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效林木開發利用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永密單位:中南林學院株洲
1高效林業的重要性
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日本早就提出“治國先治林”的口號。我國也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根據我國國情,各類地形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比分別是: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習慣所說的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3。這些土地只宜種樹種草。又據《中國綜合農業區劃》,農業用地為7.1億hm2,其中耕地1.3億hm2,內陸水面0.27億hm2,合計占22.5%,其余77.5%為林地、草原和荒山荒坡,這些農業用地只能造林和種草[1]。另外,我國是一個少林國家,森林資源貧乏,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比世界平均少11個百分點,疏林地為1700多萬hm2,尚有宜林荒山8600萬hm2,而且分布不均。全國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為153.3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5.9%,并且還在繼續惡化。水土流失嚴重,50年代水土流失面積為150萬km2,現在擴大為179萬km2,每年土壤中N.P.K的流失量高達4000多萬t,相當于我國現在化肥年產量1845萬t的2倍多。由于水土流失,減少湖泊500多個,蓄水量減少513億m3,水庫淤積損失庫容10多億m3,已建造的水庫有不少已被淤積報廢。為促使我們重視對這部分土地的合理利用,并生產出更多的財富,高效林業勢在必行。
2高效林業的涵義
高效林業是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高效農業提出之后而誕生的[2]。高效林業必須是生態林業才有發展前途。所謂生態林業,即在一個地域內或同一塊林地上,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之下,應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合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林地上的環境資源。其中環境資源包括宇宙資源(光、熱、水、氣),地體資源(母巖、土壤、養分、地下水、地形地勢、礦藏)及生物資源(動、植物和微生物等)。
3高效林業的內容
高效林業是將森林看成一個多樣性的綠色寶庫,把林業辦成以森林多樣性為依托的造林營林、木材生產、林產工業、多種經營4根支柱并重的綠色產業[3]。在我省丘崗地開發總體規劃及實施方案中(1994~2000年)的13項開發工程中,就有7項屬于高效林業的內容,如速生豐產用材林、多用豐產竹林、油茶低改、優質干鮮果、名貴中藥材(如杜仲、厚樸、黃柏、辛夷、銀杏等)、優質茶葉和蠶桑、草食牲畜等,高效林業在山丘區開發中是大有作為的,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4~5]。
4高效林業的原則
高效林業的原則,高產是基礎,優質是關鍵、高效是目的。為達此目標,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大力發展名特優新林產品,實行林工商、科工貿一體化,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具體言之,應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民投入為主體,以建設種苗基地為基礎,以形成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為重點,以解決水利問題為突破口、引導農民致富奔小康為指導思想。在開發中,要堅定不移地走“四個開發”(規模開發、綜合開發、立體開發和深度開發)的路子,堅持“三高”(高標準、高起點、高效益)和“四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從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變、從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從小林業型向大林業型轉變)的原則,把“三業”(種植、養殖和加工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名特優新產品的開發,做到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地方特色。在實施山區開發時,要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方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要建立山區開發示范基地或開發項目示范點,通過典型引路,逐步擴大開發規模,提高開發水平,加強開發力度,用改革的精神建立高效而有活力的開發機制;在投入上貫徹“以農民投入、投勞、自力更生為主,國家適當扶持”的方針,采用“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山外找市場,科技創高效”的辦法,大力進行山區綜合開發治理;在經營方式上要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形式相結合,大力發展多種形勢的股份合作制,允許山區開發的經營權依法有償轉讓,實行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
5高效林業的標準
高效林業是一個新事物,現在還沒有制訂出一個統一的標準。不過簡而言之,即“兩高一優”(高產、高效及優質),或“三高三增”(高產、高質、高效,增資源、增活力、增效益)。更具體言之,即低投入、高產出、短周期、快效益,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所謂“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就是在發展經濟與利用資源時,采取非掠奪性的經營方式,即既不損害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又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并能保持“后勁”的發展。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涉及到自然資源、人口糧食、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領域部門,因而它在國際和國內社會發展中具有普遍意義[6]。“持續協調發展”的理論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已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被183個國家一致接受,是當代國際社會在發展經濟、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領域中共同遵守的指導原則。
6高效林業的途徑
為了達到高效林業的目的,必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進步,改變傳統林業單一型生產結構為復合型生產經營結構,建立“四多”林業,即多物種(綠色植物、飼養性動物和微生物)、多層結構(由喬灌草構成雙層或3層垂直結構)、多行業(種植、養殖和加工業)、多時效(短、中、長期效益)、高度集約經營的林業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