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述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就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就業與教育
1.1社會需求。
當代大學生畢業后在社會實踐中有的順風順水;有的停滯不前;有的慘遭淘汰。這些是為什么呢?根本問題是誰適應誰的問題。社會是一個大的熔爐,是不可撼動的現實存在的整體。而大學畢業生是一群個體,畢業后需要融人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層次,就像一個一個小細胞,應該到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去,一旦走錯地方就無法起到應起的作用被排擠掉。所以,無所謂好工作,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1.2適用的素質教育。
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基礎,在內外多方面提升的教育。“素質,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素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里的內容和發展水平。人的心理來源于社會實踐,素質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唯有較高的素質才能夠更長久地立足于社會,并能夠在短期內出類拔萃。因為:
(1)素質教育首先培養的是內在品德,好的品德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前提;
(2)只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和工作,有足夠的精力去面對各種挑戰;
(3)美的心靈和擁有一顆能夠發現美、享受美、傳播美的心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礎;
(4)技能是人生安身立命的工具,擁有一定的技能,就會對生活充滿自信,愿意為追求理想更多地付出。
1.3教育與就業的相適性。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擁有多方面能力,順利地生活和工作;就業是為了能更好地生活和創造。教育和就業是互通的、連貫的、相適的。如果輸送的人才不適合就業崗位。在大學生個體身上的表現就是找不到工作。那么,我們的教育當如何而為呢?
(1)關注社會,教育者的目光應不斷地聚焦于社會的需求點上,目的是不斷完善教育并積極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
(2)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能力。以一技為主全面發展,成為多面手;
(3)學校不但設立就業指導處,同時還應該設立就業信息處,負責收集整理各類就業信息,及時,以便學生及時了解社會需求;
(4)緊密聯系社會各界,開展校企互動,讓學校教育與企業就業的管道暢通。教育與就業應該是相適、互動的,一個是前提,一個是結果。如果怠慢或脫離兩者之間的關系,兩者都會進人死胡同。
2、素質教育,民族之幸
在我國教育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們早已將教育當成了立國、立世之本,教化人民,推動社會發展,有時是潤物細無聲的;需要時是雷霆萬鈞的。孔子周游是為了普及文化;始皇的焚坑是為了統一思想。都是對中華數千年文化的奠基。而世界發展到今天,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無可比擬的變化。素質教育是現在以至未來長期的教育方式。經過實踐證明素質教育是中華民族所依賴的、繁衍生息的、發展前行的源泉和動力。
2.1師者之思。
學校和老師的心情是不斷地為社會輸送適用的優秀人才。所以,才有老師兢兢業業的授課,學校不遺余力的招生。但是,只靠學校和老師不足以將素質教育的全部都能讓學生得到,還需要舉全社會各界之力,需要父母的家庭影響。尤其是大學生本人的接受的意愿、能力。大學所教的是能力和方法,更多的細微之處還需要學生們自己的修持,在修持中成長。
2.2從業的靈魂。
大學四年,無論如何只要六十分就能萬歲,拿到畢業文憑。而同樣是從同一個學校走出來,擁有同樣的社會背景、家庭條件的同學,為什么在走人社會5年、10年后,成就會不同呢?每個人素質的千差萬別,面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反響,結果大不相同。從業的好壞、長短都與素質有關,所以素質是從業之魂。
2.3素質提升,關乎世界。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各行各業取得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全國人民的屹立于世界強林之夢正逐步實現。十八大恰如其分地確定了深人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隨著祖國的強盛,需要國人的整體素質更加提高,文化更需進步。中華民族的進步必然惠及世界人民。所以,當代大學生素質的提升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進步,關系到世界的發展。
3、總結
總之,就業是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第一個人生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的表演是否精彩,取決于大學期間素質教育的優劣。所以,大學生在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認真面對這個四年,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不斷修持,將自己的綜合素質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充滿自信的迎接未來。
作者:王曉杰單位: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