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健全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農村的土地問題也就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是農村土地所有權、經營權以及使用權相結合的一種體現,在長期的農村政策變化中,國家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文件,有效協調了農村土地的流轉變化,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基本形式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發展趨勢。
關鍵詞:
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趨勢
新形勢下,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實行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具有時展的必然性,對農民集體土地的經營權適當放寬,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的形式來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并且這種流轉也要有嚴格的流程說明,要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針對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形式有了新的變化。
1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形式
1.1宅基地換房形式這種流轉形式是在新形勢下出現的,是農民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以自愿的形式按照宅基地的實際面積大小來和規定的置換標準相對比,換取城鎮內的一套住宅。原有的村莊用地會被用來進行復墾,節約留下的土地在經過整合之后,一方面會引進項目建設來綜合利用,另一方面還可以用作耕地保護或者是拆遷戶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建設[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流轉形式并不是在所有地區都可適用,主要適用于在城鄉結合地區,具體流程是對整個村子的農民集體進行拆遷、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并在城鎮建設集中回遷樓,農民可以居住到新建設樓房中。
1.2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這種形式主要是由村組干部帶頭實行的,是以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來作為出資的對象,在經過工商部門登記確認之后,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這種形式下,土地的所有權和承包權并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對于它的利用和經營形式發生了改變。所形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的是社員代表大會制度,是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這種形式嚴格來說屬于是一種“分”“合”形式,就是把農民承包田的“土地經營權”以入股的形式,按照股份多少來分紅,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確保農民對土地承包所具有的長期收益權。
1.3以土地來換取社保當前在對農民土地的補償措施中,以貨幣形式一次性安置逐漸成為了一種趨勢,這種形式實質上并不具有長遠性效益[2]。這種形式下的農民在補償的貨幣用完后就會給當地的政府管理工作帶來很大壓力,政府會把這一部分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歸入到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中,通過土地來換取社保,做到農民的老有所醫、病有所醫,通過制度的形式來維護農民利益。
2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發展趨勢
2.1流轉的形式會更加多樣化國家出臺的文件中對于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有明確規定,流轉的形式主要有轉包、出租、互換以及轉讓等形式,但是就此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實行的法律文件對于家庭承包的土地在流轉上只有轉包、出租、互換等形式,還沒有明確規定可以入股,而且所規定的可以入股的土地基本上對于農民來說沒有什么較大的利用價值[3],而當前我國實行的是家庭承包責任制形式,這種形式會在客觀上促使越來越多的流轉形式出現。
2.2流轉期限延長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期限會受到總承包期限的限制,流轉的周期不能超出總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在法律文件上規定的是耕地的承包期限以30年為準,草地為30~50年,林地是30~70年。不難看出,對于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會有更穩固的保障,并且現有的承包關系會長久不變,這就說明之前30年的耕地承包期限會在農村經濟的發展態勢下進一步延長,而承包期限的延長也就使流轉期限也會得到延長。
2.3更加重視服務和管理國家在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上,出臺了很多新的政策,鼓勵以工業帶動農業,并通過各方面的投入來帶動土地流轉市場的活躍,通過農民對集體土地流轉的重視。按照現有發展態勢來看,在未來發展中很可能出現專門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市場,具體運作上類似于證券交易所等,而且這樣也會使這方面的中介機構增多,會有更多的關于土地流轉評估和經紀等的服務,與此同時,土地管理部門、農業行政部門等的職責就會越來越大,在加強土地使用的同時還要對流轉的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確保土地流轉的正常有序。
3結語
農村集體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當前形勢下,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集體土地的流轉形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并且也給農民帶來了很多的經濟效益,根據國家的政策文件指導,這種發展趨勢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鄒素芹,倪漢娟.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形式及趨勢研究[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01):34-37.
[2]蔡艷君.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制度完善研究[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07):55-55,56.
[3]韋燕.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0(09):8-9.
作者:肖保全 單位:湖北省地質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