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網絡德育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網絡德育當下面臨的新挑戰
(一)多元異質文化沖擊著高校網絡德育互聯網所承擔載的多種異質文化隨著網絡而滲透到大學校園中,使大學校園成為多種異質精神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的展示、交流和交鋒的重要場所,這對高校網絡德育的即定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通過高校師生、社會和政府在校園網絡德育方面的協同努力,目前高校網絡文化德育教育是健康的,其主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相一致,表現在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擁護黨的思想路線、基本方針和政策,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定自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和大學生一直都是西方敵對勢力進行思想滲透和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地點,試圖通過影響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念,以達到其“西化”和“分化”大學生的圖謀。這樣,隨著一些腐朽落后、錯誤、甚至反社會主義的信息在大學校園的網絡傳播,是非、真假和善惡分辨能力相對較低的大學生,容易認同、接受、內化和實踐一些不良的網絡政治文化,從而出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的淡漠、價值觀錯誤、道德滑坡、人格分裂、學業退步等現象。以網絡游戲對于大學生學業所造成的消極影響為例,沉溺于網絡游戲的大學生,“他們總會不由自主的打開相應的游戲程序,以滿足自己的受本能驅動的享受即時快樂的需要。即使由于有其它更加重要的學習任務或者事情,游戲迷暫時不能沉溺于虛擬網絡游戲時,他的精神仍然被游戲所占據,并對眼前的真實事情心不在焉。許多不能完成學業的大學生,就和他們沉溺于虛擬網絡游戲有著重要的干系。”〔1〕因此,高校網絡德育必須正視多元思想文化存在于互聯網的客觀事實,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網絡德育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建設,實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元化為主導、多元文化共存發展的局面。
(二)大學生“四觀”的多樣化對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高校網絡德育形成挑戰對于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困難,“中發〔2004〕16號”文件指出:“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為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法制觀出現了多樣化。同時,互聯網所具有比特性、開放性、平等性和虛擬性,更進一步的加劇了大學生“四觀”多樣化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經濟和互聯網技術的先發優勢,以開放的互聯網傳播系統為平臺,廣泛傳播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法制觀,以其提供了全球90%以上網絡信息量的統治地位,強勢的向其它民族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推銷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因此,我國高校網絡德育必然受到影響。其次,互聯網的虛擬性,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法制觀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能夠讓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完全釋放本我的惡與善、真與假和美與丑,并不用承擔承擔現實責任,例如,發生于網絡虛擬世界中的“偷菜”、角色打殺等行為,誤導部分大學生產生了網絡虛擬如人生的錯誤價值觀、人生觀和法制觀。當然,在“這個以實存著的事物為其總和的、表現的花樣繁多的世界里,一切都顯得只是相對的,既制約他物,又為他物所制約。”有效應對目前高校網絡德育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通過增強網絡德育的針對性、有效性、貼近性和吸引力,方能把握住網絡德育教育的主動權。然而,這些設想和理論分析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高校德育網站的實物建設基礎上。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高校網絡德育的探索與實踐
為了主動占領網絡德育教育新陣地,許多高校都積極開展了網絡德育的探索與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總結各高校網絡德育的成功經驗,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按照構建發現和教育的制度規范→大學生主體在場→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引導與重建的合邏輯進展順序,”構建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高校網絡德育教育機制,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高校網絡德育內在一致性,為兩者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高校網絡德育具有內在一致性。黨的十八報告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這既指明了全社會包括高校握意識形態工作的努力方向,又指出了高校網絡德育的應有奮斗目標,兩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1.宣傳和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高校網絡德育教育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方向、是歸宿,高校網絡德育則是方法和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上位范疇,它涵蓋了高校網絡德育的任務、方法、歸宿等諸多內容,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高校網絡德育的工作方向,這回答了大學生網絡德育教育培養什么人的最重要問題,為高校網絡德育教育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和政治導向;其次,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內容,又為當下大學生網絡德育教育提供了工作標準和科學范疇,規定了高校網絡德育教育“如何培養人”的基本路徑。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網絡德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科學可行的路徑,并且,進一步幫助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從而實現方向、歸宿與方法、過程的統一。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高校網絡德育的內容來源和理論基礎。十八大報告吹響了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號角,并給出了具體的建設內容和工作方法:第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第二,繼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從而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第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上三點內容從其邏輯進展來看,當是一個由高到低、從理論到實踐、從理論到行為的邏輯體系。同時,這些論述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和發展,特別是第三點論述,充分考慮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與此變化相伴隨的國家、社會和個體三方面發生的相應變化。這些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為高校網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資源和理論基礎。3.從方法和途徑上來看,高校網絡德育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高校服務社會的任務之一,就是將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和行為規則傳授給大學生,幫助他們實現社會化,從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以此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校網絡德育作為教育和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和現實主陣地,應當成為建設和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沿陣地。所以,高校網絡德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中理應發揮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二)建設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高校德育網站。高校德育網站建設必須將思想性、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絡信息呈現和推薦給學生,因此,“德育網站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分析大學生網絡需要的基礎上,這是因為,德育網站一旦構建完畢并成為網絡傳播系統的一部分,自組織將是其運行的主要規則,它與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此在的關系,是一種通過人———機、人———網互動而進行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通過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網絡應用問卷調查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就大學生群體而言,受眾最廣的前六大網絡應用分別是信息搜索和網絡學習、即時通信以進行人際交往、網絡娛樂、網絡時事、博客和個人空間、網絡在線購物。”下面以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知行德育網”為例,介紹高校網絡德育平臺的建構和實踐的經驗。知行德育網的建立目標和主要作用,是保障大學德育目標的實現,宣傳和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滲透于大學生的學習、交際和娛樂之中,以達到潛移默化、育人無聲的效果。“知行德育網”主要由七大版塊所構成,版塊一:德育動態。該版塊包括德育活動、德育時事新聞、網站活動等欄目;版塊二:德育寶庫,該版塊包括德育方針政策、領導人與德育、德育法律法規、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和經典記錄影片等欄目;版塊三:德育講堂。該版塊包括德育論壇、德育目標與含義、理想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欄目;版塊四:道德楷模。該版塊包括全國道德模范事跡、感動中國人物事跡、“雙百”人物事跡、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中國好人”事跡和學生楷模等欄目;版塊五:思政天地。該版塊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教育教學和實踐方面的內容;版塊六:學生德育成果。該版塊主要包括好人好事、德育課件、德育論文、德育圖片和學生視頻作品等欄目;版塊七:在線互動和服務。這些欄目能夠方便校內、外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將德育有關方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網上網下德育教育的合力。當然,網絡德育教育主動權的把握,還需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現實德育活動,才能達到提高德育效果的目的。
(三)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現實德育活動。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來看,德育網站所呈現的信息是形式,現實德育活動則是內容,由于內容決定形式,這決定了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想提高德育效果,必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現實德育活動。同時,從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看,學生以主體角色此在于德育活動,既是德育活動最重要的步驟,也是提高網絡德育效果的唯一途徑,對于主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皮亞杰認為:“認識起因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上述原理為網絡德育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校園網絡德育建設提供了科學的認識論原理,通過實施生活德育和榜樣德育,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德育應有的作用落到實處。榜樣教育和生活德育是現實德育活動和網絡德育的基礎。所謂榜樣教育法,“是指借助于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形象,以模范、榜樣人物的優秀品質和行為向其他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德育方法。這種方法在于它以榜樣的高尚道德品質為載體,通過德育工作者的或明或暗的引導,通過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在接收、接受、認同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最后通過學生的自覺努力,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外化于自身的德育教育活動。”因此,榜樣教育強調高尚道德品質在不同學生之間的轉化和傳遞,當然,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年齡一般在十七至二十四、五歲之間,在進入大學后,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和個人地位的變化會給大學生造成許多困惑,而他們的社會經驗和認知水平尚不能夠獨立地應對這些困惑。這樣,在面對多種社會價值取向時,大學生往往會對自己以前的價值觀念產生懷疑。有效解決大學生德育當中出現的這種問題,需要在實踐中將榜樣教育、生活德育和網絡德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方能契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為了樹立榜樣、弘揚正能量,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和網絡環境,筆者所主持的項目組聯手學院學生處、團委,開展了2012年度“學生楷模”和“學生楷模”提名獎的評選活動。該項活動通過大力宣傳發動,得到了大學生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在活動進行期間,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從而掀起了學習楷模的高潮。通過榜樣教育法,我們才能“為學生提供知識、情感、價值觀和技能訓練的綜合課程,才能幫助學生獲得職業轉換所需的知識、技能與能力。”當然,在采用榜樣教育法和生活德育展開德育活動時,德育工作者必須推選出真正的榜樣,畢竟,“榜樣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實。榜樣必須是真正過硬的,不是虛假的。總之高校網絡德育網站通過對所提供的信息進行識別,將具備正能量的信息傳播和傳遞給大學生。通過甄別、認同、接受和榜樣的引領示范后,大學生才能自覺的將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內化到自己的“四觀”認知圖式中,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
作者:趙建偉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