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校城融合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校城融合”戰略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國內很多城市相繼實施。文章就“校城融合”的本質與現實意義、“校城融合”下高校提高科技創新的必要性、“校城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途徑和“校城融合”探索中可能遇到的困難4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在城市、高校和市場3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以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建設。
關鍵詞:校城融合;區域經濟;資源配置;科技成果
1 “校城融合”的本質與現實意義
社會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個領域之間的相互合作。國家經濟的高效發展離不開全球化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相鄰區域之間的相互合作。“校城融合”作為一種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高效模式,其本質就是大學與城市之間的一體化合作[1]。大學植根于互聯互通的社會網絡,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單位和社會所需的各種創新人才的資源地,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它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離不開所在城市中更多有效資源的認可與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高校與所在城市的緊密合作是推動其自身與所在城市高效和穩定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地方高校與城市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實施高校與城市融合的發展戰略,建立了城市與高校合作的高效發展機制。其中,高校在“校城融合”戰略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對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推動城市發展中,城市資源又對其自身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因此,加快推進“校城融合”發展戰略,深入探索城市與地方高校共同發展的途徑,對促進區域經濟與地方高校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 “校城融合”下高校提高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科技是社會各建設階段快速發展的核心,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種科技成果的應用,這些都是改變我國經濟建設初級階段局面的重要舉措。 當今社會的高效發展與時代經濟體制密切相關,主要是科技與教育。因此,高校大力加強科學研究,為社會和區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是十分必要的。在當地政策支持下,地方高校應該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2.1 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在“校城融合”模式下,區域高校一體化發展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共同發展和競爭中,高校自身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為地方的發展帶來更多的科技支撐,有利于其自身獲得更多的地方資源,提高其在地方的影響力。而一個高校的影響力對地方的教育事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它可以吸引更多優質的師資和生源,而這些優質的師資和生源對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2.2 經濟事業發展的需要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模式下,無論對于國家還是區域的經濟發展來說,其經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例如,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對我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對于國家來說,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更能在提升國際地位上產生重要的影響力,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從而推動國家經濟的高效發展。對于區域來說,城市提高其創新能力,可以提高其自身影響力,而地方高校作為區域創新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主要集中地,提高其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將有助于提高整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投資合作,推動地方經濟事業快速發展。
2.3 科技事業發展的需要
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科技進步的驅動力。而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地,只有提高其自身的創新能力,擁有更多的創新平臺,才能保證創新人才的培養條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當這些創新人才步入社會又會推動科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如此的良性循環,才能保證各個領域科技人才的均勻分布,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
3 “校城融合”背景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
3.1 高校學科設置與地方產業相結合
經濟進入新常態,本質要求就是轉變經濟發展的動力。在這個轉型過程中,高校需要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學科鏈和產業鏈要協同,要相互符合和相互驅動。學科專業應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并為其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反過來,產業結構又不斷為學科專業提出新的人才培養方向和人才結構要求,由此帶動學科專業的不斷優化升級[1]。
3.2 提升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
經濟的高效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創新,而大學是重要的創新推動者,科研又是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要做好綜合改革實驗和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就需要高校提高其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積極承擔其創新研究的責任,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與此同時要建立扎實的區域創新發展體系基礎,同時也需要開展應用研究,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應用[4]。
3.3 合理配置地方資源
區域相關部門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校城融合”下區域經濟的高效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將當地高新技術產業區設在地方高校附近,更加有利于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到企業中去實踐和交流學習,及時了解自己所學領域在社會中的前沿動向;地方企業也可以更及時了解高校相關的科研動向,從而有利于高校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推動區域經濟高效發展。
3.4 傳承地方文化
經濟的發展就是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經濟的一個反映,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高校是文化的傳承者,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也就離不開文化。城市的經濟建設、文化傳播和創新發展都會有力促進和支持經濟快速增長[5]。
3.5 開放性辦學
地方高校是依城而建的教學與科研單位,應該積極地、開放地與其所在城市中各個主體之間進行融合與互動。致力于構建一個校城發展的共同體,可以專門組織成立一個服務社會和發展的規劃辦公室,與市委、省政府等部門之間建立戰略性的對接機制,并以全局戰略為高度來精心策劃校城之間的合作關系。共建國家科技創新試驗示范基地、中外合作項目等,開放辦學,探索搭建產學研平臺和重點實驗室,共享人才資源[2]。
4 校城融合探索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4.1 思想認識方面
地方政府有時缺少對于高校科技成果的潛在價值認知,無法合理利用科學技術項目來服務于地區的經濟建設。一直以來,地方政府將其所處的地域經濟與教育事業進行了分離式的發展,沒有做到二者的完善銜接,致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很難在其所處的經濟領域中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地方的商業政策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高校科技的存在價值與重要性。
4.2 成果應用方面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高校科技成果應用范圍有限,僅限于某個企業活動的開發指導,幫助企業從理論上關注某一項先進技術。對于地區經濟發展來說,高校科技成果只有真正地應用并轉化到實際的產業鏈中,才能幫助相關企業創造出豐厚的經濟收益[2]。但是,目前科技成果在區域經濟改革實踐中未能得到更加充分和廣泛的利用[6]。
4.3 技術條件方面
要想將科技成果成功應用到具體的項目實踐中,其技術條件首先要達到要求。例如,高校對企業提出的技術開發需求制定了相關技術方案,但如果企業在生產技術方面的條件達不到要求,也會影響科技成果的應用成效,最后科技成果還是難以在企業經濟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7]。
5 針對探索過程中的問題給出的對策
5.1 城市方面
城市有關部門要及時認識到高校有關科技成果在城市發展中的潛在作用。將地方經濟發展與高校發展一體化推進,將二者緊密結合,讓高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同時地方經濟的高效發展又能反哺高校的發展與建設。“校城融合”下的經濟發展就必須將高校的科技研究成果和地方經濟事業的發展有機地融合,不能割裂開來[8]。
5.2 高校方面
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是服務商業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它有助于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企業達成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在創新科技研究方面要做到放眼全局,將自己的科技成果對接到相應領域的產業鏈中,不能局限于某個企業,要考慮到區域中整個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只有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發展,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
5.3 市場方面
“校城融合”下市場方面,城市企業的發展要與高校的發展相融合,一些企業要及時對自身的生產技術等條件進行升級換代,及時與高校之間進行交流,保證高校對應的科技成果可以順利轉化。
6 結語
“校城融合”作為當下一個對高校和地方政府都有利的模式,高校和地方政府都應該把握機會,通過“校城融合”,高校可以利用地方資源配置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又可以幫助區域經濟發展。但任何一種合作探索方式在前進的路上都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只要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找出相應對策,就能很好發揮該模式的利處。
作者:楊慧 汪偉 張焱 許玉轍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