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發展對各級各類人才均提出了明確的終身學習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到有意義學習的飛躍,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既是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深化和延展,又是高級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和前提。該課程教學內容涵蓋廣泛,專業性和系統性較強,具有概念數量多、結構層次復雜等特點。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第一章“總論”為例,其教學內容包括財務會計定義及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諸多重要概念,是后續章節內容的理論基礎。學生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對上述概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了解,但還不夠清晰準確,尚未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教師只是簡單重復這些重要概念,不但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只注重對概念的機械背誦,并有可能造成學生因為理論基礎不扎實引發的后續學習困難,甚至喪失學習動力。NovakandGowin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加以強化,大腦對機械記憶結果在保存8周左右后即消失,不能有效支持后續學習。基于此,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借助概念地圖這一可視化工具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從厘清概念內涵、梳理概念層次、建構概念間關系逐步到形成穩定知識結構的概念學習全部過程,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概念地圖及其理論基礎
2.1概念地圖的定義及構成現代心理學認為,概念是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的總稱。面對一個復雜事物,人類的思維過程表現為對該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分類,形成概念,并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以達到了解認知該事物的目標。因此,概念被認為是理性思維的基本單位。在任何學科中,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若干主線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了清晰地表達同一主題不同概念間的層級關系,約瑟夫•D•諾瓦克(Jo-sephD.Novak)于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概念地圖這一可視化工具用來組織和表現概念及其關系。具體而言,概念地圖是學習者將某一領域內不同層級的若干概念按其內在關聯關系以層級結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一種可視化概念網絡,是對特定主題建構知識結構的一種圖形化表征。具體而言,概念地圖主要包括節點、連線、連接詞三個組成部分。其中,節點表示不同的概念;連線用于連接不同節點上的概念,表示概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連線通過箭頭可以表現單向或雙向關系;連接詞則是連線上的文字,用于描述概念之間的關系,如“是”“包括”“表示為”等。在概念地圖中,學習者將核心概念置于地圖的上端,然后按照等級依次排列具體概念,之后用連線將相關概念連接,并在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便完成了一系列概念之間關系的建構,以可視化方式反映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過程。有研究表明,人類通過視覺可以獲得外在世界信息的80%左右,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比文字信息快6000倍,“百聞不如一見”這一俗語就形象地表達出視覺在人類感知能力中的重要性。通過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引進概念地圖這一可視化工具,學生不再被動地記錄老師的講稿和閱讀教材的一串串長句,而是積極地對概念進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對知識進行系統化,并和老師進行積極對話,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2概念地圖的理論基礎
2.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由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提出,其由認知主義發展而來,是認知學習理論的重要分支之一。該理論認為,學習并非是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基于資源、基于探索,以自身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即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技術工具,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完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形成以學為主的教學結構,以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2.2有意義學習理論DavidAusubel提出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是在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之間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認為先前知識(priorknowledge)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框架(framework),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如Novak在其著作《Learninghowtolearn》中做出的如下論斷,“有意義的學習是將新概念與命題同化于既有的認知架構之中。”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調用已有知識建立其與新知識之間的連接關系并清晰表達這一關系,以完成自身的知識建構過程。概念地圖正是幫助學習者在對概念具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描述若干概念及其間的結構關系以完成知識建構過程的有效工具。
3概念地圖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教學中的應用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材第一章“總論”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財務會計定義及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基礎概念。其中,財務會計定義涉及3個層次14個概念,財務會計目標涉及2個層次3個概念,會計假設涉及2個層次5個概念,會計要素涉及3個層次9個概念,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涉及2個層次9個概念,具有概念數量多、結構層次復雜等特點。并且,這些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本課程及后續課程的學習效果,乃至專業能力的全面培養。基于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中涉及概念的重要性、復雜性以及學生已對這些概念具備初步認識的學情,教師可以引進概念地圖這一可視化技術工具幫助學生在厘清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建構概念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中引進概念地圖工具的具體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3.1搜集概念概念地圖是幫助學生建立穩定概念結構的可視化技術工具,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其成敗與否的關鍵。因此,從構建概念地圖的第一步———搜集概念環節起,教師就需把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放在教學設計的首要位置。教師可以通過提出“財務會計是什么?”“為什么需要財務會計?”“財務會計工作的前提條件是什么?”“財務會計要素的組成是什么?”“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有哪些?”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后把全部學生分成5個小組,各自選擇一個問題,模仿“成語接龍”游戲,由小組成員依次說出一個相關概念并由代表在黑板上記錄,用時短的小組為勝。這一游戲形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進行思考,營造平等活潑、積極踴躍、互助互學的課堂氛圍,為概念地圖的導入奠定良好基礎。“搜集概念”環節完成后,學生就可以看到黑板上列出的一系列財務會計相關概念。這些概念繁多而雜亂,一方面說明學生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已對其具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對其認識仍然處于模糊狀態。
3.2厘清概念此時,教師進一步提出“我確實認識這些概念嗎?”這一問題,引導各小組學生通過查閱教材、小組討論等方式分析上述概念的內涵,同時鍛煉學生主動學習、口頭表達、團隊合作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輪流參與各小組討論,確保討論效果。在學生自主學習上述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修正黑板上列出的不準確概念,逐一厘清各個概念的內涵,并啟發學生認識概念在黑板上混亂分布的真實原因。經過“厘清概念”環節,師生最終確定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涉及的重要概念如下:財務會計定義、財務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對象、會計職能、會計程序、工作成果、交易、事項、反映、監督、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財務報告、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資產負債表要素、利潤表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客觀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等。
3.3概念分層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概念按照財務會計定義、財務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主線先進行分類,然后按照概念的不同隸屬關系進行分層。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概念分層結果如下:主線一:財務會計定義—對象———交易、事項———職能———反映、監督———程序———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成果———財務報告;主線二:財務會計目標———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主線三:會計假設———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主線四:會計要素———資產負債表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表要素———收入、費用、利潤;主線五: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客觀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3.4建立連接概念分層完成后,教師演示概念地圖工具節點和連線的繪制方法。首先,把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第一章“總論”的核心概念———“財務會計”寫在黑板最上端;其次,把分層后的所有概念依次列示在黑板上,并用表示不同節點的長方形或者橢圓形框好;然后,以涉及概念最少的“財務會計目標”為例,用連線連接所有節點,并用箭頭表示連線方向,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概念地圖的框架;最后,引導學生使用連線連接不同層次的其他概念。
3.5標示連接詞在上述概念地圖框架的基礎上,教師繼續以“財務會計目標”為例,指導學生在連線之上斟酌使用“是”“包括”等簡練準確的詞語表明概念之間的關系,形成若干個完整命題。演示完成后,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繪制其他四條主線的概念地圖。鑒于學生第一次接觸概念地圖,教師在學生繪圖的過程中應積極鼓勵支持學生嘗試并注意觀察記錄學生出現的典型問題及疑惑,為后續講解收集素材,以幫助學生掌握概念地圖這一可視化工具。
3.6完成概念地圖教師展示各小組制作的分主線概念地圖,發動學生思考討論,找出其中錯誤,提出修改意見。在各小組的分主線概念地圖基礎上,教師在黑板上繪制第一章“總論”的完整概念地圖如圖1所示。因篇幅所限,圖1中的財務會計定義與財務會計目標兩個分主線概念地圖調換了位置。
4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應用概念地圖應注意的問題
4.1課堂和諧氛圍的創建概念地圖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教學流程、營造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小組討論、幫助學生掌握概念地圖制作方法等。其中,營造一個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是教師的首要工作。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鼓勵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一種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一個以學為主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2適當應用領域的選擇作為輔助學習的可視化工具,概念地圖的應用效果主要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1)被選擇的知識領域是否具有適量的概念且具有多個層次;(2)學生是否具有相關概念的初步認知。因此,教師在應用概念地圖時,要對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知識結構有準確的把握,選擇恰當的時機引入這一工具,以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概念結構。一般而言,較為淺顯、結構簡單的內容一般不必用概念地圖來表達,以免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反之,難度較大、結構復雜的內容應首先幫助學生利用現有知識理解掌握新概念的內涵,再引入概念地圖輔助學生整合和連貫新舊知識,完成知識體系的新一輪建構。此外,在應用概念地圖時,還要注意控制概念的數量,以一張A4紙的容量為宜。如果在同一張圖上出現的概念數量過多或出現過多細小瑣碎的概念,會顯得比較凌亂,反而降低學習效率。
4.3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有效反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導入概念地圖的全部教學環節中,要隨時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地圖繪制、地圖完善等課堂活動情況進行積極有效的反饋,充當課堂的引導者、推進者、激勵者、挑戰者和調解者,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圍繞主題積極思考、深入討論,使學生始終感覺到自己在被關注,從而保持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多收集學生繪制的典型地圖用于全班學生分析和討論,指導學生進行后續的修改與完善。同時注意及時發現學生在構建概念地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遇到的問題等,及時解決,積極反饋,保證學生學習效果。
作者:李慧 吳翠花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