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機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國家的產業結構模式與對外貿易發展方向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不合理,主要是由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的。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決定性因素是調整我國內部現有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發展速度及水平。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對外貿易的發展模式促進的重要變換途徑。研究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對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模式轉型具有推動意義。
關鍵詞:農業產品;國際貿易;產業模式;調整
一、目前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
首先,從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的角度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近年來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進出口額度分別超越了歷史最高水平,進口增長高于農產品出口增長,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從順差到逆差。雖然中國的農業貿易總體上增長較快,但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卻一直在下降。這反映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也證明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其次,中國農產品在市場結構中所處的位置來看。亞洲仍然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雖然市場份額也略有下降,但歐洲和北美等地的出口市場份額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類別是糧食、肉類和水產品,大多是在亞洲國家或地區,而歐洲和北美是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場。第三,從農業出口模式的角度來看??紤]到國外農產品出口模式,主要是以蔬菜、水果、水產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保持了較快的增長趨勢。主要原因是我國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具有相對的價格優勢。其中,糧食出口大幅度增加,進口急劇下降,出現了凈出口格局。從品種上分析數據,小麥進口大幅下降,而玉米出口則大幅飆升。與此同時,食用油的進出口翻了一番,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食用油出口增加,進口量下降,貿易逆差縮小。糖的進出口增加了一倍,貿易逆差繼續擴大。一般來說,以前有利的農產品在出口價格上的競爭力已經下降。通過縮小出口產品結構,從上述集約化的農產品作為主體,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體的農產品出口,成為農產品出口的主體。目前,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還不足以在國際市場上擴張。
二、研究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機制,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
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升級研究,轉變對外貿易的整體發展模式,根據一般機制的調整方式,實際上可對外貿發展造成影響的方法,實際上均是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本文主要基于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分析,從而研究外貿發展方式的調整升級,旨在推出一套完整可行的調整方案,來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升級轉型。文章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式最終會對外貿發展帶來的影響。
1.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依據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變化,外貿發展模式變化旨在實現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的變化,用科技投資代替有形投入,在轉變中節約資源及能源。所以,資源優化配置是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產業結構調整可以使產業之間資源流動,實現資源優化。對外貿易的擴張范圍是在其相關產業結構空間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中國的對外貿易部門的資源優化分配,減少不必要的能源過程浪費,對外貿易商品生產和資源節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變化。
2.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對外貿易升級產業結構模式與對外貿易結構模式之間存在鏡像關系,對外貿易結構會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構成影響,產業結構的轉型會影響對外貿易的結構形成和發展模式,由此得出,對外貿產業的優化和升級,對于外貿收入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產業結構調整可以通過外貿結構發展方式轉變的聯動效應促進外貿的發展。3.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可促進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技術進步相互影響和促進的。技術進步可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也可以提高貿易競爭力,節約生產要素,改變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波特認為,各國獲得競爭優勢的最有利途徑,是以實施技術創新戰略,發展新興產業,用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因此,技術改革、新興行業及中間產品的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增強競爭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從而改變對外貿易發展。除此之外,資源和能源的節約方式對于對外貿易的發展轉型也有著重要作用,技術進步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物理投入,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知識和技術投資占的比重越大,對于能源和資源的節約就可以實現最大化,在外貿發展模式改變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4.產業結構的升級吸引了高質量外商直接投資鄧寧在1977年出版文中的國際生產折衷論理論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會影響它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一般來說,產業結構發展水平居于前列的國家具有較強的吸引外資企業的能力。相反,產業結構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吸引高質量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能力較低。因此,產業結構升級可以促進我國高端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發展核心產品,去吸引更多優質外商投資企業,生產出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以此來提高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間接改變外貿發展格局。
5.調整產業結構可減輕貿易摩擦貿易摩擦的存在是因為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復制難度大、不易被模仿,所以與他國的競爭力就較低,因此各國的貿易摩擦就減少很多。調整產業結構可提高產品自身技術含量,將出口產品推向國際價值鏈,在減少了產品競爭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6.依據社會需求,調整產業結構,達成轉變目標市場決定一切,所以也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方向。一方面,產業結構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生產類型和投資方向,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是追求更高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市場需求結構,規模和市場增長率。如果一個國家的需求結構是立足于全球思維,在關鍵部分不斷的增長,這個國家的企業也會不斷的進步創新。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我國對外貿易的產品也向高端轉移。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將會改變社會需求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高端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模式的轉變。
三、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機理的措施
1.加大政府對農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國WT0框架下的“綠色盒子”和“黃色盒子”的政策空間,為適應我國農產品出口發展的需要,建立了支持和保護體系。一是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化、農業科技推廣、良好育種和農業生態環境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二是響應農產品出口政策,加強政府服務意識,政府與其他國家簽訂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協定的談判,消除、減少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壁壘。三是加快農業管理制度改革,在統一協調管理、政策透明、管理科學、出口高效管理體系下,實現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檢驗檢疫、進出口貿易。
2.充分利用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加強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業務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我國的特點之一,13億人口總數中,農民的比例占到了4/5,農村勞動力約5億人,剩余勞動力約2億人,隨著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剩余勞動力人數還會逐漸增加,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達到2億人,所以說,我們應積極發展生產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例如蔬菜、水果、水產品和家畜產品,縮短與美國等主要WTO成員國在生產技術、品牌、規格、等級、產后處理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差距,促進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長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增長速度的重要戰略舉措。
3.開展大規模的經營,依靠先進的科技,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盡快改變我國家庭農業規模小、分散、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依靠高新技術和規?;芾?,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踐證明,“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可以擴大農業管理規模,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應變能力。我們應該以當前農村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組織分散的農戶開展企業經營管理。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企業+農戶家庭”是農業企業的主要條件,如“龍頭企業+基地+農民”、“綜合現代農業”一體化是農業企業的先進形式,農業聯合體已實現農業的市場化、規模、工廠、產業管理和管理。要發展農業產業化,起帶頭作用的企業是關鍵。積極引導從事農產品加工經營的國有、民營、外資企業與農民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培養龍頭企業。引進現代農業企業治理結構,國家應該選擇具有高技術水平和市場潛力的龍頭企業,支持他們的金融,信貸和稅收,培育中國農業的超級巨頭。
4.根據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并實行綠色品牌效應想要突破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壁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必須得到改善。關鍵是要按照農產品的技術標準來實施生產,這對中國分散的眾多農業經營者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做好這一工作(1)需要組織和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跟蹤。(2)實施綠色品牌戰略,拓展品牌效果,按品牌開發產品、拓展市場。(3)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4)加強技術服務在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推廣知識標準化。
四、結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逐漸成為兩項重點,是貨物跨界流動的實際證明,直接體現了生產要素,更加凸顯了這兩項工作在一個國家或國際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自我國改革開放后,中國也開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在國際上活動,為優化產業結構,我國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注重學習,但是由于我們生產成本的逐漸增加,導致分攤在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也增加,原有優勢減弱,同時人民幣的升值也使得我們與貿易合作上的關系受挫,我國的對外貿易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所以,“走出去”是我國迫在眉睫必須實施的戰略方案。
參考文獻
[1]章艷樂.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概況與發展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5(05):38-39.
[2]徐艷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機制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4,28(6):42-44.
[3]徐元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狀況及發展對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06):58-62.
作者:梁靖怡 單位: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