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發展與就業相關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促進就業作為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熱門話題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基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上的從業人員相關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線性相關分析,建立回歸模型,對我國就業情況與產業發展狀況進行探討,并基于回歸分析結果,提出相關改進建議。
關鍵詞:產業發展;就業;第三產業
一、引言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環境日益激烈,我國經濟也開始進入轉型時期。而國家對經濟的調控導致我國的勞動力規模的擴大,進而改變當前的就業形勢。可以看出,政府的調控是影響我國就業形勢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社會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實現最大化的就業,這不僅需要以人為本,克服市場經濟中的問題和存在的矛盾,而且要深入剖析當前的經濟,以引導政府作出正確的戰略性決策,對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二、產業結構與就業現狀分析
(一)我國產業結構現狀。中西方大多數國家的第一產業增加值逐步下降,第二產業增加值也開始下降,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呈逐步上升趨勢。(二)就業現狀。我國就業狀況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也發生改變。由于我國產業結構逐漸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方向轉變,就業人員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實證分析
(一)相關關系分析。設定X1為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X2為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X3為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其中X1、X2、X3為自變量,Y(就業比重)為因變量,采用SPSS軟件基于文中數據對各變量進行皮爾遜相關性分析,其具體結果如表3。(表3)由表3可知,Pearson相關系數自變量X2為0.585,故X2和因變量Y之間存在較小的相關關系;而自變量X1、X3和因變量Y的相關性系數分別是-0.824、0.847,其絕對值均大于0.8,故自變量X1、X3和因變量Y之間存在嚴重的相關關系,且自變量X1與因變量Y之間呈負相關關系,且自變量X3與因變量Y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表明當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時,則就業機會減少;而當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增加時,則會提高社會就業率,帶動整體就業狀況。為進一步對當前的就業狀況與產業形勢深入研究,本文采取回歸方法處理相關數據。
(二)回歸模型建立。基于1990~2008年相關數據,本文對X1、X2、X3三項指標建立模型。
(三)回歸模型檢驗。本文采取SPSS處理分析數據,其具體檢驗結果見表4。(表4)1、擬合優度檢驗。由表4可知,回歸模型調整之后的整體擬合優度為0.687,這說明自變量X1、X2、X3和因變量Y組成的回歸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考慮到在實際應用中,擬合度可能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觀測模型,為挖掘變量之間的經濟含義,對模型進行進一步檢驗。2、顯著性檢驗。由表5可知,模型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14.150,回歸模型平方和為7.357,均方為2.452,P值無限接近0.000,遠小于0.01,表明回歸方程線性關系顯著,自變量X1、X2、X3和因變量Y存在線性相關關系,回歸方程是有意義的,可以進行后續的分析。(表5)3、變量顯著性檢驗。由表6回歸系數結果可知,自變量X1、X2、X3和因變量Y的系數分別為0.418、0.333、0.556,回歸系數均為正數,說明X1、X2、X3對因變量Y均有正向影響。對模型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t值分別為1.107、1.028、1.461,自變量X1、X2、X3和因變量Y的P值分別為0.286、0.320、0.165,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自變量X1、X2、X3對因變量Y的影響效果不顯著。而由表3可知,自變量X1與因變量Y之間呈負相關關系,自變量X3與因變量Y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且相關性顯著。相關分析結果和回歸分析結果產生矛盾,可能是由于回歸模型中引入了對因變量Y線性相關性不大的因素,因此需要運用SPSS逐步剔除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修正和確定。
(四)修正回歸模型1、擬合優度檢驗。(表7)由表7可知,修正后的回歸模型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717,這說明自變量X1、X2、X3和因變量Y修正的回歸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擬合度變量為X3,因此對X3指標建立模型。2、顯著性檢驗。由表8可知,模型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43.086,回歸模型平方和為7.140,均方為7.140,P值無限接近0.000,遠小于0.01,表明回歸方程線性關系顯著,自變量X3和因變量Y存在線性相關關系,回歸方程有意義。
(五)回歸模型結論。基于上述分析表明構建的方程可以有效地分析當前我國就業狀況的發展趨勢。在現今第三產業的比重基礎上,我國可以依據就業的發展趨向大體上估計未來就業人數,為有效實施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調整產業結構,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基于該模型分析結果可知,在當前的經濟中,從業人員大多數選擇從事第三產業,這與第三產業對從業人員具有較大的需求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第三產業對勞動量的拉動,才進一步導致整體國民經濟的變化。基于此,政府應重視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政府應積極為求職者提供就業平臺和環境,以促進就業率的提高。
四、相關建議
合理的產業和就業結構不僅提高了我國的就業率,而且有利于促進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但是由于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形勢對我國當前的就業率存在一定的影響,所以單純依靠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來進一步影響當前的就業形勢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阻礙。所以,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探討經濟增長對勞動就業的影響時,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協調好三大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結構,引導勞動力有序地從過剩產業向稀缺產業流入,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技術路徑,以發揮國家經濟的增長對就業的帶動效應。此外,就業問題本質上是市場需要問題,要對市場在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給予高度重視。第一產業的農林漁牧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雖然在國家強農惠農的政策支持下得到了發展,但是城鄉差距過大仍然存在。因此,我國應當努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以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為主體的,集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從而形成與第三產業的聯動效應,提高農村從業人員就業率。對于第二產業,發展傳統工業不僅會加劇我國的資源匱乏,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應堅持“技術高新化、產業規模化、產品外向化、投資多元化”的原則,堅持走“高產出、低投入、高效率、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就業率的提高,對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進行了調整,而調整后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又會進一步帶動國家經濟的增長和就業率的提高。因此,進行產業政策調整時,要充分考慮到對就業結構和就業量的影響,給予第三產業足夠的重視,逐漸將其轉變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繼而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拉動作用,從而擴大整個國民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實現經濟—產業—就業的良性循環。
主要參考文獻:
[1]賀光燁,吳曉剛.市場化、經濟發展與中國城市中的性別收入不平等[J].社會學研究,2015.1.
[2]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
[3]余鳳龍,黃震方,曹芳東等.中國城鎮化進程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4.8.
[4]何仕.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5]柯善咨,趙曜.產業結構、城市規模與中國城市生產率[J].經濟研究,2014.4.
[6]龔強,張一林,林毅夫.產業結構、風險特性與最優金融結構[J].經濟研究,2014.4.
[7]關偉,許淑婷.遼寧省能源效率與產業結構的空間特征及耦合關系[J].地理學報,2014.4.
[8]丁志國,張洋,高啟然.基于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因素識別[J].中國農村經濟,2014.3.
[9]周揚,李寧,吳文祥,等.1982~2010年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時空格局演變[J].地理科學進展,2014.1.
[10]馬弘,喬雪,徐嫄.中國制造業的就業創造與就業消失[J].經濟研究,2013.12.
[11]湛東升,孟斌.基于社會屬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與就業空間集聚特征[J].地理學報,2013.12.
[12]龔向和.論社會權的經濟發展價值[J].中國法學,2013.5.
[13]齊元靜,楊宇,金鳳君.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及其時空格局演變特征[J].地理學報,2013.4.
作者:鄭曉飛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