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揮林業投資經濟成效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三十多年來,我國林業建設的重要教習11之一,是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視生產建設的經濟效益。由于沒有下功夫研究最佳的建設規模、投資分配結構和林業建設布局等重要的林業經濟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使林業長期成為國民經濟的短線。建國以來,我國人工造林的規模和速度居世界之冠;人工造林累計面積達15億畝,接近除我國以外的世界各國人工林面積的總和,平均每年造林面積為5000萬至6000萬畝,高的可達7000萬畝。即使按造林面積占全國原有森林面積的比重來看,我國造林規模也遠遠超出世界各國的水平(見下表)。我國的造林速度很快,但實際效益卻很差。除造林質量低、保存率不到三分之一外,在成活的人工林內,大多數林分生長量很低。其中,成林不成材的“小老頭林”要占三分之一以上。三十年來,人工造林積累的森林蓄積量只有2億多立方米。可見,在培育森林資源上,這種只抓速度、不重視造林經濟效益的做法,并不能解決我國森林資源不足的問題。
在林區開發建設上,從搞三線建設開始,就越來越不講投資的經濟效益,不研究我國木材生產的合理布局,沒有把林區開發的順序與調整森林的集中過量采伐進行總體安排。1971年,當國家要確定森工基本建設的大中型項目時,我們一下子把全國18個主要林區,共23個采運方面的大中型項目,成捆地列入國家的基建計劃,其建設范圍包括洲個林業局和81個林區縣。這種拉長戰線、齊頭并進的建設安排,大大延長了林業企業的建設周期。
據估算,建成上述23個采運方面的大中型項目,約需投資盯億元。到1981年底,只完成投資44億多元(包括1971年以前的投資),按1981年安排投資2億元的水平,到本世紀末還不能全部建成。與此同時,工程造價和每立方米生產能力的投資也大幅度提高。事實說明,想用拉長戰線的辦法去加快林區開發速度,是違反基本建設客觀規律的。其結果,反而搞亂了生產布局,加劇了采育矛盾。
二、概括起來,我國林業建設的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擴大森林的覆蓋率,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二是增加各種林副產品的產量,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據黨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林業建設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由于受自身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制約,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要加速我國林業發展,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
(一)我國大陸開發的歷史很長,森林遭受長達幾千年的不斷破壞,加上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相當復雜,給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帶來許多困難。在144億畝國土面積中,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的約占52%,其中大部分低于30。毫米;屬于沙質荒漠、戈壁、寒漠、雪山、冰川和石骨裸露山地等生物生產力極低的地方,約占19%。除去現有的耕地、草原、森林、水域,以及城鎮、鄉村、礦山、道路等用地外,估計尚有可供開發利用的農林牧用地18.8億畝,其中可開墾為農田的約2億畝,其余1G多億畝是發展林業和牧業的用地。究竟林業用地能占多少,目前還沒有做出全面規劃。在這種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其任務確很艱巨。
(二)發展林業是一項改造自然的偉大事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歐洲一些林業先進的國家,用了大約100年的時間,花了大量的資金,換來了青山綠水。我國國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要改變大面積水土流失、水旱風沙災害頻繁的狀況,其艱巨程度要比歐洲大得多;況且,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低,近期內難以籌措大量的資金去發展林業。因此,在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我國林業的發展,在資金的需要和可能之間將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三)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的木材消費水平處于世界最低之列,已經到了無法再壓縮的程度。根據到本世紀末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以及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和人口增加的因素,估計到本世紀末我國的木材產量需要達到1億立方米。用二十年的時間把木材產量翻一番,盡管其速度不算快,而且與當時國民經濟的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按照我國現有森林資源的數量來看,如不盡快著手培育后備資源,產量翻一番也是難以實現的。上述情況表明,在今后二十年內,我國林業建設存在著許多困難,矛盾很突出,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以加快林業建設的發展。
三、在今后的林業建設中,如何克服擺在我國面前的各種困難,開創林業建設的新局面,關鍵在于能否提高林業投資的經濟效益。為此,必須重新研究林業建設的投資結構,合理安排生產建設布局,調整好采育之間的比例關系,并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集中力量優先安排那些經濟效益好的建設項目。現僅就林業建設的幾個主要方面,作以下的初步探討。
(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首要措施。我國森林覆蓋率低,加之自十年動亂以來持續時間很長的破壞,使許多地方的森林面積日漸縮小。近年來,全國森林面積(不包括經濟林)大約減少了1.2億畝,下降7%。同時,由于濫墾草原、陡坡開荒、圍湖造田等破壞水文和植被的掠奪性生產方式,以及在修筑道路、開發礦山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嚴重水土流失,使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據調查,云南、四川、貴州、廣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安徽、甘肅、新疆等省(區),這幾年毀林開荒和陡坡種地的面積已達幾百萬畝以上。柴達木盆地因受長期破壞,沙生植物已減少三分之二;盆地周圍的森林,從1954年的100萬畝減少到現在的31萬畝。森林覆蓋率只有0.9%的新疆,各流域的胡楊林已從1958年的805萬畝減少到1978年的420萬畝,減少了47.8%。這種大面積破壞森林和植被的狀況,是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首要措施,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要嚴禁毀林開荒,陡坡種地,并逐步退耕還林;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防止草原沙化;水利建設要堅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開發礦山和各種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須同時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對森林采伐,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理的采伐方式,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證森林更新。封山育林是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的重要措施。我國大面積的天然次生林都是通過天然更新成長起來的。許多實例證明,不少荒山、荒地和水庫周圍的山區,經過若干年的封山育林后,森林就成片地成長起來。在雨量充沛、靠近林區和土壤還未遭受嚴重侵蝕的地方,封山育林的效果最為顯著。實現上述保護措施,需要制訂一套有關合理利用土地的經濟政策,頒發必要的法令和條例,編制國土整治的長遠規劃,并廣為宣傳,使其家喻戶曉,以利于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同心協力,為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而奮斗。
(二)經營管理好現有森林,是林業實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主要途徑。內涵的擴大再生產,是向生產深度進軍的集約化的擴大再生產。內涵形式的擴大再生產可以做到投資少,受益快,效果大,是經濟效益最優的增產途徑。我國現有森林,盡管按人口平均所擁有的數量很少,但絕對數量仍相當可觀。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蓄積量居世界第七位。應該看到,我國現有森林資源是一個巨大的現實生產力。建國以來,這些森林為國家生產了大量木材和林副產品,每年的生長量有2億多立方米。同時,在大范圍發揮著保護環境的多種效益。這是發展我國林業建設的物質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為林業建設提供資金、技術經驗、種源、人才、生態效益、各種林副產品等,為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現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要以現有企業為基礎。同樣,在林業建設中也要以現有林區為基礎。很難設想,在現有林業基地未能鞏固、反而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另找地盤去建立新的林業基地會使林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是,我國現有森林由于經營管理比較粗放,森林生長量、采伐利用率和一單位面積出材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先進水平,也正是由于存在這個差距,說明提高我國森林生產力的潛力是很大的。現有林區有著良好的森林環境,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林地生產力遠較無林地區的荒山為高,這是現有林區所特有的優勢。因此,加強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是充分發揮投資效益的重要部署,近期內應優先安排以下生產建設項目:
1.優先安排護林防火設施的建設。火災是森林的大敵。一般說來,設置各項護林防火設施所需的資金不算太多。這幾年,伊春林區修建了防火燎望臺,安裝了防火通訊設施,只用了500多萬元就使整個林區置于防火燎望臺監視之孔而且,各燎望臺同防火指揮部建立了無線電話通訊聯系。由于提高了發現火災的能力,這幾年伊春林區火災損失的程度大大降低。因此,優先安排各項護林防火設施的建設,適當增加護林防火的投資比重,是提高投資效益的重要一環。
2.優先安排中幼林的撫育間伐。每畝中幼林撫育間伐的費用,只相當于造林費用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撫育后可提高林木生長量30%至50%;并且每畝可獲得0.3至0.5立方米的木材。撫育間伐還可以縮短森林輪伐期,提高林木質量,增加木材售價,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經營措施。在我國現有的用材林中,中幼林占66%,由于撫育間伐跟不上,林木生長緩慢。為能在今后二十年內將其中的5億畝撫育一遍(有的可能兩遍),累計可增加森林生長量10億立方米以上。世界上一些林業先進的國家,撫育間伐生產的木材往往占木材總產量的40%至50%,英國高達70%,而我國目前不到5%。因此,要改變我國林業生產的落后狀況,提高森林的生長量,必須大力開展撫育間伐。在制定林業生產建設計劃時,應該優先安排中幼林的撫育間伐。這是提高林業投資效益,使林業生產由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的重要措施。
3.優先安排調整林業生產總體布局的建設項目。要保護好和擴大現有森林,必須合理調整林業生產的總體布局,既要解決當前部分林區的集中過量采伐問題,又要提高森林經營的集約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森林的生產力。應該指出,調整林業生產的總體布局不能僅限于減少老林區和老企業的采伐量,而應該包括開發新林區(包括后期林場),增加撫育間伐比重,實行林分改造,營造速生豐產林,增加道路密度,縮短森林輪伐期等綜合性的經營措施。調整生產布局需要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的戰略觀點,不能只著眼于局部的或當前的利益。為此,每個林區和每個林業企業都必須編制林業發展規劃,制定調整生產總體布局的遠期和近期方案和措施,根據每個林區和每個林業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其中對調整生產布局作用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項目予以優先安排,并逐步實施。實踐證明,采取合理調整和安排好林業生產布局的辦法去提高森林的生產力,可以收到最大的經濟效益。甘肅省小隴山林場通過采取撫(撫育間伐)、改(林分改造)、造(造林更新)、采(合理采伐)、封(封山育林)等綜合性經營措施,使該林場的蓄積量由1959年的1900萬立方米,增加到1975年的3070萬立方米。只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在沒有大量投資的情況下,使森林蓄積量增加了60%。正如英國林學家E•D•福特所提出的:“林業集約經營的倡導者證明,通過在一定面積的森林中采用排水和施肥一類的措施,可以比通過花費大量的育林費繼續擴大林地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資本。”我國的森林經營,雖然還未能大規模地采取排水和施肥這些措施,但只要合理安排好林業生產的總體布局,就能大大地提高森林的生產力。
(三)發展地區優勢,在南方林區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_營造速生豐產林是解決我國后備資源不足的一條重要出路。世界上有些國家只用了四五十年時間,就從木材進口國變為木材可以自給,甚至成為木材出口國。其主要措施就是營造速生豐產林。為了提高我國營造速生豐產林的經濟效益,應當集中力量和資金首先在南方林區營造。眾所周知,我國南方林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又有杉木、馬尾松、竹子等鄉土速生樹種。近年來,從國外引種的濕地松、柳杉和意大利楊等,也是適于在南方林區生長的速生樹種。在南方林區營造速生豐產林,輪伐期是東北林區的一半,單位面積生長量可以提高50%到100%,是我國林地生產力最高的林區,我們必須發揮這個林區的優勢。過去我們曾在南方林區大面積地營造杉木林,但多數生長不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講科學造林,違反了自然規律。杉木適宜生長在背風、日照時間短、相對濕度大的陰坡、山谷和山坡下部,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濕潤而又不積水的立地條件,但多年來我們把杉木大多營造于相對濕度較低的淺山丘陵區,而且不區分立地條件。這樣做,當然難以培育出速生豐產林。今后,我們應該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在具有良好立地條件的山地上營造杉木。造林前必須進行造林設計,堅持科學造林。如果在今后二十年內,南方林區平均每年營造250萬至300萬畝速生豐產林,即相當于目前全國每年造林任務的5%;二十年內營造起5000萬至6000萬畝速生豐產林,按每畝年生長量為0.7立方米計算,則二十年后每年可積累蓄積量3500萬至4000萬立方米,這對解決我們后備資源不足問題,將起重要的作用。
(四)集中力,全面開發東北、內旅等林區。東北、內蒙古林區的森林資源約占我國森林總蓄積量的30%;目前每年上調給國家的木材,約占全國上調量的70%。由于地勢較緩,該林區修建每公里公路的土石方量,一般只有0.7萬至1萬立方米,其中石方不到30%;而南方林區為1.5萬至2.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占30%至50%;西南、西北林區(除新疆外)為2萬至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占50%以上。由于鐵路深入林區,東北、內蒙古林區木材的平均運距一般只有50至80公里,其它林區多為數百公里。此外,東北、內蒙古林區多數伐區均可采用拖拉機集材,勞動生產率較高,而其它林區可使用拖拉機集材的伐區比重很小。目前,東北、內蒙古林區每新增l萬立方米木材生產能力需投資300萬至305萬元;而西南、西北林區需理00萬至600萬元。雖然南方林區所需投資也較低,但由于該林區多數林業重點縣均嚴重過伐,近期內不可能有較大的增產能力。
據初步測算,如能將東北、內蒙古林區全面鋪開,其合理的木材年產量可達3390萬立方米(不包括地方管理的林區),而目前的木材年產量只有2300萬至2400多萬立方米(包括統配材和企業自用材),尚有年產1000萬立方米左右的可增能力。但是,該林區由于基本建設跟不上,老企業過伐嚴重,新林區的開發建設又長期上不去,故今后10至15年內,應當集中力量把東北、內蒙古林區全面開發建設起來。這是保證國民經濟發展對木材的需要、提高林區開發經濟效益的重要部署。綜上所述,為開創林業建設的新局面,必須對目前林業建設的投資結構和地區布局進行較大的調整;并根據國家在各個五年計劃中對林業投資的可能性,合理確定不同地區和不同項目的建設規模;要下決心集中一部分建設資金,營造南方林區速生豐產林和全面開發東北、內蒙古林區這兩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建設項目。必須充實林業勘察設計力量,盡快編制出全國性和地區性的林業發展規劃,加強對優化建設方案的研究,以不斷總結提高林業投資經濟效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