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現況及原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鄉村發展的要點。本文首先梳理了脫貧攻堅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得出二者無論是在邏輯關系上還是實踐中都有顯著的先后順序。通過分析2016年摘帽貧困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狀況及其增長率變化情況,得出摘帽后的貧困地區還未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后提出要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需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需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來建設脫貧地區。
關鍵詞:鄉村振興;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已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也由10.2%降至0.6%,且在2020年年底,我國絕對貧困問題已徹底解決,但面臨的更顯著的問題是如何保持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延續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脈絡,為中國農村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促進中國鄉村持續發展,保留脫貧攻堅的成果,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應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展建設。
二、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戰略內在邏輯分析
首先,從宏觀角度按照馬克思主義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分析二者關系。事物的發展遵循對立統一規律、量變改變質變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中國的鄉村發展亦是如此。中國鄉村發展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城鄉企業并舉戰略;由小城鎮化戰略,到城鄉統籌與新農村建設戰略;再到現階段的鄉村振興戰略。每個戰略發展到了極限便會產生新的矛盾,激發新的戰略,多個戰略的積累促進中國鄉村發展。中國鄉村發展戰略相互承接,具有內在的邏輯順序,缺一不可,更不可顛倒順序,所以鄉村振興戰略承接脫貧攻堅戰略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必然抉擇。其次,從微觀角度借助需求理論分析二者關系。脫貧攻堅總要求是“兩不愁三保障”;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國鄉村,二者能夠很好地滿足基層人民的需求。脫貧攻堅戰略實施要求好比需求理論的最低一級,即個人的生理要求,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則實現了個人的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產業興旺要求中國農村不僅要優先發展好農業、農村、農民,更要做好三次產業的融合,實現二、三產業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即實現安全需求;生態宜居要求建設整潔、綠色、無污染、設施完善的宜居區,滿足群眾歸屬與愛的需求;鄉風文明要求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滿足基層群眾的尊重需求;而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建設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人民的共同富裕,滿足鄉村人民安居樂業的自我實現需求。最后,兩項戰略在時間上屬于承接關系。2015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同年11月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并且決定于2020年年底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同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鄉村振興分三階段實現其總目標,此戰略具有長遠意義。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確保脫貧攻堅成果保留的唯一途徑,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建設脫貧地區,能夠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地區脫貧后能實現其生產率的持續增長,而不是止步不前、停止發展或是發展速度逐年遞減。通過選取2016年摘帽貧困縣為例(表1),以定量的方法分析這些貧困縣在脫貧當年以及脫貧后3年內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狀況及其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判斷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根據地區生產總值變化狀況可以初步判斷地區收入是否實現增長;進一步根據地區生產總值逐年增長率的變化狀況可以判斷地區生產值增長的速率快慢,如果增長率逐年上升,則說明地區實現了脫貧的可持續發展;相反,若增長率波動或者持續下降,則說明脫貧地區還未實現脫貧后可持續發展。由于數據獲取有限,本文選擇了17個縣區作參考,主要考察這17個縣區地區生產總值以及分析這些縣區地區生產值增長率狀況。根據表2數據不難看出,除望都縣、井岡山市、赤水市三個地區的生產總值在這四年有所波動外,其余14個縣區在2016—2019年,其地區生產總值呈上升的趨勢,這說明2016年摘帽貧困縣中大約有82%的縣區地區生產總值是不斷增加的。但為了進一步考察各個縣區地區生產總值上升的速率,再根據17個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計算各個縣區在2016—2017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這三個時間段內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化情況,做數據分析情況如表3。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除了蘭考縣、滑縣、武隆區、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以外其他13個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都未實現持續增長,其中井岡山市、滑縣、廣安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持續下降。說明2016年摘帽貧困縣中大約有76%的縣區未實現脫貧后的可持續發展。
四、脫貧地區缺乏可持續發展力的原因
1.產業開發與升級難以實現。我國的脫貧地區普遍存在生態條件脆弱、產業發展落后、新產業開發困難的特征,尤其是“三州三區”地區,雖然極具自然資源稟賦優勢,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而難以開發,無法發揮貧困地區的自然優勢。而且,傳統產業扶貧效果逐漸減弱。脫貧地區的傳統農業、手工業等產業存在生產技術落后、產業小眾化、產業固化的特點,在時展的過程中若沒有進行很好的產業改革和產品銷售擴大化,很容易造成傳統產業的消逝。未尋找到新的支柱產業或是新開發的產業還未能完全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使得傳統產業與新晉產業兩者之間不能夠很好銜接,抑制脫貧后地區的持續發展。2.基層建設與脫貧工作效率緩慢。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的打造過程中,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基層組織不完善、責權不清晰、管理不合理等問題。盡管國家出臺“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豐富基層干部人員,但能持久服務于農村的青年人并不多,農村基層干部多為當地“鄉賢”。由于鄉土情感和適應性,農村基層干部很難從政策中突破出發展道路。還有在脫貧攻堅的工作過程中不乏存在一些形式主義的工作,未將脫貧的政策落實到實處,這都減緩了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進程。3.脫貧的主體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國扶貧政策實現了貧困地區的物質脫貧,卻忽略了貧困主體精神貧困的問題。首先,“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目標解決了我國貧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使得個別貧困人員缺乏上進意識,沒有謀生本領,以及思想保守的脫貧主體寧愿守著政府給予的基本補助也不愿意改變自身生計狀況,缺乏繼續發展的動機和意愿。其次是貧困亞文化的塑造,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現象被視為其情境適應的結果或狀態,是一種貧困亞文化的產物。貧困人口可能是世代貧困的家庭,他們已經習慣了貧困環境,短于對創新、發展和技術的認識,缺乏勇于創造、勇于冒險的精神。最后,在扶貧過程中貧困人口只是一味地按照政策發展,未曾或是不能夠判斷政策的合適性,沒有發揮主體作用,缺乏對政策加以利用和發展自我的能力。
五、以鄉村振興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1.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地區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并且借助第二、第三產業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積極發展地區優勢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地區產業扶貧,鞏固產業發展基礎,確保我國目前發育成長產業能茁壯成長。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順暢的產業鏈,充分利用電商、互聯網等平臺拓展銷售渠道,積極進入市場,按照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最終,嘗試多種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群眾普遍享受產業發展紅利。2.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大多數貧困地區具有生態脆弱性特征,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要注重生態與經濟二者的協作發展,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完善生態修復、生態補償機制,開發綠色產業。借助貧困地區的生態優勢合理開發生態資源,將其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和社會價值,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綠色共享、生態宜居的美好生活環境。3.以教育促進鄉風文明。教育改變的是思想、人生和發展,堅持長久和有效的教育扶貧機制運行能夠對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教育扶貧實施一系列政策,包括控輟保學、高校定點扶貧、推普脫貧、職教脫貧等對脫貧地區的教育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應該繼續堅持穩定長久的教育扶貧機制。4.強化基層治理,實現治理有效。加大鄉村治理機制的發展,首先要健全基層組織,要設法留住基層工作高質量人才,儲備村級后備干部,提高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與此同時要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腐敗勢力,堅決不允許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積極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其次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強化法律權威地位,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提高農民法治素養;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5.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富裕生活。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落腳點,也是脫貧后地區發展的終極目標。防止脫貧農戶返貧,建立跟蹤回訪制度,實行低收入群體預警機制,采用有條件福利轉移的方式促進脫貧主體發展生產力;鼓勵農民積極投身于現代化農業產業的建設,發展規模以上鄉村產業,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做到公平,以期最終實現全體鄉村百姓邁入小康生活。六、結論脫貧攻堅取得勝利是我黨以及全國人民奮斗的結果,要想實現中國鄉村的全面發展,保證脫貧攻堅的成果就需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承接了脫貧攻堅的成果,必須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總要求結合脫貧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脫貧地區,如此才能確保中國鄉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5-01:01.
[2]黃少安.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發展戰略的階段性演變及其理論總結[J].經濟研究,2018,53(12):4-19.
[3]李柏紅.《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解讀(摘選)[J].農村實用技術,2020(06):1-2.
[4]徐嘉,趙艷霞.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與建立精準脫貧長效機制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9,36(10):68-70.
[5]胡鈺,付饒,金書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中的生態環境關切[J].改革,2019(10):141-148.
[6]劉欣.內生偏好與社會規范:脫貧內生動力的雙重理論內涵[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1):33-40.
作者:王嬌嬌 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