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幾點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
1.企業資產負債情況的分析。
企業圍繞資產負債表項目通過差異分析法,對資產和負債變動情況進行說明,主要是揭示差異產生的原因,從而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至3月末,存貨余額為6000萬元,比年初增加1000萬元,其中產成品期末庫存為5000萬元,比年初增加800萬元,是由于銷量少導致庫存增加。再順藤摸瓜,找出銷量少的原因,是合同還在簽訂或是生產與銷售脫節;又如本月末的應交稅費余額為538萬元,比年初減少382萬元,年初180萬元應交增值稅在一月已上交,還由于今年進項稅大于銷項稅,導致期末增值稅較年初減少290萬元,另個原因是本單位積極申報個人所得稅,繳納后個稅較年初減少30萬元。透過增值稅進項較多這條信息,又可獲知當期采購是正常需要還是過量采購,資金占用是否合理,提醒相關部門進行相關檢查。
2.企業效益完成情況分析。
企業要生存,只有不斷創造效益才能擴大再生產,因此,對企業損益表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是從利潤出發由總到分逐一找到效益變動的原因,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從利潤的構成來看,銷售毛利和期間費用是影響利潤的兩方面因素,比如:一季度累計實現利潤5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300萬元減少200萬元,與預算進度400萬元相比減少100萬元。通過損益構成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一季度累計實現售收入20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2400萬元減少400萬元,較預算進度3000萬元減少1000萬元,完成年度預算指標的13%,主要是由于各類產品的銷量較少影響的。與去年同期相比,甲產品銷量減少50噸,加上產品銷價隨著原材料鋁溶膠的價格走低下調,兩方面因素促成收入減少800萬元,乙產品銷量減少10噸,收入也相應減少200萬元,公司總的銷售情況不理想。然后再分析期間費用的變動情況,比如今年累計發生修理費300萬元,同比增加30萬元,主要是因為增加了新生產裝置的保運費20萬元。通過對毛利、期間費用的變動分析可提請管理者注意,消除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并督促銷售部門調整營銷策略。
3.生產成本分析。
生產成本與利潤直接相關,是主要抵減因素,由此可見,產品成本分析意義重大。產品生產成本分析是利用報告期的成本核算數據與各種標準成本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比較,確定超支和節約的差異,并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由此評價各生產部門業績,并提升成本控制過程管理水平。一般通過將單個生產成本和某類產品與上年同期及預算成本相比,得到差異數,并采取因素分析法,比較是單耗變動大還是單價變動大,從而找出影響成本變動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單耗降低過多則要從產品配方和生產工人操作質量上找原因,如果是單價變動過大,則要從規避市場風險角度考慮在何時購進原材料合適,通過以上舉措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4.現金流量分析。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效益再好的企業一旦資金周轉不靈就會使企業陷于破產的境地,如何有效運用資金是企業管理者高度重視的事。透過現金流量報表和現金流量分析信息,管理者可以從中發現資金運用是否恰當,比如2012年公司盈余現金保障倍數是1.09,而上年僅為-0.57,反映了公司當期凈利潤中現金收益的保障程度較高,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凈利潤對現金的貢獻最大。2012年公司資產現金回收率是6.5%,上年是-2%,指標優于去年,說明今年經營活動收回的資金占付出資金的比例高,全部資產用經營活動現金回收需要的期間較短,進而說明資產獲現能力轉強。再通過對經營、投資、籌資三種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的進一步分析,企業管理者可獲得的信息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是否過大?借款是否過多?經營活動實現銷售收入后是否在沖抵耗費后仍有余額?一段時期現金流量凈增加額有多少?,這些數據可以引導企業管理者適度調控現有模式,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更好地為實現企業戰略服務。
5.人工成本分析。
人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隨著勞動用工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和社保系統的不斷完善,企業人工成本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人工成本是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比重一般在2%左右,因此,人工成本分析必不可少,對人工成本進行分析可以取得諸如工資增長幅度、職工福利費使用情況、勞務工費用等信息,之后企業管理者可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排兵布陣,對內調動各級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外完成社會保障相關的義務,良好的人力資源政策可激勵員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創造出更多企業價值。
二、財務分析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只羅列數據,不分析原因。
所謂分析,就是讓數據說話,由表及里,找到數據變化的原因,結合單位管理狀況有針對性地改善管理。不能只簡單羅列數據,財務分析使用者并不都是財務專家,因此財務人員要從實際工作出發,以數據為輔、分析說明為主,圖文并茂,提供直觀、有說服力的分析報告,及時反映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當好企業管理者的參謀。
2.數據加工必不可少。
有些報表數據由于賬務處理錯誤會導致取數錯誤,財務分析者應熟知企業核算,要學會從異動的數據中找到真相,在還原真實后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不然虛假信息會誤導企業管理者進行錯誤決策,比如:有些物料因申請編碼的程序復雜而無法進行成本核算,但實際上已發料,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應通過單位成本表比對查找問題,當成本比平時要低很多時就得有個問號在腦中,多與庫房人員溝通,以發現數據背后的情況,要向企業管理者傳遞潛虧的信息,后續加強流程管理,盡快恢復正常的成本核算。
3.要揭示經營中的隱含信息。
在市場競爭的嚴峻形勢下企業的營銷策略也變得靈活多樣,存在貨物已發貨而發票未開的情況,這是財務分析時需要明確的部分。產品已提未售就像蓄水池樣,在產品旺銷時可作為留底,而產品滯銷時則要釋放出來,形成當期收入,做財務分析時應這樣描述:期末產成品庫存1000噸,其中已提未售產品就有200噸,較年初增加100噸,按1-3月平均銷價和毛利率測算,今年新增已提未售產品預計可增加毛利50萬元。有了這樣的信息,企業管理者才會心中有數,才能有效實施下一步的經營計劃。
4.掃除報表盲區。
財務分析是源于報表數據的,在主營業務成本報表中當出現報表數據不平時(主營業務成本≠生產成本+期初產成品-期末產成品)就應引起分析人員的注意了,估計是在產品供不應求時存在直接外購產品的現象,這時應做如下說明:A產品1-11月累計平均銷售成本是9000元/噸,而1-11月平均生產成本是7000元/噸,形成差異的原因之一是今年外購A產品較多,外購數量甚至超過了本單位的生產量,外購成本基本上都高于本單位的生產成本,產品入庫后經過加權平均對A產品整體銷售成本的升高造成一定的影響。當企業管理者收到這樣的財務分析信息時,就會做出生產經營計劃調整,在簽訂外購合同時會參考本企業成本價,盡量降低購貨成本。要做好財務分析,先要懂得與各部門溝通,只有熟知生產、經營相關流程后,才能在諸多數據中找到變動的原因,形成一套全面深刻的報告,為企業領導決策所用,是數據上的一種全面管理。
作者:方衛華單位:中石化股份催化劑長嶺分公司財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