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成本會計核心指標分析及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結合成本會計課程的特點,以掌握方法為切入口,剖析費用分配率的應用、因素分析法模式、AB率指標的應用這三類指標體系,通過有規律性的方法教學,提高本課程教與學的效果。
關鍵詞:
成本會計;指標;分析及應用
成本會計集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是計算產品成本并對其進行管理和分析的核心課程,其具有公式多、計算多的特點。教學中,抓住成本會計計算分析的三大類核心指標,即費用分配率、因素分析法、AB率指標的分析及其應用,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費用分配率的應用
從產品成本核算的整個過程來看,平時的工作主要是歸集、分配材料費用、人工費用及其他費用,這就涉及到各項費用如何分配的問題,即分配給誰、分配多少及怎么分配才算合理等,所以需要考慮選擇分配標準、計算分配率的問題。
(一)費用分配率的剖析某對象應分配的費用=某對象的分配標準×費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費用包括幾種成本對象共同耗用的材料費用、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總額等。費用分配涉及到各項費用如何分配的問題,即分配給誰、分配多少及怎么分配才算合理等問題,所以需要解決如何選擇分配標準。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標準主要有三類:(1)成果類。如產品的重量、體積、產量、產值等;(2)消耗類。如生產工時、機器工時,生產工人工資、原材料消耗量、原材料成本費用等。(3)定額類。如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定額工時等。上述費用分配率的計算首先確定待分配的費用和分配標準,其次計算分配率,即每一單位分配標準應負擔的費用額。最后將需分配的費用在分配對象之間分配,即根據各種產品的分配標準額乘以費用分配率,就可求得每種產品應分配的間接要素費用。
(二)巧用費用分配率費用分配貫穿于成本會計教學的全過程。其中,分配標準的選擇和分配率的計算是核心,它關系到成本會計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在材料費用的分配中可以采用定額耗用量比例法、系數比例法、產品產量比例法等。薪酬費用的分配中可以采用定額工時法或實際工時法。制造費用的分配可以采用生產工時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耗用原材料的數量或成本比例法、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可以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等。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可以采用約當產量法、定額比例法。1.材料費用的分配材料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各種產品材料定額銷量(或定額成本)之和某產品應分配共同耗用材料費用=該種產品材料定額消耗量×費用分配率2.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以約當產量法為例,約當產量法下將月初在產品中的費用和本期發生的費用合計在完工產品產量和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中進行分配。即待分配對象是期初和本期發生的生產費用,分配的標準是完工產品數量和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費用分配率=(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生產費用)÷(完工產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在費用分配率下,按設置的成本項目,要按成本項目分別計直接材料費用分配率、直接人工費用分配率和制造費用分配率等,再將各分配率在完工產品產量和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之間進行分配。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的分配標準代入費用分配率公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分配率計算公式。就可以輕松地推導出本課程上乃至實踐中遇到的分配率計算公式。用上述方法,可以將整個成本核算中的費用分配問題統一起來。只要理解這個公式和分配標準的選擇原則,就可以輕松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分配問題。
二、因素分析法模式
(一)因素分析法模式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統計指數體系分析現象總變動中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包括連環替代法、差額分析法、指標分解法等。連環替代法下,將分析指標分解為各個可以計量的因素,并根據各個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順次用各因素的比較值(通常即實際值)替代基準值(通常為標準值或計劃值),據以測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的影響。例如,設某一分析指標M與有相互聯系的A、B、C間關系如下,其因素分析為下表2:各因素對總體變動值之和即為總體的影響值。
(二)因素分析法應用在材料成本因素分析中采用二因素分析,其具體分析過程如下表3:運用因素分析法需要確定需要分析的指標,確定影響該指標的各因素及與該指標的關系,計算確定各個因素影響的程度數額。
三、AB率指標的應用
(一)AB率指標的理解AB率通用公式中,A、B指標均為社會經濟統計指標中的一個時期指標或時點指標。時期指標如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稅后利潤)、息稅前利潤;時點指標如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資產、固定資產、總資產、總負債。A與B間的組合計算,有時期指標與時期指標、時點指標與時點指標組合,也有時點指標與時期指標的組合,但對于時期指標與時點指標的組合中,時點指標要通過計算平均指標來進行分析,如周轉率指標體系數中的平均資產的計算。
(二)AB率指標的應用AB率指標主要應用于償債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周轉能力指標的分析及其應用。1.償債能力指標應用償債能力指標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其中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從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含義及影響因素可知,短期償債能力主要可通過企業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對比得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企業的償債能力體現在資產與負債的對比關系上。由這種對比關系中反映出來的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資產負債率、凈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等指標。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也稱債務比率)凈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凈資產)×100%(也稱產權比率、債務股權比率)2.盈利能力指標應用盈利能力指標主要有營業利潤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其主要公式為:銷售凈利率=(凈利潤÷營業收入)×100%銷售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100%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3.周轉能力指標應用盈利能力指標主要分為周轉率指標和周轉期指標,具體有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周轉率=營業收入或營業成本÷相應平均資產,其中除存貨周轉率的分子上是營業成本外,其余周轉率指標的分子上均為營業收入指標。周轉率×周轉期=360天存貨周轉率(次數)=營業成本÷平均存貨。其中:平均存貨=(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應收賬款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通過對有規律性成本計算方法的傳授,解決傳統計算中多而雜的知識記憶、繁而散的計算。注重選擇正確的計算標準和計算方法,把握正確的成本計算的過程與細節,真實、可靠進行成本核算及分析,學會進行合理、精確的分析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宋風長.高職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01).
[2]孫繼傳.論費用分配與成本會計教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1).
[3]李建紅.《成本核算實務》課程評價模式的研究[J].會計師,2015(08).
作者:李建紅 單位: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