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債務危機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的新特點
(一)主權債務危機外債巨大,爆發時間集中,嚴重超出債務國償還能力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從爆發到蔓延,間隔時間短,影響范圍大。不僅是“歐豬”五國經濟出現失衡的狀況,其他核心成員國的經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國家債務占到歐元區國債市場的35%,法國占到了20%。歐債危機從歐元區的局部迅速蔓延到歐洲整體的債務危機。歐債危機的發生與歐洲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密不可分,自2001年以來,歐洲和拉美等國家普遍采用對外舉債、引入外資等方式促進經濟發展。但是歐洲各國債務的增加并不是以償債能力的提高為基礎的,從而急劇加大主權債務風險幾率。歐洲統計局2012年2月公布歐元區負債率較高的國家,其中希臘、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59.1%、119.6%,110.1%和104.9%,這不僅大幅度超過90%(歐元區國家)的警戒線,而且呈現均逐步走高的趨勢。而從GDP實際增長率來看,2011年這四國的GDP增長率為-6.9%,0.4%、-1.5%、0.7%。相關國家經濟增長緩慢,直接加大了債務風險化解的難度。
(二)主權債務危機遍及世界主要經濟區,主要集中在以歐美為核心的經濟發達地區歷史上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多是中低收入的國家,而這一輪的債務危機,主要是在發達國家間爆發,以美國和歐盟為主的發達經濟地區處于危機的核心地區。2011年8月,標準普爾將美國“AAA”級主權信用級別下調降至“AA+”級,這也是自1917年以來美國政府信用評級首次被下調。緊接著2011年8月24日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宣布,因為日本財政赤字巨大,以及債務負擔持續增加,將日本國債評級從Aa2下調為Aa3。至此這一輪主權債務危機波及歐洲、亞洲、美洲等廣大地區。2008年底,128個發展中國家的公共及公共擔保的長期外債總共只有1.38萬億美元;而美國政府與貨幣當局的外債共3.42萬億美元,其中政府長期外債2.3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僅美國一個國家的主權債務規模就遠遠超過128個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的總和。2009年第三季度末,按照IMF“特別數據公布標準”(SDDR)注冊的60個國家的政府與貨幣當局的外債共為13.02萬億美元。其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8個成員國(除冰島和新西蘭外)債務共12.39萬億美元,占比95.16%;美國債務3.9萬億美元,占比29.95%。另外,在財政赤字方面,2009年希臘財政赤字占GDP比例高達31.3%,2010年愛爾蘭的比例達到驚人的31.3%,西班牙的比例為11.1%,都超過了10%。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聯邦政府2009年財政赤字達創紀錄的1.41萬億美元,占GDP的9.8%。
西方主權債務危機出現的新特點,對國際金融市場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流出中國,在境外逐步擔當貨幣職能,從而實現由國家貨幣走向區域貨幣,再走向世界貨幣的過程。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首先,從根本上說,人民幣國際化是與中國逐步成為世界性大國的趨勢相符合的。縱觀歷史發展,一個國家在成為對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的過程中,其本幣必然要經歷一個由國內貨幣到區域性貨幣到世界性貨幣的過程。英鎊、美元、歐元無不如此。特別是一個貿易強國如果在貿易中不能使用本幣結算,往往會受制于人。隨著我國經濟快速持續穩定發展,在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2012年經濟總量達到8.62萬億美元,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邁過的坎。其次,中國已經擁有能力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五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貿易出口額從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外商直接投資從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超過全球總量的10%,經濟實力的增強是人民幣走向國際舞臺最堅實的經濟基礎。隨著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的進一步升級,新興經濟體普遍經歷了一個陣痛到逐步復蘇的過程,而且速度大大高于歐美老牌強國。新興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群體性崛起標志著全球話語權對比必將面臨一次新的洗牌。同時,國內經濟結構挑戰必然要求我們盡快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我國金融力量的強大,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使中國贏得更多的話語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處于“經濟大國,貨幣小國”的尷尬地位,這種不平衡狀況必然要發生改變?;蚴墙洕S貨幣變弱,或是貨幣隨經濟變強。中國現階段依然是出口導向型的貿易強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其中80%以上是美元,由于美元貶值,對我國經濟造成大量損失,因此我們有必要讓人民幣走出國門,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國際貿易中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降低貿易風險。
(二)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第一,西方主權債務危機沖擊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力的國際環境。在主權債務危機發生之前,世界外匯儲備中美元、歐元和日元據主導地位,它們憑借自身在國際貨幣體系強勢地位,在遇到危機時,通過各種手段轉嫁危機,而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緩慢而低效,因而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弱勢地位,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又被迫承擔過多的責任。隨著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發生,美元疲軟、歐元匯率下降,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受到挑戰,這對新興經濟體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極為有利,對中國而言,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此時,人民幣國際化順應了多極化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符合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趨勢。第二,西方主權債務危機提高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有利于擴大跨境人民幣結算范圍。所謂貨幣國際化,是貨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國際市場上流通,可以被用來計價、結算和做儲備貨幣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勢必也要經歷被用作結算貨幣的階段??缇橙嗣駧沤Y算既是人民幣實力的表現,也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重要步驟。我國在2008年12月提出在國內特定地區和周邊特定國家和地區實行以人民幣為貿易的階段貨幣,但跨境人民幣結算在境外分布的范圍僅限于港澳和周邊地區。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后,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國際貨幣遭遇信心危機,各國對人民幣的信心普遍提高。2013年9月,在國際清算銀行例會上,中歐雙方簽署了本幣交換協議,為歐元區人民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促進了人民幣在境外市場的使用。10月,中歐簽訂了規模為450億歐元的雙邊互換協議。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20多個地區和國家簽訂了本幣互換協議,同時除美國以外的歐日英都與我國簽訂了本幣互換協議。2013年上半年在世界用于結算的貨幣中,人民幣占0.87%,比2011年高出0.63%。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后,我國積極參與各類援助,從而改善了國際市場對人民幣需求不足的弱點,也進一步推動國內金融市場的完善,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市場夯實了基礎。第三,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為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增強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提供了契機。一方面,面對主權債務危機,歐盟采取新一輪1萬億歐元援助計劃來刺激歐洲經濟,促進歐洲的經濟復蘇,但是歐盟不能承擔如此巨大的資金空缺,這就需要非西方國家尤其是非歐元區國家的資金援助。我國通過為歐元區提供大量資金援助,從而獲得歐盟在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中尤其是在IMF事務中對中國的支持,從而提高了我國在IMF重大事務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我國援助歐盟,促進歐盟經濟的復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歐盟對我國的反傾銷,減少給我國出口產品高額關稅,保持我國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價格優勢。在對歐盟資金援助的強大壓力下,歐洲國家會從大局出發謹慎地對我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從而使我國企業在與歐盟合作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另外,危機后,中國企業的競爭能力相對提高,從而進一步拓寬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日益深化的歐債危機使得歐洲的許多優質資產處于“真空地帶”,我國企業憑借資金優勢,在話語權提高的背景下,收購或兼并擁有核心技術的產業,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國對歐盟的援助為增強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促進我國企業走出去、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三)西方主權債務危機中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剛剛起步,與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仍不匹配,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也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一系列變數。首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沖擊了我國正在完善中的金融證券市場。一方面我國持有大量西方國家的國債,據統計截至2013年1月,我國累計持有美國國債1.2645萬億美元,為美國最大債權國。巨額外債代表著高違約風險,一旦美元貶值或西方國家違約,將導致我國出現難以想象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西方的主權債務危機使國際投資者再一次將中國作為投資的首選目標,這就意味著國際熱錢在短時間內大量流入中國,必然會對我國正常的經濟秩序和金融市場造成沖擊,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能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吸收并消化這么大量的熱錢?這對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是巨大的考驗。其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國際匯率穩定和中歐雙邊貿易的發展。主權債務危機使得相關國家的貨幣貶值,人民幣相對升值,將導致人民幣的匯率波動,產生匯率風險,影響我國正常的國際交易和結算活動。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依賴舉債為其政府融資,歐元區債務危機表明這種債務模式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歐元和美元的貶值稀釋了中國持有的債務,使得我國外匯資產白白蒸發流失,這給我國的債務安全敲醒了警鐘,作為世界第二大債權國,歐元的持續貶值將造成我國外匯儲備和投資中歐元資產的大幅縮水。
另一方面對我國的貿易造成巨大的障礙,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貿易總額達5460.4億美元。在我國出口商品成本一定的情況下,歐元貶值、人民幣相對升值將導致利潤嚴重縮水。更為甚者,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拖累了世界經濟的復蘇,給全球貿易出口的外部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最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存在被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合理推進的危險。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使得投資者進一步對美元和歐元失去信心。在此背景下,人民幣成為投資者的寵兒,不管中國政府是否有意愿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都在無形中被迫加快了步伐。因此中國政府應該進一步提高警惕而不是“竊喜”:目前人民幣是否有能力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不合理的快速推動是否會使人民幣重蹈日元國際化的覆轍?因此,面對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被迫加快,我們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誠惶誠恐,在清楚認識其存在嚴峻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主權債務危機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三、西方主權債務危機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國經濟地位的重要途徑,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化壓力為動力,我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首先,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穩定的經濟發展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在動力,也是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發展,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歐債危機后,我國對外貿易的環境也日益惡劣,傳統的出口導向性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西方債務危機則為中國經濟結構的挑戰提供了外生壓力和國際動力。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優化進出口結構,減少對外依賴性和世界經濟周期變化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同時,國家需要對社會經濟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擴大內需,維持物價穩定,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降低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其次,加強區域合作,充分發揮地域聯合效應。在既定的國際貨幣競爭格局下,任何一個國家單獨推進貨幣國際化都將面臨巨大風險,也會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縱觀世界歷史,區域貨幣合作在日元和馬克的國際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日元通過對中國等亞洲國家貸款,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化。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為人民幣提高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提供了機遇,政府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先采取經濟合作,再實行貨幣合作,有步驟地推動匯率改革,因時制宜,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跨越式發展。
此外,政府要積極參與對遭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國家的援助,在加深我國與受援國之間戰略合作的同時提升我國在IMF等國際金融機構中的話語權,促進人民幣在國際清算業務中的地位,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最后,加強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監管。國內金融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市場之一,因此需借鑒吸收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的經驗教訓,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制定完善的發展規劃,引導國內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要鼓勵我國企業主動出擊,在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的背景下,收購兼并有潛力、有核心技術的優質資產,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影響力,占據國際市場的主動權。總之,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曲折的過程,我國需要借助西方主權債務危機的難得機遇,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同國際社會以及世界經濟的相互交流,不斷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盧雅君單位:中央電視臺國際視頻通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