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范文

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摘要]

為滿足新形勢下對高質量人才的新需求,該文針對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以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建設為特色構建專業體系,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培養高水平師資隊伍,提升創新科研水平等方面入手來進行專業特色建設,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競爭能力,滿足社會對環境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

新形勢;環境工程;學科建設

1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學科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此帶來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同時我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問題卻也日趨嚴峻。地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促使了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是良好的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點是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土壤、大氣、水的污染防治,著重推進重點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防治,這促使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也上了一個新臺階。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趨勢日益呈現綜合化、整體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特點。為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一流大學,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新型”優秀環保人才的需要,我們必須深化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而環境工程專業是綜合性的學科,融入土木建筑、化學工程、生物學、氣象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是相互滲透的新興交叉學科[1]。因此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開拓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環境專業高級專門人才,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當前的新形勢對于環境工程學科的建設而言既是一個重大的機遇也是挑戰,環境工程學科的特色構建必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應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動向、社會分工變化的外部需求和自身優勢學科專業發展的內部需要,以統籌好內外部需求為出發點和著眼點,在滿足時展要求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學校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時,要體現鮮明的區域經濟特色、學科專業特色和生源特色。

2環境工程學科建設背景

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產生和環保事業的發展,人類對環境認識有了歷史性飛躍,培養環境工程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逐漸成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環境保護、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等專業人才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成為各領域最搶手的專業人才,環境類專業的高等教育事業應時而生,成為近年來的熱門專業之一。我國近十幾年持續的高速度經濟發展令人注目,但長期以來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情況相當嚴峻,無論是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西部待開發地區,面臨的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都相當艱巨,促使對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漸增大。然而我國的環境教育起步較晚,為適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的需要,環境工程的高等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迅速成為一個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事業大發展和對環境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環境工程專業教育高速發展,設有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學科點持續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環境工程類專業畢業生一直被認為是今后20年內最急需的8種專業人才之一[2]。

3新形勢下的環境工程學科發展

環境工程是21世紀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之一。環境工程學科培養的學生應具有扎實的環境工程理論知識、專業技術和工程設計能力,特別是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治理及環境污染修復的生態工程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獨具特色。與傳統學科比較,環境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復雜體系而非純粹體系,所以環境工程學科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特別鮮明的交叉性、綜合性[3]。環境工程學科的主要課程涉及環境生態學、環境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質量及評價、環境管理與環境法、環境信息系統等。環境工程學科的這個基本特征決定了支撐學科發展的基礎寬雜,如環境工程科學的快速發展與自然、技術和人文社會學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參與是分不開的。因此,各高校的環境工程學科專業建設沒有必要堅持一個模式,應該在遵守專業培養規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以特色辦學為環境工程學科發展的奮斗目標[4]。

3.1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建設

學科發展目標是通過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和有效實施來實現的。課程設置要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基點,以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跨專業跨文化溝通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為側重點,通過課程的合理整合,形成脈絡清晰的專業課程模塊,最大限度地優化整體結構,確保學生專業知識與能力的逐步形成和鞏固拓展[5]。為滿足新形勢下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應依據環境工程學科發展的歷史,并調研新形勢下對環保人才需求的狀況,改革重組課程體系;制定符合區域經濟、學科發展及學生自身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觀念、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重心、考核方式上做到以人為本,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市場調研來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模、規格。在教學資源建設中,學校應以專業建設為基礎,以課程建設為重點,制定環境工程學科專業的教學資源建設規劃,將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的綜合人才的思路和經驗固化到教材中,圍繞教學模式的優化和課程設置的改革,全面統籌,明確規劃,鼓勵本專業教材編寫,同時完善引進教材的更新機制。

3.2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建設

“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是大學的三大基本職能,而“產學研用”合作則為學校實現三大職能提供了最佳途經和持久動力。利用高校和社會兩種資源,可以實現生產實踐、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培養適合企業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學校可充分利用專業科研平臺,努力加強校企合作,創建專業的科研研發中心,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逐步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實施的科技產業鏈,促進專業科技工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建設做貢獻。在研究方向上,要把市場和社會需求作為科研的主要導向,注重創新性研究和技術開發,注重成果轉化和實際應用效果,努力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企業以服務求支持,通過共建實驗室、訂單式人才培養、為師生提供教學實踐場地以及持續地提供應用型研究課題,促進應用型大學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特色的不斷形成。雙方要大力加強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學科平臺的建設,尤其是要圍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加強成果轉化平臺和技術孵化基地建設,構筑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切實提高雙方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率。

3.3提升創新科研水平

以卓越的基礎研究成果支撐環境專業決策研究,推動環境技術發展。以前瞻的學術理論,引領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環境問題基礎研究,支撐重大環境政策的制定、提升環境管理能力;以理工結合的特色突破技術瓶頸、推動環境產業發展。以高水平的國際國內合作實現環境工程學科的共同發展[6],針對國際國內重大的環境挑戰,致力于以高效的合作機制組織高水平合作團隊,以合作共贏實現環境科技整體水平的提高;在國際合作中本著“以我為主”的原則制定科學計劃、引領科研合作。推動環境工程專業認證,促進專業教育國際化,促進我國工程教育與國際的交流,實現國際間的互認,同時也能夠促進專業教育的規范化,以提高工程人才培養的質量。建立“請進來、走出去”的學術交流制度,增加相應的經費支持渠道,加強中外合作項目、師資互換和學生互訪。積極主辦、協辦國際國內的學術會議,提高本學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與國際接軌的交流與對話工作,通過各種不同途徑,走出去,請進來,努力為科研創新創造條件。組織骨干教師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具有學術前沿意識的學術骨干赴海外訪學、研修,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

3.4教學方式與教學管理改革

環境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學生在環境知識、能力和素質上協調發展,提高學生對環保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因材施教,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整教學內容,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要注重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采用任務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多媒體網絡教學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7]。各校應組織團隊輔導并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學科專業競賽和實踐項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學校還應積極促進教師的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此外,應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鼓勵他們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應形成“學院—專業—教研室”三層面的教學管理單位,層層滲透,職責明確,落實教研室工作,定期開展教研室活動,加強專業教師之間的聯系,加強領導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打破學科界限,鼓勵專業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間的互通有無,以拓展其知識維度。

3.5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環境工程學科建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師資團隊建設是環境工程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順利進行的保障條件之一。建立并健全教師培訓、交流和深造的常規機制,堅持選派教師進行教學法和實訓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為了保證教學團隊的可持續性發展,師資隊伍建設應由注重高學歷教師的數量增長向注重教師的質量提高轉變,努力培養教學能手和科研標兵。要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加大與國內外學術機構、相關院校聯合辦學和合作研究力度;利用已有學術平臺和各類實訓基地,通過具體項目努力為人才培養提供各種實踐機會,使之真正成為專業理論水平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民族問題研究的學術骨干。要貫徹執行人才強校戰略,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積極探索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等多種人才引進模式,在環境工程學科發展中造就領軍人才,培養青年學術骨干,大力推進“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領軍人才在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中的重要作用。

4結語

環境工程專業學科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創新的過程,并且需要結合院校自身的條件、特點和外在環境,不斷尋找新途徑、研究新方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培養新形勢下的創新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彭永臻,崔有為,王淑瑩.環境工程專業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3):14-18.

[2]馬明海,徐圣友,張世能.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黃山學院學報,2011(3):128-130.

[3]鄧軍.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J].中國地質教育,2007(2):1-4.

[4]石輝,張承中,趙曉光,等.論環境科學專業的特色建設[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27-129.

[5]王焱,胡蓉,劉國東.中國環境專業學科發展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32(3):1-4.

[6]黃方,李曉恩,周恒國,等.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8):174-176.

[7]李凡修,梅平,易紹金.淺談如何強化環境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J].科技信息,2008(3):340-341

作者:劉明華 劉以凡 林春香 駱微 單位: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 免费视频久久 |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电影 | 偷拍第一页 | 综合久久99 | 午夜免费视频福利集合100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网 | 亚洲视频免| 国产手机在线视频 | 羞羞视频免费入口网站 | 午夜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 亚洲人成电影院 | 亚洲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 www.婷婷 | 99久热成人精品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日韩精品免费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免费羞羞视频网站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 丁香六月婷婷激情 |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 开心婷婷丁香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 欧美色丁香 | 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 亚洲自拍激情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 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 五月婷婷深深爱 | 亚洲天堂男人天堂 | 中文字幕99页 |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