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河湖水系連通演變過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資源科學雜志》2014年第六期
1我國河湖水系地理分布特征
我國江河湖泊眾多,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河流2萬多條,總長超過110萬km;水域面積在1km2以上湖泊有3000多個,總面積超過9萬km2。受地形地貌的影響,許多河流跨三級階梯,總體流向自西向東,絕大多數河流分布在外流河流域,主要水系包括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遼河。三個地形階梯之間交接的隆起帶,是主要的暴雨中心,也是我國河流的主要發源地。內陸河水系大都發育在封閉的盆地內,大致可分為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藏北5個內陸河地區。湖泊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湖水的補給條件。按地理位置劃分,主要有東部湖區、東北湖區、蒙新湖區、青藏高原湖區、云貴湖區等五大湖區,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是湖泊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湖泊可分為淡水湖和咸水湖,其中淡水湖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5%,主要分布在外流河流域,與各類河流息息相通。咸水湖主要分布在內流河流域。河湖連通問題主要涉及河網密集的淡水湖泊地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東南部的淡水湖泊,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3%,主要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在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形成了當前我國河湖水系的總體分布與連通格局。早期地質構造、地貌地形變遷、氣候變化和水文泥沙等因素在河湖水系的形成和演變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對河湖水系連通狀況的干預和影響越來越顯著。從生產生活方式、水土資源開發方式、人水關系以及其連通狀況等角度,可將河湖水系連通演變進程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見表1):(1)遠古時期是我國主要河湖水系的形成和發展初期。由于遠古時期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而形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地勢,使主要河流呈現自西向東流的總體態勢。階地隆起為水流提供了巨大的勢能,在水流切割和河流襲奪作用下,一些互不連通、獨立的內陸水系匯集成河,逐步演變為從河源到入海口的上下貫通的大河。例如,在侏羅紀造山運動強烈作用下,古地中海退出我國西部,在秦嶺、橫斷山脈、云貴高原之間形成了廣闊的四川盆地,與洞庭盆地組成互不溝通的內陸水系;隨后的燕山運動,使四川盆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鄂西古長江開始發育,積極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長;之后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上游地區劇烈上升,形成高山、高原與峽谷,而中、下游地區小幅上升,形成丘陵與山地,其間伴隨的間歇性下沉形成了兩湖、南襄、鄱陽、蘇皖等水體,古長江因地形西高東低而東流入海。該時期的河湖水系處于天然演變狀態,完全受自然因素控制。人類生活方式主要是逐水而居,以漁獵采摘為生,基本沒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只能被動地適應、屈從自然,所以河湖水系的演變具有自然緩慢、突變劇烈等特征。(2)古代是我國主要江河湖泊不斷發育、自然因素主導的河湖水系格局逐漸形成和不斷調整的時期。在各種自然營力的作用下,至18世紀中葉,我國主要河湖水系格局基本形成,如河網湖泊的發育和云夢澤的消亡,形成了長江中下游水系格局;又如淮河、海河原本不發生聯系的獨立河流,在黃河擺動的干擾下,水系不斷演變和調整。海河水系在北宋末年徹底擺脫了黃河的干擾,形成了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以及漳衛河五大水系。至1855年黃河結束奪淮再次北徙后,才逐步形成了當今的黃河下游河道和淮河水系格局[9]。河流強烈的沖刷、切割、襲奪、洪泛和侵蝕具有極大的破壞力。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地與洪水作斗爭,起初只是對洪水進行堵塞(在定居地的周圍壘土擋水)、疏導,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航運、軍事等需要,開始采取人工措施對河湖水系進行干預。該時期的河湖水系連通仍然以自然演變為主,但也出現了一些順應自然規律的開發治理與人工干預。河流治理處于不斷摸索階段,開發處于起步階段,顯示出了初步的人為干預能力,伴隨著自然因素的作用,對河湖水系格局的形成也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人們在長期與洪水做斗爭的過程中,逐步總結出“治水順水之性,不與水爭勢,導之入海,高者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和“束水攻沙”等治水方略。如西漢后期賈讓提出的不與水爭地、開辟分洪河道和修建堤防的治黃三策,仍然是當今治水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如東漢末年曹操為了政治軍事目的,先后開鑿白溝、平虜、泉州等人工運渠,連通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流,調劑水源,改善航運條件,第一次將海河流域各個獨立的水系連通起來。(3)近代是我國主要河湖水系不斷調整,自然-人工相結合河湖水系格局逐步穩定的時期。隨著人類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對河湖水系格局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相匹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防洪建設、河湖圍墾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活動越來越頻繁。人類活動通過直接或間接改變河流邊界條件、水沙條件,對河湖水系演變的影響越來越顯著,使河湖水系的演變呈現出自然-人工相結合驅動發展的趨勢。河湖水系逐漸從連片、支葉形轉變成線帶狀、網格型的形態,特別是位于下游的平原河網地區,水面面積越來越小,堤防不斷加高,枯水期水量不足,河湖水系的水動力減弱,河流淤積嚴重。如建國初期,為滿足發展生產的需要,我國對洞庭湖、大通湖等湖泊進行了大規模圍墾,其速度為自然淤積的3倍,湖泊面積大大萎縮。又如,南方地區的河湖水系眾多,區域不合理的修堤建閘,使通江湖泊急劇減少,水系破碎,濕地面積減少。同時,加之未發生劇烈的構造運動,呈現出河湖水系自然演變減緩、人工干預增強的趨勢。(4)現代是我國主要河湖水系進一步調整,連通方式不斷豐富,河湖水系格局逐步完善的時期。該時期我國開展了大規模防洪建設,在過去零星江河堤防工程的基礎上,對各江河進行了系統地修筑,建設控制性工程以及蓄滯洪區,逐步形成了流域防洪工程體系。20世紀末形成了“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興利除害結合、防汛抗旱并舉、開源節流與保護并重”1)的治水方針,倡導對水土資源系統性開發利用,圍墾河湖、開發農田、發展灌溉、增加供水,加強建設灌排體系和供水體系。河湖水系格局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洪水以來,在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治水理念的指導下,人類活動從多個方面對河湖水系連通產生影響。在防洪治理方面,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突出強調人水和諧,不與水爭地,開展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等措施;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強調總量控制和需求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及生態環境用水;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加強水污染防治,重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發展,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以水資源配置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為目的的河湖水系連通工程開始出現,如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岳濟淀等。該時期河湖水系格局直接受人類活動影響,自然影響因素的主導作用逐漸減弱。河湖水系在為人類服務的同時,其面臨的壓力負荷也不斷增大,一些地區開始出現水資源與水環境超載的現象,導致部分河湖嚴重萎縮,連通性減弱,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河湖功能與作用發生改變。
3河湖水系連通演變驅動因子
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與河湖水系及其演變密切相關。河湖水系及其連通狀況不僅決定了水土資源格局和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環境容量的大小,而且對生態環境和水旱災害風險產生重要影響。影響河湖水系及其連通狀況演變的主要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
3.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氣象、水文泥沙等,對河湖水系的格局、形態、結構及功能的演變起控制性作用。地質構造對河湖水系的總體格局、走向起決定性作用,具有劇烈性、突發性等特點。我國主要江河大都發源于由地質構造運動產生的三大地形階梯之間的隆起帶,因此地質構造作用直接影響河湖水系的形成。地形地貌變遷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對河湖水系演變的影響是一個具有長時間的積累效應。氣候氣象是河湖水系演變中水動力變化及其作用的直接影響因素,但氣候變化對河湖水系演變的影響存在多方面的不確定性。水文泥沙是河湖水系演變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改變河流的水沙條件,導致河流結構形態、淤塞程度以及湖庫面積的改變,進而影響河湖水系的連通狀態。
3.2人為因素人類活動自古有之,但近代人為因素已逐步成為影響河湖水系及其連通狀況的最活躍因素。例如,運河、溝渠的修筑形成了新的河網水力聯系,人工河湖的開挖形成新的通道和景觀廊道,水庫、閘壩、蓄滯洪區的興建改變了河道原有的徑流過程,圍墾開發、河道整治改變了河湖的橫向聯系,生產生活用水、污水排放等改變了河湖水環境狀況。這些人為因素直接導致了河湖水系及其連通狀況的改變。此外,人類大規模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建設等活動顯著改變了下墊面條件,使產匯流條件發生較大變化,也間接影響了河湖水系的水量、物質、能量、生物等循環過程,使河湖水系演變的動力條件發生變化。在河湖水系的演變過程中,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響:①對于因自然因素導致的河湖水系改變,人類往往會采取各種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主動加以應對,必然使河湖水系發生新的變化;②人類對河湖水系的各種干預往往會反過來加速或者減緩自然演變的過程。同時,人類活動也可以通過改變地貌(下墊面)、局地氣候等自然因素間接影響河湖水系的自然演變。
4我國河湖水系連通演變狀況分析
我國河湖水系連通演變經歷了遠古時候完全受自然因素控制的天然狀態期,到古代由自然因素主導、順應規律的人為治理開發為輔的水系格局形成與調整期,再發展到近代河湖水系自然演變減緩、人工干預作用加強的階段。由近代至今,我國主要河湖水系進一步調整,連通方式不斷豐富,河湖水系格局逐步完善。(1)經過漫長的自然演變和持續的江河開發治理,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水系為主體、人工水系為輔助、河勢基本得到控制的河湖水系及其連通格局。江河治理歷來是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的大事,尤其針對長江、淮河流域等發生特大洪水的嚴峻形勢,我國在以往治理的基礎上對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進行了新的治理,開展了長江荊江分洪、杜家臺分洪、黃河下游堤防加固以及淮河、海河行洪通道疏通等治理工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之后,根據流域綜合規劃、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方案,我國多次大規模對主要江河流域進行了治理。目前,我國江河初步形成了以自然水系為主、人工水系為輔的河湖水系及其連通格局,河勢基本得到控制,河湖功能得以發揮。(2)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灌溉、防洪、供水、航運等方面的需求,興建了一批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了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期以來,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陸續興建了引江、引黃等一大批調引水工程,例如南水北調、引黃濟津、引黃濟青、引黃入晉等工程,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地區根據其水資源條件和發展需求,也因地制宜的修建了許多區域性的連通工程,以提高當地水安全保障能力,如甘肅引大入秦工程,廣東東深供水工程以及遼寧大伙房輸水工程等。這些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有效滿足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供水、灌溉的需求,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七大江河等水系為主體的河湖水系連通格局。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形成了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水資源配置能力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高。(3)在長期的水土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部分地區也存在忽視河湖自身演變規律、減弱河湖水系連通性的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湖健康功能。在過去人類進行江河治理、水資源開發利用或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河湖水系自身的特點和演變規律。例如,擠占河道、圍湖造田、過度墾殖以及治水失誤擾亂水系等行為,致使河湖水系及其生態系統瀕臨危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土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導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水體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此外,水系阻隔、水動力減弱也是引起水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太湖的水污染問題,除了由污染物過量排放造成以外,人為隔斷或減弱湖泊與周圍水體的自然連續性和水量交換,削弱了湖泊自凈能力,加劇水質惡化。(4)為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對河湖水系生態環境的需求,在局部地區實施了一些以水生態修復為主的河湖連通工程,提高了水環境承載能力,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備受關注,我國提出了人水和諧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開展了對河湖健康的探討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的建設,如塔里木河下游應急輸水、引江濟太、扎龍濕地補水等工程。江蘇無錫市、湖北武漢市、廣西桂林市、山東萊州市等10個城市先后開展了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試點工作,以及建設健康長江、維護黃河健康生命和綠色珠江等河流保護的實踐。一些地方還開展了以水生態修復為目的的河湖水系連通,如山東省濟南市水生態文明試點創建行動。
5結語
河湖水系連通是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治水舉措,也是適應我國新時期水利發展需要的治水新方略。河湖水系連通涉及水循環物理過程及其伴生的化學、生物和人文過程,有其自身的演變規律。河湖水系演變歷程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其中,自然營力是河湖水系演變的控制性因素,人類活動也對其演變過程產生深刻影響。科學合理的河湖水系連通不僅能夠有效地調整水資源分布格局,使其與土地資源分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布局相匹配,而且能夠改善河湖自身的健康狀況,維系良性水循環。與此同時,不合理的河湖水系連通將損害河湖健康,加劇水資源短缺危機,加大水旱災害風險,并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在了解河湖水系連通演變過程的基礎上,需要遵從河湖水系連通的演變規律,在確保河湖健康的前提下,合理進行人工干預,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河湖水系連通格局,同時還應當開展有關河湖水系連通的理論探討,以指導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相匹配的河湖水系的保護與開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系統協調、健康發展。
作者:李原園李宗禮黃火鍵王中根陳敏單位: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