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展特色的縣域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冶金和裝備制造
山西省不僅是煤化工基地,也是全國聞名的冶金大省和裝備制造業基地。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中鋁山西分公司、大同煤礦集團機電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團、海鑫鋼鐵、魯能晉北鋁業、銀光鎂業、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等大型企業,都為當地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的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是一家集選礦、采礦、冶煉、加工、運輸、發電、建材、物流和科研開發為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銅業聯合企業。2012年,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對垣曲冶煉廠進行了技術改造,新建了3200m3/h制氧機組,鼓風爐采用富氧熔煉,降低了150kg的單位冶煉焦耗。此外,通過研發,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還新建了雙轉雙吸制酸工藝,使硫的回收率提高了46個百分點,由原來的50%提高到96%,每年可減少16700t的硫排放量,為垣曲縣的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添磚加瓦。
2特色農業
2010年,隨著山西省啟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七項工程”,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獎補等“八項政策”,共整合和新增資金9億多元,糧食播種總面積達到323.4萬hm2,比2009年增長了2.8%,單產3300kg/hm2,比2008年增長10%。2011年,山西省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全年投入650億元,比2010年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193萬t,比2010年增產9.9%。(1)糧食生產。糧食生產方面,規劃出103個萬畝糧棉高產示范區,分布在全省的65個縣。例如:晉中、長治、忻州是我省的玉米優勢產業區,重點培育長治市金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山西匯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55戶玉米加工企業,打造玉米加工企業集群;晉中、太原、呂梁、朔州是高粱生產優勢區域,重點扶持汾酒集團和水塔老陳醋等18戶加工企業,并整合當地其他中小企業品牌,推動縣域經濟整體登上一個新臺階。現以位于汾陽市的汾酒集團和清徐縣的水塔老陳醋為例:汾酒集團擁有“杏花村”和“竹葉青”兩個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汾酒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00.18億元。汾酒集團的發展帶動了汾陽市的經濟建設,尤其是以“中華酒魂”汾酒為龍頭,帶動了汾陽市釀酒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而清徐縣的水塔老陳醋、來福醋等國內知名企業,不僅為清徐縣的國民生產做出突出貢獻,同樣也帶動了清徐縣整個釀醋業的繁榮發展。(2)畜牧業。提起山西省的畜牧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六味齋”“平遙牛肉”等國內馳名商標。“十一五”以來,我省全面實施“科技興牧”政策,加大畜牧科技的投入力度,積極推進畜牧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使畜牧業成為農村經濟中發展最快、經濟效益最明顯的產業之一。筆者以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為例進行分析。截至2011年底,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已經發展了10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80多家,輻射帶動近2萬個養殖戶,現代畜牧業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覆蓋朔州市的山陰縣、懷仁縣和右玉縣等地區。同時,朔州市近幾年來大力推動的“一村一品”和“一縣一業”工作,為畜牧業轉型跨越發展和牧農的收入翻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飼草飼料都是機械化操作,一個人從前只能喂養5~10只羊,現在卻可以喂200來只。此外,舍養代替以前的放養,對各縣的生態建設也起到了巨大的維護作用。(3)經濟作物深加工。山西省不僅具有礦產資源,經濟作物也極為豐富。山西是我國最主要的雜糧產區,素有“小雜糧王國”的美譽,山西的水果品種也很特別。如:沁縣的“沁州黃”、大同縣的黃花菜、陽高縣的杏、呂梁地區的土豆和紅棗、汾陽的核桃、隰縣的蘋果、清徐的葡萄、運城的山楂和孝義的柿子等。例如:位于陽泉市的山西大寨飲品有限公司,依托我省核桃生產的優勢,重點發展核桃深加工,開發了核桃粉、核桃露和系列休閑食品;位于陽曲縣的太原漢波食品工業有限公司,除了大規模制作干棗外,還大力發展保鮮棗、蜜棗、棗汁和棗汁提取液等深加工產品,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下,加大企業整合力度,已經形成山西棗加工企業的規模優勢。此外,還有山西廈普賽爾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維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等,獨具匠心地開發山楂和沙棘等山西特色干鮮果的加工,為當地的縣域經濟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3旅游服務業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省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被譽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和“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尤其值得慶幸的是,我省從北至南都有聞名遐邇的旅游景點,北有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中有晉祠公園、平遙古城、喬家大院,南有太行山大峽谷、皇城相府、壺口瀑布等。2012年,我省旅游總收入創1800億元新高。坐擁如此豐富的旅游資源,我省縣域經濟發展豈能無計可施?以下就各著名景區帶動當地縣域經濟發展為例進行說明。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五臺縣的餐飲、住宿、交通行業因此獲利頗豐。2011年,五臺山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3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0.1億元。恒山和懸空寺地處渾源縣,2011年,渾源縣提出“綠色恒山”“科技恒山”“人文恒山”的發展口號,全年接待中外游客75萬人次,直接收入達到4448萬元,綜合收入突破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34%和50%。平遙縣利用平遙古城的資源優勢,連續多年成功舉辦國際攝影大展。2011年,共接待游客1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7%,門票收入1.45億元,增收4500萬元,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總產值37.72億元,占到全縣GDP的46%。此外,還有芮城縣的永樂宮、永濟的普救寺、解州的關帝廟、應縣木塔、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方山縣的北武當山、盂縣的藏山、武鄉縣的八路軍總部舊址、黎城的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文水的劉胡蘭紀念館等,都對當地縣域經濟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4生態綠化建設
由于客觀和歷史原因,山西省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問題是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近幾年,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綠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省每年營造林近33.33萬hm2,5年累計完成造林158.53萬hm2,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14.12%提高到2010年的18.03%。預計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26%,真正實現“綠化山西”的建設目標。筆者以朔州市右玉縣為例進行探討。近年來,右玉縣斬獲很多諸如“全國綠化先進集體”“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等榮譽稱號,可誰曾知道昔日的右玉是何光景?新中國成立初期,右玉縣干旱少雨,植被貧瘠,風沙肆虐,森林資源覆蓋率僅為0.3%。后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代代傳承“右玉精神”,大力種植適合本地氣候特點的樹木,目前,全縣林木綠化率達53%。加強綠化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是右玉縣走出的一條適合其發展的新路子,也是全省其他縣域經濟發展值得參考、學習的生態之路。
5結語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我省的縣域經濟主要還是傳統的靠天吃飯和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由于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地理優勢、客觀歷史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很多縣域經濟走出了一條以工業經濟為主、旅游經濟等第三產業為輔的特色道路。總體而言,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三晉大地”的發展差距較大,全省縣域經濟自東南部向西北部呈現貧困類型縣域依次增多的趨勢,晉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晉中區次之、晉南區再次、晉北區最低,這是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在省市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下,各級縣政府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縣制宜,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切實有效地促進我省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張堃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