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化發展對內需的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介紹了安徽省城鎮化與內需的發展概況,厘清城鎮化發展對內需影響的微觀機理,并運用VAR模型等探究了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綜合分析得出:安徽省城鎮化發展促進了內需(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增加,但對二者的促進程度不同,城鎮化對投資需求的拉動要強于對消費需求的帶動,繼而導致內需結構發展不協調。因此要加強城鎮化發展對內需結構影響的人為干預,推進安徽省城鎮化發展轉型升級。
[關鍵詞]
城鎮化;內需;投資;消費;安徽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均把城鎮化和擴大內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09年和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2013年6月《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也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再次指出,城鎮化是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因此,城鎮化能否擴大內需以及如何擴大內需成了學者關注的焦點。在二者關系的研究中,羅富政通過省域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城鎮化與內需之間存在U型關系[1],宗翮則指出2013-2020年我國人口城鎮化進程將帶來百萬億的內需規模,成為7%~8%中速增長的重要支撐[2]。至于這種關系是如何產生的,曾令華認為城鎮化對需求的創造源于人口城鎮化創造出來的消費城鎮化,且消費城鎮化使市場獲得倍數的擴張能力[3]。方輝振則多角度地分析城鎮化與內需的關系,城鎮化推動城鎮建設從而創造投資需求、引發消費升級從而創造消費需求、推動產業升級從而擴充市場需求、促進郊區轉型從而形成新的市場需求、促進新農村建設從而擴大農村需求[4]。目前關于城鎮化對內需影響的研究偏向于宏觀層面的定性分析,很少觸及其內在的微觀機理。另外,研究多把內需作為單獨的變量進行分析,忽視了內需結構的變化。本文先從微觀的角度對城鎮化創造內需的機理進行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探究二者之間的量化關系。
一、安徽省城鎮化與內需的發展概況
(一)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2014年安徽省城鎮化率(CR)為49.2%,比1990年提高了31.3%,平均每年增長約4.3%。總體而言,安徽省城鎮化率呈上升趨勢,根據其增長幅度大小,具體可劃分為3個階段:(1)緩慢增長階段(1990-1995年)。該階段城鎮化率波動幅度較小,同比增長低于1%,最小僅為0.02%。(2)跳躍轉折階段(1996-1998年)。1996年安徽省城鎮化率實現了第一次跳躍,首次突破20%,達到21.7%,提高2.6%。之后則趨于穩定,增長幅度較小。(3)迅速增長階段(1999年至今)。一方面,隨著安徽省市區規劃的調整,城鎮化體系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小城鎮的發展也已走向成熟,且安徽省政府把城鎮化的發展擺上了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5]。因此,城鎮化率上升的趨勢明顯且穩定,近似一條斜率為正的直線,由1999年的22.3%增加到2014年的49.2%,年均增長約1.2%,有望突破50%,實現2015年安徽省城鎮化的發展目標。
(二)安徽省內需發展現狀分析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凈出口,而消費和投資的對象是國內群體,故稱為內需。本文分別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TI)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SC)來衡量,選取1990-2013年數據,且以1990年為基期,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圖1)。安徽省消費需求總體呈上升趨勢,2013年為2881.28億元,約為1990年的12倍,平均每年增長12%。在1997年之前,消費需求不足500億元,增長趨勢緩慢;1998-2005年,消費需求超過500億元,但低于1000億元,增長速度較之前有所提高;2005年后,消費需求超過1000億元,且增長趨勢明顯、勁頭十足。同理,安徽省投資需求總體也呈上升趨勢,2013年為5504.42億元,比1990年增加5272.82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8%。在2005年之前,投資需求小于1000億元,其增長速度緩慢;2005年之后,投資需求突破1000億元,且增長速度加快,呈指數式爆炸增長。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國內消費疲軟,消費需求增長緩慢。為了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我國采取了4萬億的投資政策,直接促進了投資需求的增加。綜上可知,安徽省內需在不斷增加,由1990年的354.6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8385.7億元,且增長趨勢穩定,但內需結構在不斷變化。1990-2004年,消費與投資的比值大于1,最大為2(1991年)。由于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18%)大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12%),2004年后,二者比值關系發生逆轉,投資大于消費,消費占內需的比重不斷下降,2013年二者比值僅為0.52。最終投資取代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中堅力量,且消費與投資之間的差距仍在不斷擴大。
二、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內需影響的微觀機理分析
(一)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分析一方面,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城市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城市社會消費基數的增大必然帶來消費需求的擴張,這是一種自發的消費需求,是隨著消費基數的增加而增加的(圖2);另一方面,農民向城市轉移后,農村人均資本存量將增加,繼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因此,城鎮化的推進也會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夠實現人們由需要到需求的轉變,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能力,從而促進消費需求的增加,這是一種引致的消費需求,是由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帶動的。自發和引致的兩種力量共同拉動消費需求的增加。勞動力流動還會通過影響居民消費習慣、收入預期等對當期消費產生作用[6],促進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提高。
(二)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投資需求的影響分析投資需求也可分為自發投資需求和引致投資需求,根據如下公式。公式中I為總投資,I0為自發投資,α為加速系數,△Y為國民收入變動,△C為消費變動,這里將國民收入的變動近似看成是消費變動引起的。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會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從而引起自發投資I0的增加;另一方面,收入或消費的增加會倍數加速投資的擴大,這屬于引致的投資需求,因此城鎮化發展促進了投資需求增加。綜上可知,城鎮化發展促進了消費和投資的增加,繼而帶動收入水平的提高。反過來,收入增加又會促進消費和投資的增加,且投資增加又會反作用于消費。根據古典經濟學理論可知,供給能夠創造自身需求,投資作為一種組合的消費品供給,必然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消費需求。此外,投資增加也會推進城鎮化建設。在城鎮化和內需之間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循環機制。
三、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內需影響的實證分析
分別對城鎮化率、投資和消費進行實證研究,探究其內在的量化關系,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首先對城鎮化率、投資、消費取雙對數。另外,鑒于非平穩時間序列在各個時間點上的隨機規律不同,回歸時可能存在“偽回歸”,難以通過序列已知的信息去掌握時間序列整體上的隨機性。因此在實證分析前,先對3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7],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如表1所示,原序列的ADF統計量均小于1%、5%、10%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絕對值,即3個變量的原序列均不平穩。一階差分檢驗表明,城鎮化率、投資在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消費在10%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所以原序列的一階差分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即lnCR~I(1)、lnSC~I(1)、lnTI~I(1)。
(一)雙對數模型分析以lnCR為因變量,lnTI、lnSC分別為自變量,運用Eviews5.0進行回歸分析。如上回歸結果中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通過T檢驗,且R2值均大于0.9,F值相對應的概率值均為0.000,2個模型整體模擬較好。自變量系數分別為3.354、2.204,表明城鎮化率每提高1%引起投資、消費分別增加3.354%和2.204%,再次證明了城鎮化發展能夠促進內需的增長且對投資的帶動作用強于消費。因此安徽省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高于消費需求,二者之間的差距持續擴大,內需結構不平衡問題日益嚴重。
(二)脈沖響應分析分別對城鎮化和消費、城鎮化和投資做脈沖響應分析,在進行脈沖分析前,首先要保證VAR模型是穩定的。運用Eviews5.0軟件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投資-城鎮化”VAR模型的4個AR根值均小于1,落在單位圓內,而“消費-城鎮化”VAR模型的AR根值中有一個大于1,落在單位圓外,結果表明“投資-城鎮化”VAR模型是穩定的,而“消費-城鎮化”VAR模型是非穩定性的,因此本文僅對城鎮化和投資做脈沖響應分析。如圖3所示,給城鎮化一個標準差沖擊后,在滯后1~2期時,城鎮化率變動對投資需求的沖擊為負且沖擊較小,這表明城鎮化發展對投資需求的帶動具有時滯性。從滯后3期開始,城鎮化對投資需求的沖擊為正且隨著滯后階數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在滯后10期時,投資對城鎮化率的響應為0.109,且這種沖擊的趨勢沒有改變,仍有上升的態勢,但勢頭趨于平緩,充分表明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投資需求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城鎮化在長期內對消費需求增長也具有正向作用且作用越來越大,但其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在短期內偏弱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8]。
四、結論及政策啟示
(一)結論如上理論和實證分析的結果同時證明:城鎮化發展對拉動內需存在正向的積極作用,且投資和消費對城鎮化率變化的反應程度不同。回歸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投資的自變量系數為3.354,大于消費的自變量系數2.204,即表明城鎮化發展對投資的促進作用大于對消費的拉動,表現在投資需求年均增長率高于消費需求6%。雖然城鎮化的推進拉動了內需增長,但內需結構變化并不協調,消費作為潛在的內需動力沒有被充分激發,投資仍是拉動內需增長的主旋律。另外,城鎮化、投資、消費三者之間并不是簡單地單向影響關系,而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傳導機制。
(二)政策啟示1.推進安徽省城鎮化發展轉型升級。雖然安徽省城鎮化率一直呈上升趨勢,但低于同期全國城鎮化平均水平5.6%,居全國第23、中部第5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足30%。安徽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仍處在初始加速階段,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鎮規模小且輻射帶動能力弱[9],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安徽省應以被列入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契機,由粗放型城鎮化向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轉變,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走內涵、高效、綠色且符合安徽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有效帶動內需增長。2.加強城鎮化對內需結構影響的人為干預。如上分析表明推進城鎮化對內需發展存在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對投資和消費的促進程度不同,進而導致內需結構的不穩定、不合理。消費在內需中的作用不斷弱化,而過度依賴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會導致產能過剩以及加速通貨膨脹,不利于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要人為地干預城鎮化對內需結構的影響,充分挖掘消費需求的潛力。
[參考文獻]
[1]羅富政.城鎮化擴大內需的路徑及區域效應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3(6):70-78.
[2]宗翮.新型城鎮化: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J].江南論壇,2013(7):13-15.
[3]曾令華.我國現階段擴大內需的根本途徑———城鎮化[J].經濟學動態,2013(3):26-29.
[4]方輝振.城鎮化創造國內需求的機理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3):49-53.
[5]趙宏海.安徽省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55.
[6]黃容,毛中根.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J].消費經濟,2013(4):3-8.
[7]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65.
[8]肖忠意.城鎮化、農村金融深化對農村居民消費及即結構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15(6):101-105.
[9]杜江,劉渝,王雅鵬.中西部城鎮化發展的階段劃分與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5(24):30-32.
作者:李乾 劉鵬凌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