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動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為現代企業組織制度的創新形式,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已成為現代企業加強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被譽為20世紀2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組織創新。所謂戰略聯盟,也稱為合作性安排,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跨國公司,出于對整個世界市場的預期目標,和企業各自總體經營目標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種聯合的經營方式。在這種行為過程中,聯合是自發的、非強制的聯合,各方仍舊保持著本公司經營管理的獨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經營權,彼此之間通過達成各種協議,結合成一個松散的聯合體。大型跨國公司聯盟,一般都是多邊、網絡化的,眾多公司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關系,正在邁向“無國籍公司”。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對于汽車業、鋼鐵業等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傳統行業的跨國公司來說,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廣泛的建立戰略聯盟,互相依存,互利互惠,已經顯得十分重要。最早的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出現于汽車工業,1979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和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結成戰略聯盟。據福特公司估計,通過產品開發、采購、供應和其他活動全球化,它每年至少可以節省30億美元。80年代后期,原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開展的USCAR合作計劃、歐洲的汽車計劃、日本的清潔車計劃,都屬于戰略聯盟重組。這種重組形勢發展很快,世界汽車評論家所說的“20世紀可能僅存在6-7家汽車企業”,指的就是這種戰略聯盟,而不是兼并、合并、控股形式的重組。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汽車領域,擁有奔馳等著名品牌車的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股份公司宣布與日本三菱自動車工業公司結成聯盟,以組建一個年產量高達650萬輛汽車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集團。兩大公司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雙方決定在客車和敞篷小型載貨卡車的設計、生產及銷售等領域建立廣泛的聯盟。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是建立戰略聯盟的外在動因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它的效應是在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促使世界各國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領域廣泛地進行分工與合作,進而使世界市場逐漸成為一個不斷擴大的統一的整體。市場的全球化雖然擴大了企業產品的市場容量,但也增加了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市場的經營條件下,企業面臨著來自全球范圍內的各種風險,既有政治、經濟、技術等造成的風險,也有企業經營所導致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貨幣風險等。同時,在全球化市場中,競爭比單一的國內市場要激烈得多。跨國公司既面臨來自國內公司的競爭,也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的競爭。企業為了降低經營風險,必須努力改善生產經營活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規模生產,進行多樣化經營與風險管理。當跨國公司與其他的企業結成戰略聯盟時,聯盟企業既能分擔部分經營風險,也能分擔技術開發成本和開發失敗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分擔遠遠小于一個企業獨自經營所承擔的風險。因此,戰略聯盟是跨國公司降低其經營風險,鞏固其市場地位,增強其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
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是建立戰略聯盟的內在動因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使各國經貿關系的密切相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深入,而且也使得獲取信息更加容易了。根據產權經濟理論可知,占有信息對經營者來說是報酬遞增的。隨著自由貿易環境的形成,使得原有規模經濟效應的邊際條件發生了變化,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在一定區域或行業內規模報酬呈現出遞增的趨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改善了國際投資和貿易條件下,一些跨國公司從追求更大規模的經濟效應出發,積極開展跨國戰略聯盟,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擴大自己的實力。
“規模經濟”的含義是發展經濟學首先使用的概念,是指當生產或經銷單一產品的單一經營單位所增加的規模減少了生產或經銷的單位成本時而導致的經濟。規模經濟是說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即生產規模擴大對產量或收益的影響。它以技術水平基本不變為假定條件,去考察所有生產要素同時變動對產量的影響。當生產規模擴大的比率小于產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時,就是規模收益遞增。當生產規模擴大的比率大于產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時,就是規模收益遞減。當這兩種比率相等時則是規模收益不變。
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對提高產量或收益的影響可以由內在經濟來解釋。內在經濟就是一個企業規模擴大時由自身內部引起的效率提高或成本下降。效率的提高可以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生產方面的規模經濟效率。各聯盟企業通過組建戰略聯盟,與其他企業在研發、生產和營銷等環節進行橫向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把資源集中于各自的核心優勢上,擴大生產規模,使各方的要素投入重新組合,從而降低生產和組織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形成了內部專業化、規模化的模式,實現了聯盟企業最大的規模經濟優勢。第二,市場方面的規模經濟效率。各聯盟企業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可使聯盟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邊界,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最終實現取決于市場需求容量。戰略聯盟可以使聯盟企業的各自市場邊界相互交叉和融合,從而擴大聯盟整體的市場空間。同時,各聯盟企業通過組建戰略聯盟,還可使聯盟企業在目標市場上擁有更強的市場優勢,實行規模采購,這樣不僅能以較低的市場價格購買投入要素而削減成本,還利于建立穩定的交易關系,節約交易費用。
三、推動技術革新、降低高新技術產品研制和開發成本、分享技術成果和分擔技術風險,也構成戰略聯盟的動因之一
跨國戰略聯盟是在經營能力和資源對等的伙伴間建立的以開發新技術、控制新的國際標準和維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的戰略聯合。企業間的知識流動以水平式的雙向或多向流動為特征,不僅追求規模經濟性,而且還強調獲得“學習效果”和經濟協同性。在戰略聯盟內,企業之間常常在某些職能上合作,在另一些職能上又相互競爭,出現“左手揮拳、右手握手”的情況。通過建立跨國戰略聯盟獲得新知識,同時將其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相融合,達到戰略合作的升華。特別是高新技術處于優勢地位的跨國公司,通過跨國戰略聯盟不僅可以相互交換彼此擁有的專利技術等優勢要素,提高創新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加大其他相關企業的技術模仿成本和難度,延長創新產品的生命周期,而且能夠在分擔新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風險以及共同進入市場等問題上達成一致協議,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使結盟雙方最終能夠獲得1+1>2的投資效應。
(一)推動技術革新的需要。目前,技術創新和推廣的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企業如果不能緊跟技術前進的步伐,就很有可能被市場淘汰,即使很大的企業也存在這一方面的壓力。而技術創新需要企業有很強的實力和充分的信息,否則很難跟上技術創新的步伐,這就要求具備各種專業特長企業之間的配合,而戰略聯盟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
(二)降低高新技術產品研制和開發成本的需要。一般而言,大型跨國公司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其產品往往具有技術和資金密集的特性,然而,隨著技術的日益復雜化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新產品的生命周期明顯縮短,使得新產品、新技術研究與開發風險加大,要求不斷縮短研究與開發時間,降低研究開發成本,分散研究開發風險。世界主要跨國公司為了保持和擴大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紛紛組建了不同形式的跨國戰略聯盟,加強在高新技術研究中的合作與交流,從而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科研開發日益走向國際化。
(三)分享技術成果的需要。跨國公司聯盟有利于跨國公司間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互補性的技術共享和專利交換,并在聯合各種技術優勢的基礎上開發更高層次的產品。由于跨國公司結成聯盟使公司原有的技術、人才等資源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僅加快開發研制費用的回收,而且能通過合作研制在新技術、新工藝基礎上的新產品去開拓新的市場,因而跨國公司之間結盟的方式逐漸為昔日在商戰中爭得你死我活的對手們所接受,他們在合作中所帶來的豐厚回報的吸引下,化干戈為玉帛,攜手共進。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多半表現為價值鏈初始位置上的聯合研發。結盟方通過交換彼此擁有的專利技術等優勢要素,分攤開發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新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大其他企業的技術模仿成本和難度,延長創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以獲得高額、穩定的投資回報率。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跨國公司合作簽署的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協議正在不斷增加。
(四)分擔技術風險的需要。現在市場競爭千變萬化,因此企業經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而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可以分擔風險從而使企業經營風險大大降低。例如在科技投入方面,由于研究開發費用很大,而成功率很低,即使開發成功,很可能迅速被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因此研究開發存在很大的風險,而通過幾個企業組建戰略聯盟共同開發,不僅可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使費用得到分擔,迅速回收,這就大大降低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