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結合十八大報告,介紹了新型城城鎮化的內涵,分析了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并根據灰色關聯理論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出實證結果。結果表明:生態環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其后依次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0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均不斷提升。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進一步推動城鎮化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重要意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1年~2011年,城鎮化每提高1%,可拉動投資增長3.7%,帶動消費增長1.8%。2014年3月最新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提出新型城鎮化的主線是農民的市民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了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并進一步闡述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問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安徽省城鎮化率為50.5%,而全國城鎮化水平平均為56.1%,相比較而言,安徽省的城鎮化水平明顯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僅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同時還存在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資源、環境等。本文采用灰色關聯理論,對影響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新型城鎮化的影響因素
新型城鎮化體現的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以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質量的提升。與一般意義上的城鎮化相比較,新型城鎮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人口的增多,而是更加注重內涵式的增長,全面提升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其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突出了“存量優先”,其主線是農民的市民化,同時還提出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優先解決存量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重在提高城鎮化的內在質量,要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新型城鎮化的成果。關于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很多學者對此都有過闡述。本文主要從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經濟發展水平。根據相關理論,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般情況下,兩者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化水平就越高;反過來,城鎮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②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能有效促進城鎮化的發展進程,而城鎮化發展又會進一步促進產業的發展,從我國過去20多年的經濟發展來看,二者呈現出顯著的雙向因果關系。可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發展程度需要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實現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催化作用。
③收入水平。對于農村居民來說,收入水平提高可以增強其在城市購房能力、促進消費等,從而有助于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對于城鎮居民來說,收入水平可以反映其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以增加消費、休閑、住房等需求,這些同樣也可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④科技教育。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教育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技術創新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而只有教育水平提高了,才會促進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對社會的貢獻才會越大,經濟發展的水平才會越來越高,從而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⑤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城鎮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城鎮內部相互聯系的重要樞紐。一個社會經濟越發展,城鎮化水平越高,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就越高;基礎設施越完善,城鎮布局就越合理,城鎮功能就越完善,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就越充足,從而城鄉之間的資源流動就越順利,就越能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⑥生態環境。生態環境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生活質量的優劣,城鎮化的發展對生態環境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生態環境建設對城鎮化的發展又有反作用,尤其是當生態環境建設滯后于城鎮化發展時,其瓶頸作用就會突顯,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2新型城鎮化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2.1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也叫灰色關聯度分析,是灰色系統理論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它是根據因素之間的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之間關聯程度的一種方法。如果兩個因素之間的變化趨勢具有一致性,則兩者的關聯度較高;反之,則較低。該方法使用范圍較廣,且非常適合動態分析。跟一般的回歸分析相比,灰色關聯分析對數據的要求較低,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對事物發展的預測率較高,因而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可用于因素分析、方案決策、優勢分析等方面。很多,主要有標準化、均值化和初值化等,一般采用初值化的無量綱化處理方法。
3結論分析與政策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ρ07>ρ06>ρ04>ρ02>ρ03>ρ01>ρ05。可見,在影響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諸因素中,X7>X6>X4>X2>X3>X1>X5。其中,X7綠化覆蓋面積,即生態環境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最大。X6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次之。后面依次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人均GDP,這些因素與新型城鎮化的關聯度均在0.6以上,說明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教育支出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是最小的。
3.1生態環境與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度相關
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要重視生態環境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會帶來生態環境的改善,而生態環境反過來又會促進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然而,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廣大居民的居住環境就會惡化,居住意愿就會下降,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就會降低,這樣就會阻礙城鎮化的發展;另外,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環境質量下降,企業的投資意愿就會下降,從而不利于經濟的發展,也會阻礙城鎮化的進程。因此,發展新型城鎮化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與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擺脫過去那種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的道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新型城鎮化進行生態評估,積極應對環境惡化給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特別是要對環境風險進行有效防控。
3.2基礎設施建設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基本設施、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而且還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性基礎設施。根據文獻分析,以上各類基礎設施與城鎮化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6]。基礎設施建設對城鎮化的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要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的發展。據統計,2014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除農戶)達50200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5.7%,而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1069.24億元,增幅為16.5%,排全國第15位。2014年全國的城鎮化率達54.77%,安徽省的城鎮化率為49.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安徽省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要進一步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力度。首先,要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人文環境,增強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其次,加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第三,進一步加大教育、文化及其他社會服務類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3.3收入水平、產業發展、經濟發展
水平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收入水平來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過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某種角度來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統計結果表明,近十年間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顯著的增長。增加居民的收入,從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是今后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重點。一方面要強化我國勞動力人口的流動機制,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這樣可以減少農村的富余勞動力,一來可以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二來可以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社會一體結構,實現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城鎮化水平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城鎮化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應根據安徽省的實際狀況,發揮其身優勢,建立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視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重視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統計數據,2010年到2013年,全國人均名義GDP分別為30015元、35181元、38459元、41908元,而安徽省人均GDP分別為20887.8元、25659.31元、28792.32元、31683.9元,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徽省的人均GDP明顯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這說明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嚴重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因此,要想進一步加快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水平,一定要努力提高其經濟發展水平。
3.4教育支出的推動作用發揮相對不足
據統計,安徽省2013年人均每天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約3.32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27位,這說明安徽省在科技教育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從而大大削弱了科技教育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方面的帶動效應。從長期來看,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可以改善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教育支出,增強政策傾斜程度,尤其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不但要規定流入地的教育責任,同時也要規定流出地的財政責任,徹底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的財政困難;另一方面,政府應協調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促使農村學齡人口向城鎮轉移,使農村學齡人口享受與城鎮人口同等水平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公平教育、優質教育,全面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馬遠,陳軍.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動態關聯效應研究———以新疆為例[J].管理現代化,2012(5):50-53.
[2]周沖,吳玲.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23):91-93.
[3]張麗琴,陳烈.新型城鎮化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12):84-91.
[4][6]蔣時節,周俐,景政基.分類基礎設施投資與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性分析及實證[J].城市發展研究,2009(9):61-64.
[5]姜愛林.城鎮化發展與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研究[J].廈門特區學校學報,2001(4):30-34.
作者:王艷秋 單位:淮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