數據實證分析國際原油價格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軌跡;此外,本文還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三十個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作為外生變量加入到模型中,以反映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從而使得模型的運行機理更加符合現實。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模型所用到的樣本范圍為2001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月度時間序列數據,每一個變量包含158個觀測值。此外本文將2015年1月到2015年11月的11個月數據用于樣本外預測,以此來分析模型的預測效果。對于宏觀經濟指標的選取,詳細內容見表1。本文單獨引入M1,作為貨幣政策因子來分析油價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考慮到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我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本文引入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0個市場經濟國家工業生產指數(OECD_IND)作為外生變量。本文對所有的數據進行了X-12季節調整,以去除季節變動要素,真實反映經濟時間序列運動的客觀規律。另外,為了消除數據之間的量綱問題,本文對所有的數據做了標準化處理。所有的數據均來自于CEIC數據庫。
(二)模型的估計與分析本文根據第三部分中FECM模型的估計方法,采用Bai和Ng(2002)確定因子個數的標準,最終從宏觀經濟信息序列中提取了四個因子F′t,根據變量主成分分解的狀況,將四個因子定義為實體經濟活動因子(F′1)、價格因子(F′2)、金融因子(F′3)以及消費預期因子(F′4),其中實體經濟活動因子(F′1)包括投資、房地產、存貸款、貿易以及外匯等變量。前4個因子描述了總變差的88.4%,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方差貢獻率如表2所示。然后,對所有的因子進行ADF平穩性檢驗,所有因子都為一階單整,所以不存在Gt因子。接下來本文對數據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跡檢驗和特征值檢驗都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絕存在兩個協整方程的假設。根據AIC和SC最小化準則,確定了FECM的最終形式。為了說明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本文采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各個因子對于原油價格變化的反應。圖2給出了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的結果,其含義為當油價變動出現一個正的單位標準差沖擊后,四個不可觀測因子以及貨幣因子在未來12個月內的波動狀況。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從圖2可以看出原油價格變動所帶來的沖擊:對實體經濟活動因子,價格因子,金融因子以及消費預期因子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著的,這種顯著性在第7時期前后達到最大值,之后影響逐漸降低,大約在第十一期恢復到原先水平。圖2說明:(1)原油價格上漲最初會引起工業部門投入要素價格的上漲,進而提高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通過傳導效應,最終引發一般物價水平的整體上升,雖然這種影響在第七期之后出現回落,但是油價持續性的上漲必然會引起普遍性的通貨膨脹,這是不容小覷的。(2)油價持續性的上升所引起的通貨膨脹會促使央行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穩定社會經濟,油價對貨幣政策因子的影響在第五期時達到最大,但是這種影響相比較于前面四個因子要小得多,這也說明油價在短期內對物價和生產的影響,并不至于引發貨幣政策的調整,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在最開始時會給自身一個很強的正向沖擊,但是這種沖擊維持的時間并不長,會迅速消失。(3)從價格傳導機理上看,油價上升會引發CPI上升,除此之外,購買力的降低使得家庭要求提高工資水平,由此導致價格—工資循環上升;企業將成本的上升轉嫁到商品價格中,由此推動了工資—價格的循環上升,加劇通脹預期,因此原油價格上升對生產和通脹的影響是顯然的。
(三)模型的預測分析為了對比分析FECM模型與傳統經濟計量模型的預測差異,本文采用樣本外預測的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的數據引入到樣本中,并對這一段時間內包含貨幣因子在內的五個因子進行預測,將其預測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從預測結果中可以看出,由于FECM模型將變量之間的協整因素考慮在內,避免了因差分所造成的偏差,因此FECM模型的預測效果顯著好于FAVAR模型和傳統的計量模型。但各種模型對M1的預測精度均并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貨幣供給受貨幣當局政策性因素影響較大,國際原油價格在短期內對其影響并不顯著。利用FECM模型可以顯著提高五個因子的預測效果,這從側面說明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對我國的宏觀經濟諸因子的影響有規律可循的。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的實證結論表明:(1)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宏觀經濟。油價上升時,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弊大于利:原油作為一種基礎工業原料直接影響到各個行業特別是石化工業的生產價格,成本的上升轉嫁給了消費者,引起國內物價水平的整體上升;同時挫傷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引發失業、工資水平下降、社會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經濟低迷,物價水平的上升會降低消費者對經濟的預期指數和消費信心指數,這兩個指數是衡量我國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貨幣的供給量會影響到宏觀經濟的發展,但是貨幣供給在短期內受外界影響比較小,國際原油價格短期內的波動引發貨幣政策調整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長期持續性的波動必然會促使貨幣供給量發生變化。(2)FECM將誤差修正與FAVAR相結合,將變量之間存在的長期協整關系考慮在內,克服了FAVAR因差分平穩而導致的有偏性,從本文預測結果中可以看出,FECM的預測結果要好于FAVAR及傳統計量模型的預測效果。基于實證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以期為我國宏觀經濟應對國際原油波動提供借鑒。1.建立市場主導的能源價格體系。由于我國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實行一定程度的價格管制,從而造成能源價格體系的部分扭曲,使得能源投資、供應、消費等不能反映真實經濟情況和社會需求,進而延緩技術進步,能源利用效率下降,并阻礙經濟長期發展。建議中央政府逐步放開原油價格管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財政稅收等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最終建立成一個完善的原油價格市場調控體系。2.逐步建立國內原油價格期貨市場。目前我國原油的基準價格只能被動接受國際原油市場價格,這種價格機制決定了我國原油市場價格的被動性和滯后性,并且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和外匯損失。由于我國原油進口量在國際市場份額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公平、透明的國際原油期貨,從而讓我國眾多的原油生產企業、石油消費企業、經銷商和貿易公司共同加入對國際原油價格的決定中,建立起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原油價格體制。3.降低原油成本,化解原油價格風險。2015年國際原油價格總體處于低迷狀態,全年國際石油業處于一個調整期,頁巖油、油砂等高成本油產能將萎縮,以求得新的供需平衡。我國原油生產成本較高,全年上游石油開采業處于虧損狀態。因此,一方面,較宜利用國際低油價多用進口油,適度減少國內產量,進行科學的調整,為今后發展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從技術、工藝方面采取積極措施,降低原油成本,更要對石油企業傳統的經營理念、管理體制、生產方式等進行重新審視,以期從根本上消除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健、蔣殿春.國際原油價格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基于結構VAR模型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9(10).
[2]林伯強、王鋒.能源價格上漲對中國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12).
[3]祝福云、高燕霞.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對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1).
作者:婁峰 薛敏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