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結構變遷經濟增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其實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的過程,進入21世紀之后,世界經濟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世界各國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積極調整和優化自己的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發展,當代產業活動的深度國際化趨勢和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
1.國際環境的變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產業結構變遷不僅受到國內資源、技術和市場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結構調整不是一個國家內部封閉的進行,而且要融入世界經濟整體之中來進行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領先于國民經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外國商品大量流入中國外商投資也以直接和簡介的方式更快的進入中國的各個產業和領域,對中國來說,這是個機遇,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加快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素質。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采取的這種參與國際分工模式受到了挑戰,有很多產業可能還在沒來得及改變創新的時候就被市場淘汰。
2.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
20世紀30—4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了鋼鐵時代,50—60年代汽車、半導體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到了70年代,幾乎拋棄了所有的基礎性產業,如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等,消費性和科技性產業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1980年底后至今,消費升級產業和信息化產業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1950年美國的GDP在第
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分布分布是7%、38%和56%,2007年調整為2%、8%和90%。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80%以上。而一些基礎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很弱。與此同步的是就業人員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50年第
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分布分別是12.5%、30.9%和56.6%,2006年調整為2.5%、22.6%和74.9%。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產業結果服務化、軟化傾向也十分顯著,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例都很低,日、加、英、法等國在1980年就降到5%以下,2000年時進一步降到3%以下,同期,韓國、墨西哥則分別由14%和8%降到5%。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除韓國外在1980年均已超過50%,韓國也在1998年達到這一水平。
3.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的快速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業蓬勃發展,信息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知識產業的輻射作用推動了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過去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建筑和汽車業,信息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只25%左右。上世紀90年代之后,知識產業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逐步的大道50%以上。信息技術領域及相關產業部門的就業人員已經突破1000萬,而汽車、飛機、鐵路等傳統產業的就業人數僅為100萬左右。
4.中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的時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因素將在較長時期內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下大力氣抓好結構調整,加快產業產品的優化升級,成為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武裝農業、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第三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建設。
二、中國產業結構的問題和現狀
1.產業結構不合理
(1)農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長期依靠農業的積累、農民的貢獻和農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同時也積累了比較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由于長期缺乏科技積累,農產品加工和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后等原因,農業內部結構升級緩慢。加上長期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也大大低于非農產業,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步下降。
(2)工業大而不強。如果論產品生產規模,我國是一個工業大國,但離工業強國仍有很大的距離。制造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缺乏世界名牌和核心技術,依靠資源和要素投入推動的生產擴張,與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擴張對世界市場也構成了一定沖擊,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沖突。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個體實力弱、產業布局不合理的情況還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引進技術仍然是工業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技術水平不高,使得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大而不強的工業發展模式,是難以長期持續下去的。
(3)服務業發展滯后。雖然按照經濟普查后的新數據,我國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3%,但這一比重仍然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明顯低于同等發展程度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我國屬于下中等收入國家,這一組別國家的服務業比重平均值為51%,而我國低于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服務業不發達,不僅導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多的工業帶動,加大了資源環境壓力,而且還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影響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也不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和擴大消費需求。
2.產業規模結構不合理
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而分散,規模經濟效益差。同國外同類企業規模相比,我國的產業分散程度較高。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鋼鐵生產企業762家。2008年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合計1.0919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1.37%,產業集中度同期提高了5.28個百分點,但仍處于較低水平。目前我國產能在500萬噸的鋼鐵企業全國只有21家。鋼鐵產業集中度低造成了目前的國內鋼鐵產能分散和非理性擴張,也為我國每年的鐵礦石談判帶來了不利影響;國家發改委在2007年全年經濟會議上表示,2008年中國汽車產量可以超過1000萬輛。雖然汽車廠商有近400家,可是總產量卻不及發達國際一個企業的產量。一些技術水平和國際上先進汽車生產制造企業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單個汽車廠的規模與之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另外,專業化協作程度低,組織結構水平低。我國機械工業有不少企業都是所謂“全能工廠”,一種機器產品的全部零件的加工和裝配都在一個企業內完成。大企業是“大而全”,小企業是“小而全”。這種“全能工廠”的組織形式,阻礙著技術上的進步,阻礙著勞動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的提高,阻礙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它給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帶來很多困難。實現零部件的專業化協作,就是要從根本上改革這種不經濟不合理的所謂“全能工廠”的生產組織形式。
3.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加大了產業結構偏差
在我國,由于國外產業結構的調整,歐美發達國家把傳統產業向發展中國家遷移,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部門,對第
一、第三產業的投資規模太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偏差。導致第
一、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于第二產業顯得滯后。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及電子設備制造業占外商工業總產值的35%。農副食品加工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占外商工業總產值的9.1%。石油化工占外商工業總產值的9%,而文化體育用品投資僅占外商工業總產值的1%。可見外商投資產業過于集中。這種低水平財富引進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從外資工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來看,由1993年的9.1%上升到2007年的31.5%,上升了22個百分點。外資工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3年的8.4上升到27.4%。上升了15個百分點。
三、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1.產業結構升級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收益。首先,實行農產品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形成集群優勢。在一些能夠發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優勢的地區,進行集中生產,形成較大市場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其次,調整支農工業的投資結構,加強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產業化經營。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能力,因為特色農產品加工對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特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發展綠色農業,保護生態環境。農產品綠色化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已的需求日益增長。
(2)推進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首先,推進工業部門之間的分工,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成以區域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其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加大制造業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性價比,增強國際競爭力。用信息化推動企業的網絡建設,鼓勵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參與電子商務競爭。
(3)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和社會全面發展。加快發展流通業、旅游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金融業改革,提升現代服務水平。特別注重科技、教育、文化、休閑等產業的發展,使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產業。
2.優化產業結構的政策途徑
(1)進一步改革產權制度,實現產權的分散化和多元化。獨資企業內,無論公有或私有,獨斷獨行,似乎指揮便利、效率提高,但是缺乏制衡,弊病叢生。股份制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都離不開產權的多元化,否則常會流于形式,形同虛設。混合經濟的特點和優點正在這里,不同所有者相聚一室,利害一致,既有集思廣益,又有相互制衡,使權力、決策、監督和經營管理相輔相成,合力產生活力。
(2)對外融資政策。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積極引導外資投向符合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的領域,避免盲目引進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存在安全隱患的項目。認真落實國家出口退稅、進口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等進出口政策,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機電產品等的出口,支持先進技術裝備進口,鼓勵企業在境外建立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
(3)構建完善的競爭性市場結構、營造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我國自1994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依賴,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已日益增強。但是,在一些基礎產業、金融領域,仍然存在著進入性的壁壘,銀行、通訊、保險、航空等領域的壟斷特征比較明顯。另外,為了吸引投資,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嚴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加入WTO之后,壁壘性限制逐漸被打破,為內外企業在稅收、法律等方面有了更加公平的競爭性環境,這有利于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實行專業分工協作,節約生產成本,增強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