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循環農業科技園理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循環農業科技園區是將資源化、減量化和再利用技術,按照某種生產模式,以產業鏈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在同一個園區之中,實現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村生活過程投入的減量化、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的目的,是循環農業基本原理、技術、模式在有限空間上的高度集成與展示。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與循環農業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1]。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
我國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與循環經濟示范點的建設關系密切。早在2000年左右循環經濟3R原則(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引入我國,最先在工業領域倡導生產過程資料的減量化投入、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再循環利用,十五期間在全國建設了廣西貴港生態工業園區、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石河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包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等10個循環經濟示范點[2]。十一五期間各省制訂了相應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并就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貫徹到農業領域中。2006年4月份,為了在農業領域貫徹這一原則,中國農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循環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學術研討會,會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循環農業的基本原則、發展技術和模式,提出了中國循環農業發展的目標。2009年12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批復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了循環經濟由理論到實踐的重大突破[3]。當前我國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定位不準、產業鏈條的設計缺乏有效的資源利用效率、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節能減排的效率評價難以操作、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運行機制等問題。筆者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及循環農業基本原理的發展進行了分析,以期構建我國循環農業科技園區基本原理、定位及應遵循的原則。
1循環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理論框架構建
循環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從學科性質上來說,綜合了自然地理學、資源與區劃、農業氣象、資源科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農業基礎學科、畜牧學、農產品加工、農業區域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生態學、循環農業、生態工程、景觀生態學、設施園藝和園林規劃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屬于多學科交叉領域[4-8]。從單純制訂規劃的理論依據上來說,循環農業科技園區可以劃分為循環農業與生態工程、現代農業科學、園林景觀、農業經營管理四大領域。理論體系框架見圖1。
2循環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理論基本內涵及特征
2.1循環農業原理
2.1.1循環農業基本原理。循環農業是以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生態工程、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為依據,以減少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投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為目的,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人糞尿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多級多層次利用為手段的規模化、集約型農業生產模式。我國傳統農業是一種“資源—產品—棄物”的單程線性結構型經濟,其顯著特征是“兩高一低”(資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在此過程中,人們以經濟在數量上的高速增長為驅動力,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對農業生態系統是破壞性的,以反向增長的生態代價來謀求農業產出的數量增長。而與此不同,循環農業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農業資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農業經濟循環體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將農業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1,9-11]。
2.1.2循環農業三原則。循環經濟具有其特有的運行原則,它是建立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原則基礎上的。每一個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減量化或減物質化原則(Reducing)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或反復利用原則(Reusing)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資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則(Recycling)是輸出端方法,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
2.1.3農業廢棄物的“四化”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和人糞尿等生產和生活過程產生廢棄物,根據目前現有技術和利用模式,主要有材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4種模式,其中畜禽糞便的沼氣化和肥料化、秸稈的能源化和飼料化是農業廢棄物利用的主要途徑,也是技術比較成熟的利用方式。利用秸稈作為建材、編制用品,尚處于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利用還處于基礎研究階段。
2.2現代農業基本原理在循環農業科技園區規劃中涉及到設施農業、園藝栽培、畜牧業、農作學、現代農業裝備科學、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信息技術等學科相關理論,屬于多學科交叉領域。因此,了解現代農業的基本概念和內涵,是進行循環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的重要理論支撐[12-14]。
2.2.1現代農業的概念和內涵。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的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后和產中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該概念表明現代農業具有動態的、相對的概念,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農業的內涵和衡量標準將會不斷豐富完善和提高,現代農業的概念和定義也會更加明晰。
從當今世界農業發展趨勢角度分析來看,現代農業具有明顯的時代新特點,主要概括為:①現代農業是高效益多功能的產業。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供給和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并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拓展,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高度組織化、規模化生產,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都比傳統農業大幅度提高。②現代農業是高度科技依存型的產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進步對農業生產力的貢獻度超過了資源依存度,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科技貢獻度一般在70%以上。現代農業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為引領,以常規技術升級的效率革命為支撐,用現代科技及裝備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③現代農業是生態環境友好的產業。現代農業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將現代農業建立在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通過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原則下,減少化學品(化肥、農藥、除草劑等)使用量,大力發展生物性肥料、生物性農藥等生物環保制品以替代化學品,并采用3S技術進行精確施肥、施藥和灌溉,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避免或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實現產品生產衛生合格的生態環境友好型綠色產業。④現代農業是高投入高保護的產業。現代農業注重集約投入生產要素,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強化組織管理,改變了農業粗放經營狀況,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時,現代農業是國家高度保護的產業,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證明了農業教育科研投入、農業科技推廣、補貼、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的高保護政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現代農業內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將現代農業由小農業拓展到大農業,由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拓展到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由農業的單一功能拓展到多種功能。它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技術裝備為支撐,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確保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實行集約化生產、產加銷一體,運用先進管理方式管理的一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2.2.2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現代農業是工業革命以來逐步形成的農業,是商品化、市場化的農業,市場機制的建立、現代要素的投入、工業部門的介入、科學技術的應用、服務體系的完善和二元經濟的逐步消失,使現代農業成為市場化、工業化、科學化、集約化、社會化和城市化的農業。從技術特征來看,常規意義上的現代農業技術特點一般包括化學化、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等。
當今發展現代農業,除了注重上述技術特點外,還要更加關注到現代技術的新特征:①生物化:現代農業利用分子技術培育高產、抗逆、優質農作物產品,大大提高了現代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附加值;通過動物生物技術改善畜禽的生產水平與產品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利用代謝工程技術生產、生物反應器生產出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②信息化: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使得農業研究和生產的對象和過程實現數字化和模型化;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使農業技術由經驗走向科學;3S技術使農業管理科學化;精準農業技術使農業經營由粗放到精確;網絡技術使農業信息由閉塞到靈通。③安全化:現代農業生產的農產品逐漸向多品種、高品質、無公害方向發展,農業科技創新促使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經營環節緊密銜接、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形成農產品的質量控制、檢測關鍵技術與標準體系、安全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食源性疾病的預警與控制系統的綜合動態安全生產和管理體系,從源頭上杜絕影響農產品安全的不良因素。④環保化:科技對資源的轉換和替代作用日益增強,農業環境保護的技術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現代農業技術逐步向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節水、廢棄物資源化、水土保持、保護性耕作等生態保護工程技術的應用,使得現代農業更適應資源、人口、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⑤循環化:現代農業由傳統的種養業分化發展為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大產業部門,科技創新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各環節產業的全程連接,各個環節均注重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生產模式,相對于傳統農業增長模式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⑥標準化:現代農業著眼于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各有關方面的利益,著眼于現實資源和技術條件,以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安全為最高目的,以制定標準、實施標準為主要環節,按照統一、簡化、協調、選優的原則,對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全過程進行標準化管理。
2.3園林景觀學農業科技園區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休閑體驗和觀光功能,因此,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還須依據農業生產園林化、園林產業化相結合的原則,從景觀生態學和園林類學的角度去考慮[15]。園林景觀學涉及到地圖學、制圖學、美學、photoshop等學科和工具,在園區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因地制宜,遵守自然地理、地貌和氣候等自然因素,因勢造景,因時造景,在園區規劃過程中,盡量將園區的生產功能與景觀、休閑功能結合起來,獲得最佳的效益。
2.4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原理農業科技園區的經驗管理是實現農業科技園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科技成果展示、推廣和轉化功能的關鍵。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涉及到農業科技園區的組織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產品營銷、質量監督和產品流通等。在農業科技園區組織管理模式上,組建一個組織得力跨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科技、社發、城建、土地等不同部門的組織管理機構,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日常管理、質量監督等工作。在園區經營模式的選擇上,目前有政府主導型管理模式、企業主導型管理模式和農戶主導型管理模式等,選擇那一種模式,要根據園區的屬性和目標來決定。如楊凌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政府為主導的管理模式,是示范區政府用來展示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示范園區,整個園區的功能主要以技術展示為目標,盈利為次要目標。產品的營銷模式上,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一般采取客戶入園游玩采摘、就地消費和通過簡單的加工之后進入超市這幾種模式。生產優質農產品是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主要功能和目標之一,也是其生存盈利的主要途徑,生產優質農產品除了園區采用的先進的生產技術保障之外,對園區生產農產品的監督和管理也是關鍵環節之一,在園區建設一個專門針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和檢查部門,實現園區產品質量的安全[13-14]。
3結論
文章回顧了我國循環農業及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構建了基于循環農業與生態工程原理、現代農業科技理論、園林景觀學和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原理為主的循環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理論框架。并根據循環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理論框架,對循環農業、現代農業、園林景觀學和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概念、內涵和特征進行了較仔細的闡述,以期為我國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