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新東北現象”為出發點進行實證研究,探究2003年實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來東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情況。實證結果表明,政府干預應固定在一定水平內,過度的政府干預將會加快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背離發展。同時,國有企業比例過高、企業家精神缺失都是造成東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出現矛盾的重要原因。對此,文章從政府治理、國有企業改革和企業家精神培育三方面提出對東北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虛擬經濟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方面,體現在國內供需結構明顯失衡,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另一部分行業產出則難以滿足居民需求,致使國內居民海外消費居高不下,逐年增長;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外金融自由化趨勢的不斷加大,人們在高杠桿高利潤的驅動下,紛紛將大量資金撤離出實體經濟,涌入虛擬經濟。這一趨勢不僅使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擠壓,同時造成了金融市場投資工具價格虛高,加大了形成資產泡沫的風險。基于此,黨中央在供給側改革中明確提出了“去杠桿”。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企業及金融市場較高的杠桿率,降低了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風險。東北經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速度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實行,東北經濟一度陷入發展的僵局。2003年黨中央出臺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使得東北經濟一度得到了緩解。在全國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東北發展再次陷入僵局。主席在2017年3月參加遼寧省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健康的經濟體一定保持實體經濟為根,虛擬經濟為枝葉的結構。”由此可見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有指出,虛擬經濟是由“虛擬資本”中衍生而來的,特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是經濟中金融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虛擬經濟的產生是以貨幣的出現和信用的發展為前提的,而貨幣與信用則是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的結果,可見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沒有實體經經濟的發展就沒有虛擬經濟。雖然虛擬經濟源于實體經濟,其本身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也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反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動員儲蓄轉向直接投資,提高實體經濟創造價值的能力,對實體經濟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相對實體經濟而言,具有不穩定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經濟體系的動蕩與風險。雖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并非同步發展,卻呈現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實體經濟的問題會反映到虛擬經濟中,而虛擬經濟發生的問題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兩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共同統一于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中。對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有以下觀點:現代經濟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有機統一體。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產生的,其最終目的在于服務于實體經濟。劉駿民(2003)認為,從歷史角度看,虛擬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實體經濟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兩者具有相互作用關系。成思危(2008)認為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損害。劉曉欣(2016)認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應呈現一種良性互動關系,虛擬經濟來源于實體經濟,兩者相互影響。國外學者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從資產價格與金融市場角度探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Jacobson等(2005)從宏觀及微觀角度通過實證分析認為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間具有聯動效益;Hudson(2008)分析了20世紀以來多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規模需與實體經濟發展規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圍內。國內外學者均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以上結論均有其合理性。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歸根到底是協調統一的,那么它們的協調程度又是怎樣的呢?本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以2003年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為背景,通過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度進行耦合協調測度,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對東北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二、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情況
(一)東北經濟總體發展情況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東北地區以重工業和國有經濟為主,成為我國重工業發展的搖籃,經濟發展水平一度位居全國前列。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東北經濟很快落伍,大批國有企業破產重組,經濟出現停滯與緩慢增長趨勢。現如今,東北地區的發展可謂是步履蹣跚,GDP增速不容樂觀。表1展現了2003~2015年東北地區的GDP增速情況,總體上看,東北地區GDP增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2011年以前,東北三省GDP增速呈現著小范圍波動狀況。從2011年開始,全國GDP增長率開始降低,同時,東北三省的GDP增長率也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國水平。2013年成為東北經濟發展的分水嶺。從2013年起,東北三省的GDP增速低于全國水平,呈現下降趨勢且愈演愈烈。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東北經濟發展也步入了疲軟態勢,國有企業比重過大,體制僵化,民營經濟動力不足,人才外流等現象的相繼出現,都是東北經濟出現下滑的因素。究其根本,還是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
(二)東北地區實體經濟發展情況
為進一步探究我國東北地區自2003年東北振興政策出臺以來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我們選取2003~2015年東北三省與廣東省、江蘇省以及全國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進行對比,分析東北地區的發展現狀。由圖1可知,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總體上的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黑龍江省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且于2009年開始低于圖中其他省份,遼寧省在后期也出現了緩緩下降趨勢,吉林省則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相比經濟發達地區,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其實體企業乃至地方經濟仍舊乏力。首先,國企改革步伐雖然在逐漸推進,但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比重仍舊居高不下,地方和企業難以籌集資本,等待這些企業的只能是被兼并和重組。其次,老工業基地的實體經濟存在著嚴重的結構不合理狀況,無論是所有制結構還是產業結構、企業規模,都使實體經濟效益難以全部發揮,出現“空心化”趨勢。最后,東北地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投資環境較差,從硬環境角度看,東北地區鐵路營運能力有待于提高,部分老工業企業成虧損狀態,企業自給率不高。軟環境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管理水平也亟須改進。
(三)東北地區虛擬經濟發展情況
伴隨著2003年振興東北政策的頒布,東北地區的虛擬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本文所指的虛擬經濟是指狹義角度上,以銀行、資本市場等現代金融服務業為核心的經濟體系。首先,從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上看,東北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在全國水平上看來仍舊是冰山一角,公司質量普遍偏差,盈利能力較弱,再融資功能不高。其次,東北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區域金融體系,形成了在人民銀行宏觀調控和監管下,以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相分離、間接金融方式和直接金融方式兼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區域金融體系。但與全國趨勢相比較,東北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仍占少數。最后,東北地區貸款額情況雖呈現上升趨勢,但較全國水平來說仍舊有待于提高。圖2是東北三省及全國貸款額占GDP比重圖,東北三省的貸款總額占GDP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在趨勢上基本一致,但三者均低于全國水平。因此我們很明顯地看出,東北地區虛擬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綜上所述,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后遺癥使得實體經濟出現“空心化”現象,從而無法起到以實促虛的作用。虛擬經濟發展“滯后化”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令虛擬經濟達不到以虛促實的理想效果。為進一步探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程度,本文通過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測算東北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找出影響東北經濟協調發展的因素。
三、協調發展的協整檢驗與耦合性測度
(一)樣本數據選取
自從2003年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東北地區經濟確實實現了GDP翻倍增長的趨勢。但隨著近些年的發展,東北經濟出現坍塌式下滑,外界稱之為“新東北現象”。本文選取2003~2015年東北三省34個地級市面板數據,探究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面板數據來源于各省、地級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地級市統計局、政府工作報告。實證分析中,通過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嚴格界定,本文選取各地區貸款額與GDP之比作為虛擬經濟的衡量指標(記為DK),將第一二產業之和與GDP的比例作為實體經濟的衡量指標(記為CYCZ)。
(二)樣本數據分析
1.單位根檢驗在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需要考慮面板數據的平穩性。
2.協整檢驗由上述檢驗可看出,DK與CYCZ兩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因此可對兩者進行協整分析。對于面板數據,我們分別采用了Pedroni檢驗、Kao檢驗、Johansen檢驗。其中Pedroni與Johansen檢驗結果顯示不存在協整關系。
(三)耦合協調度測算
1.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由于上述檢驗顯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者存在不協整關系,本節則在此基礎上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進行耦合協調度測算,揭示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2.耦合協調度測算結果本文利用2003~2015年東北各地級市面板數據,測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綜合來看,2003~2015年東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579,屬于勉強協調階段。圖3、圖4分別為各年度和各省份耦合協調度情況。從圖3的年度發展情況來看,整體耦合協調度均在0.54以上,變化總體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其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在2003年的耦合協調情況達到最優,2008年協調水平最低。圖4則主要呈現了東北地區34個地級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耦合協調情況,各地區協調情況明顯參差不齊,其中大慶市耦合協調度最低(0.43),處于瀕臨失調階段;雖然長春市耦合協調度高達到0.66,是東北地區34個地級市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耦合協調程度最高的城市,但仍處于初級協調階段。探究其原因,除了各自自然稟賦不同,更與各地區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以及近十幾年來國家對于東北地區不斷出臺的政策與指導意見息息相關,這些都是造成東北經濟發展協調程度出現差異與波動的原因。
四、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
為更好地解釋上述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耦合協調情況,探究影響兩者協調發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我們采用面板回歸模型來檢驗其影響因素。根據現有文獻及東北發展現狀,本文主要考察以下變量(見表5)。本文數據來源于中經數據庫、各地級市統計局、省級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在結合東北地區存在問題及現狀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看出政府干預和所有制結構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耦合程度的影響,本文引入了政府干預和所有制結構的平方項,從兩者的作用程度分析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耦合協調度的影響。
五、主要結論與政策意涵
本文選用2003~2015年東北地區34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對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研究。通過耦合協調測度模型,計算出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579,東北現階段經濟發展程度處于勉強協調階段。針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耦合情況,本文通過隨機效應的Tobit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根據回歸結果,得出以下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基本結論
第一,政府干預對東北地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作用具有兩面性。適度的政府干預會為地區經濟給予政策和財政的支持;而過度的政府干預則會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偏離市場運行規律,造成經濟的低效運行。第二,所有制結構對東北經濟耦合具有消極作用。這意味著國有企業比重的增加將引導著東北經濟朝向背離趨勢發展。東北現階段實體經濟發展“空心化”嚴重,而虛擬經濟發展水平又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東北地區亟須進行所有制結構改革,平衡現階段國有比例過大的現狀。第三,企業家精神對東北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東北地區現階段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導致東北發展缺乏創新,經濟運行缺乏活力,加之東北地區由于歷史原因所存在的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使得東北經濟發展漸趨緩慢。
(二)政策建議
首先,良好的政府治理是東北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政府應當適當放權,減少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政府要轉變職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做到以人為本,造福于民。其次,國有企業改革是東北發展走出困境的根本方式。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比例過高是由于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特殊的歷史時期而形成的。在當下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比例過高必然制約經濟發展,因此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提升東北地區實體經濟競爭力是目前東北經濟發展的根本方式。最后,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是東北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手段。企業家精神的培養不僅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更為虛擬經濟發展提供創新力。寬松自由的市場環境是企業家精神萌芽與成長的前提條件,因此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需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創新創業的行為,促進東北地區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鄭尚植;王怡穎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