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中國銀行市場進一步全面開放情況下,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市場的影響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為止,國內外的學者對此作了較多的研究,結合國內外現有的文獻,力圖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外資銀行;東道國銀行;影響
2006年12月10日,我國加入WTO后的保護期結束,我國向外資銀行開放境內公民的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實行遇。為全面兌現承諾,2006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銀監會了這一《條例》的實施細則,并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從2007年開始,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外資銀行必將進一步涌入,給我國銀行業各方面帶來相應影響。
1對銀行績效的影響
目前,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內資銀行效率影響的理論觀點主要體現在綜述性研究中,如Levine(1996)的研究認為,外資銀行進入的主要收益包括:更好地提供本國金融服務、更好地構建本國金融基礎、更好地獲得國際資本渠道。學者趙智文(2007)、毛澤盛(2006)等認為,從長遠看,外資銀行進入將通過市場競爭效應、技術溢出效應、人力資本效應、市場化改革效應提高我國銀行體系的整體效率。
南京大學學者焦建東參考中國具代表性的14家商業銀行(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0家綜合性股份制商業銀行)1997-2006年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中數據,采用GLS估計方法,得出結論: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對我國國內商業銀行收入效率、盈利效率和經營穩健性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對營運費用率有顯著負面影響。
而學者林可全、王韻亭(2008)采用階段性研究方法和充分考慮各自國情及宏觀因素下的計量模型進行研究,認為東道國處于金融開放的不同階段,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體系效率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1)外資銀行進入初期:東道國各項金融配套和監管水平尚處于初級或無經驗階段,國內銀行由于壟斷、保護處于強勢地位,銀行業效率較低,競爭不充分。此時外資銀行的進入一定會受到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加上東道國監管能力不強,外資規模不大,尚沒能對整個銀行業的效率提高產生明顯作用。
(2)外資銀行進入的成熟階段:東道國各項保護本地企業的措施已經消除,外資能與本國銀行進行完全開放的競爭,此時外資銀行在技術與管理、業務范圍、資金實力等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外溢,促使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同時競爭越來越劇烈;然后隨著市場份額被完全瓜分,東道國市場達到完全開放和效率促進最大化階段。
(3)進一步滲透或收縮階段:當效率達到最大化后,東道國市場份額趨于飽和,利潤進一步壓縮,由于微觀戰略的不同,外資銀行要么采取進一步滲透蠶食國內銀行份額保持其利潤,控制其在東道國其已經占領的領域;要么收縮業務選擇別的新的東道國,退出在某一東道國的競爭或保持現有規模和水平。此時,外資銀行對本國銀行業的效率促進作用開始消失,伴隨的是進一步打壓對手或者退出。
學者葛麗娜也認為,從國際經驗來看,在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對外開放初期,雖然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較低,但對本國銀行的促進作用卻很明顯,這通常被成為“鯰魚效應”,而其市場份額達到30%-40%時,本國銀行的效率會達到與外資銀行基本相同的水平。
2對利率的影響
從理論角度看,由于外資銀行的進入,市場上資金供給參與者的增多,迫使競爭者降低存貸差,以能夠在競爭中立足。
學者孫會國(2007)總結了大量實證研究證實了以上理論,并得出結論:(1)外資競爭導致國內銀行更加有效;(2)外資進入引致的競爭迫使國內銀行接納低信譽的顧客;(3)外資參與使得國內銀行管理者繼續增加運轉現代化的費用。并且,外資銀行所擁有的是成本優勢,并發現在市場上,信息越是不對稱,銀行就能夠獲得更高的利率。
學者胡靜認為:外資銀行外匯貸款利率完全不受中央銀行管制,外資銀行市場份額的增加實際上意味著不受利率管制的金融業務量增大。結果必然會減弱中央銀行利率管理的有效性。
徐強等學者運用Eviews311軟件,對外資銀行進入對1991-2004年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的影響做了時間序列的計量分析,研究樣本是具有代表性的14家國內銀行。按照一般理論,隨著外資銀行進入的增加,國內銀行為了維持其原有的競爭地位,將會采取降低貸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來吸引更多的貸款者和存款人。但實際情況有所不同:隨著我國金融業入世的步伐加快,自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我國金融當局和相關部門為增強國內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的競爭實力,使之在外資銀行的沖擊和挑戰下處于有利位置而采取了數次調整存貸款利率的措施,使存貸利差增大,因此,有的客戶可能會轉移存款至外資銀行以尋求更優的服務。由此可見,我國銀行業利率市場化程度較低,利差變化更大程度上是由監管當局來調控的,而非銀行的自主行為。在此情況下,出現外資銀行資產份額與我國銀行業人民幣存貸款集中度呈負相關現象也是有可能的。
3對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
關于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有不同看法。
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可以穩定銀行體系。湯碧在《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的利弊分析》(2007)一文中表示,過去我國銀行業在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比較落后,銀行競爭力薄弱。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我國改善銀行資本基礎、提高風險管理、分散風險、增加壞賬準備,有助于在需要時提供更多的資本和流動性,進而降低風險,增強我國銀行體系的穩定。雖然外資銀行進入在短期內會給我國的銀行業帶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但從長期看,經過優勝劣汰得以生存下來的國內銀行將有更強的競爭力,擁有更忠誠的客戶,因此,銀行可獲得更加穩定的經營環境。
第二種觀點是:張蓉等人引入銀行危機的虛擬變量,并采用二項式邏輯(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時間選取為1995-2005年(新興市場國家銀行危機的集中爆發時期),樣本國家的選擇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主,模型回歸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與銀行體系的危機并不具有統計上的相關性,沒有理由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就一定會造成本國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新興市場國家銀行體系的穩定性的影響,近幾年的研究也多認為這種影響是不確定的,它主要取決于東道國銀行經營的宏觀經濟環境、金融一體化程度和政府監管能力。
林可全、王韻亭采取階段性研究而非時間性研究,并從演化和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他們將一國的金融開放分為四個階段:初期開放、成熟和完全開放、滲透與收縮和危機時期與敵意入侵。外資銀行會在初期給金融體系較弱或剛開放的東道國一針強心劑,對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到了成熟和完全開放時期,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促進作用達到最大。當東道國市場份額趨于飽和,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體系由于蠶食與收縮、進與退并存,體現出不確定性和波動性,穩定性有所下降。在第三階段積累到矛盾不可調和或遇上金融危機時,便進入第四個階段。外資銀行戰略上會傾向于選擇利用東道國無暇顧及的空隙采取系列惡意事件打壓東道國銀行或進一步滲透,控制東道國的金融銀行體系;選擇收縮前也會促使資本外逃,不讓東道國危機危害自身利益。此時東道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呈明顯的負向作用。
通過上述“階段性”方法的分析,我們發現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隨著開放階段的深入呈現倒“U”型的變化。這是使用時間性分析無法得到的結論,也是學者們研究出現分歧的原因之一,有的研究開放時期的前階段,如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有的研究危機前后,如哥倫比亞或墨西哥,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結論。
4對信貸資金的影響
外資銀行進入不僅可改變東道國銀行的效率,而且也可改變東道國信貸資源在不同行業、企業和地區的配置。詹彥菁在《外資銀行進入對一國銀行業影響研究綜述》(2006)中總結了國外學者的研究數據得出,大型外資銀行進入并未對東道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和數量產生影響;相反,盡管外資銀行發放給大企業的貸款遠遠超出小企業,但外資銀行進入使東道國信貸資金總量不斷增加,這樣小企業有可能獲得比以前更多的貸款,同時,外資銀行的進入迫使東道國的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將業務重點轉向中小企業,從而便于中小企業獲取融資貸款。新晨
也有學者指出(楊琦,2006),從盈利性和信貸配置角度來講,外資銀行競爭可能對東道國銀行的盈利性產生沖擊。其中,大多數研究提到外資銀行競爭的“摘櫻桃”戰略,即外資銀行將挑選具有盈利性的市場和財務狀況好的客戶,使得東道國銀行的盈利性遭受沖擊。同時由于這種策略,外資銀行通常為信譽好的大公司服務,而忽略中小企業以及偏遠地區的客戶,這種“摘櫻桃”的競爭行為使得本國銀行將不得不面對風險性更高的顧客,從而提高銀行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水平,增大體系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外資銀行的參與往往能提高信貸分配的質量,因為跨國銀行具有更好的信貸風險定價的技術,這將有助于提高體系的穩定性。對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與較低的信貸組合質量正相關,同時銀行部門的脆弱性上升了。比如在印度,外資銀行貸款的80%集中在工業和商業中的獲利能力較高的企業和部門。這些企業一般信用較高,償債能力較強,而其他行業則難以取得外資銀行的貸款,這可能會加劇行業發展的不平衡。
5總結
外資銀行對東道國的影響會和一國的特性相關,例如:一國的銀行規模、國家政策、國家所處的金融開放時期等等,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應該肯定的是,在外資銀行進入繼續增加的長時間內,隨著我國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過渡期的結束,外資進入我國銀行業的數量、種類和規模必定都會有所增加。此時,分析研究外資銀行進入給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愈顯重要。
參考文獻
[1]張蓉.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2).[2]湯碧.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的利弊分析[J].國際經貿論壇,2007,(6).
[3]焦建東.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績效影響實證分析[J].金融觀察,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