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格局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2010—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農產品貿易數據,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所構成的農產品貿易網絡的網絡關系、各國網絡位置、權利等級、核心和邊緣程度等信息進行量化,從而反映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農產品的貿易格局及其變化狀況。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后,沿線各國間的農產品貿易聯系更為廣泛和深化,同時也為沿線各國發展農產品貿易提供了更廣泛的合作空間和機會。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社會網絡
0引言
我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農產品出口額居全球第四位,進口額居全球第二位。但近幾年受制于全球經濟蕭條和我國經濟下行的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增速明顯放緩。為了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速保持健康增長的態勢,不僅需要深化已有的農產品貿易合作,而且需要開拓新市場和挖掘新機會。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存在巨大的農產品貿易合作發展潛力,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眾多,且地緣環境復雜。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水平又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彼此間農產品貿易的關系結構以及多國多地區間的整體格局是否會影響農業貿易合作的開展就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內容。而且“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關系會隨著經濟合作的深化而出現新的變化,所形成的貿易網絡中各國的網絡位置、網絡聯系和權力分布也會呈現新的特點。本文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模型側重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格局與關系,通過分析多邊農產品貿易網絡的結構,著重探察我國在其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從而有針對性地挖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合作機會,進而實現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深化發展。
1研究方法與理論模型構建
1.1研究方法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一帶一路”戰略只是指明了經貿合作大致的空間范圍,具體所涉及到的沿線國家目前并沒有權威的界定。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借鑒鄒嘉齡等提出的設定范圍。1.2理論模型構建如果不考慮網絡中節點間相互作用的強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所形成的農產品貿易。
2實證分析
2.1數據處理
本文所使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數據均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按照農產品貿易的范疇進行計算后獲得。對于農產品貿易所包含的農產品種類,學術界有諸多分類方法。根據分析研究需要,考慮數據可獲得性的前提下,本文參照尹宗成等[3]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分類方法,界定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種類有:(1)大宗農產品、(2)含油籽實和油脂類產品、(3)畜產品、(4)水產品、(5)園藝類產品、(6)飲料、(7)煙草、(8)其他農產品。依據商品編碼及協調制度(HS制度)的商品歸類標準,上述農產品對應的HS編碼范圍為第1章至第24章以及第52章。由于2015年的各項農產品貿易數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里有29個沒有給出具體的申報,缺失性嚴重已經不符合統計分析的要求,本文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時間,選定模型中的時間點t為2010—2014年,既能滿足模型分析的需要,又能刻畫“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前后的差異。
2.2網絡密度分析
網絡密度是反映社會網絡中各行動者之間關系緊密程度的指標。
2.3中心性分析
作為社會網絡分析中的重點,中心性用以衡量行動者在網絡中居于何種中心位置。在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構成的農產品貿易網絡中,為反映沿線各國在該網絡中的位置所涉及到的中心性分析包括:
(1)度數中心度在“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中,度數中心度用來測量與某國有直接農產品貿易關系的其他國家數目。如果考慮網絡規模、結構特點和網絡中結點的權重,可用加權網絡的相對度數中心度來同時刻畫與該國有直接關系國家的數量以及該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權重因素,從而反映該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強度。
(2)中間中心度中間中心度是通過衡量網絡中行動者對網絡路徑的控制能力來凸顯該行動者關鍵地位的指標。在“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中,如果某國處于網絡中許多交往路徑上,則其可以通過控制信息的傳遞來影響其他國家開展同類產品的貿易。
(3)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是通過測量網絡中某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的接近程度,來衡量該行動者的獨立程度。若“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中某國與他國間的距離都很短,即該國的接近中心度較高時,則它在貿易交換過程中就較少依賴于其他國家。
2.4農產品貿易網絡的“核心—邊緣”分析
現代全球貿易關系的層次結構從整體上符合Waller-stein[4]提出的“核心地區—半邊緣地區—邊緣地區”這一世界經濟體系的分級判斷。借助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的“核心—邊緣”結構加以量化,可以體現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產品貿易網絡中所處的貿易地位及其動態變化情況,進而刻畫出“一帶一路”整體的農產品貿易格局和發展狀態。核心—邊緣模型可依據數據類型構建離散型和連續型兩種類型。鑒于本文以農產品貿易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需要考慮網絡中各國間的農產品貿易量,故本文依據所采集到的“一帶一路”的農產品貿易數據,利用前文提出的加權網絡矩陣,構建連續型核心—邊緣模型。并利用UCI-NET分析軟件對核心一邊緣模型進行計算,并結合軟件推薦將核心度大于0.1的國家歸于核心區域,核心度值位于0.01~0.1間的國家歸于半邊緣區域,而核心度小于0.01的國家則歸于邊緣區域。
3結論
本文基于2010—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數據,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格局進行了實證分析,從而得到以下結論:
(1)2010—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農產品貿易關系網絡的網絡密度整體呈現上升趨勢,網絡中各國農產品貿易聯系的緊密程度有所加強。農產品貿易加權網絡相對度數中心度的核密度分布顯著右偏,表明在農產品貿易合作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多數國家的貿易伙伴分布并不廣泛。從相對度數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具體測度數據來看,我國的上述各項指標都處于領先位置,這說明我國居于“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中的中心地位。
(2)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后,沿線國家間不斷深化農產品貿易合作的政策紅利開始逐漸顯現和釋放。從對“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網絡密度值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是5年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說明“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我國與沿線國家間農產品貿易聯系的緊密程度不斷加強。第二,雖然相對度數中心度的測度顯示,農產品貿易具有區域化發展的特征,但是從中間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兩項指標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中各國也在積極尋求提升自身影響力的路徑。
(3)“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的核心—半邊緣—邊緣結構相對穩定,在2010—2014年中并未產生顯著的變化。我國是網絡中的絕對核心國。其余的8個核心國分別為俄羅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和巴基斯坦。自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和實施以來,網絡中位于半邊緣區域的國家數量有所增加,說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在積極提升自己在“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網絡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鄒嘉玲,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5).
[2]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
[3]尹宗成,田甜.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變遷及國際比較——基于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1).
作者:崔莉1,2 單位:1.陜西師范大學,2.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