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節水灌溉工程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發展節水灌溉經過30多年實踐,已形成多種適宜不同類型區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實施結果都取得了顯著的節水增產增效的效益。但是在推廣這些模式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提出了解決的這些問題對策。
關鍵詞: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問題對策
一、適合我國不同類型區發展節水灌溉的工程技術模式
節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種水資源,采取水利、農業、管理等技術措施,使區域內有限的水資源總體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實施節水增效灌溉的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千差萬別,灌溉的對象也多種多樣,不可能用一種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適用。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節水工程技術模式來予以實施。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節水灌溉,經過30多年的實踐,特別是通過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建設,形成了適合我國不同類型區發展節水灌溉的工程技術模式,并已大面積推廣應用。
(一)新建井灌區節水增效灌溉工程技術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統一規劃,合理開采,嚴格管理”的原則,在新建的井灌區發展節水增效灌溉。以開采有穩定可靠補給來源的淺層地下水為主,將井灌建設和節水灌溉結合起來,建設成節水型井灌區,做到既促進農業的發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環境惡化的結果。這種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進的成井工藝提高機井質量,配套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等節水灌溉設施。
吉林省洮南縣按照這種模式建成中心灌區1014.6畝,輻射區4050畝,項目區建成后灌水定額明顯下降,年節水30.67萬立方米,在全部農田實現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時,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間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變,而非項目區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間輸水土渠,項目區還節省渠道占用耕地149畝。項目區的玉米、綠豆、小麥單產分別比建成前提高41%、38%和36%,品質也增加1至2個等級。這種工程技術模式已在吉林,黑龍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二)華北井灌區節水改造模式
我國井灌區面積約為2億畝,占全國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分布在華北地區。華北的井灌區大多處于缺水地區,建成后由于灌水技術落后,經過多年運行,地下水超采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灌溉保證率下降,危及當地的農業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對已建成井灌區進行節水改造。改造的模式為:采用低壓管道輸水(對于蔬菜、果園、經濟作物、極度缺水地區的糧食作物也可采用噴、微灌)、田間平地,
劃小畦塊實行小畦灌溉,并與非充灌溉及覆蓋保墑等農藝節水措施結合,在維持地下水采補平衡的基礎上,以水定面積發展灌溉。
山東省桓臺縣是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縣,但井灌區由于水資源不足,加之傳統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嚴重,致使地下水位連續下降,井泵多次更新。為此,通過研究,實施了以充分利用降水、開發利用土壤水,合理調控地下水為主的節水改造,普遍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田間實行小畦灌溉,并與節水高效的農業增產措施密切結合的工程技術模式。實施后,比傳統地面灌溉節水29.8%,節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產46.7%,純收益增加247.3元/畝。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30億立方米。從而不但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而且還有所回升。此外,也大大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這種模式已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的井灌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三)北方渠灌區田間工程節水改造模式
我國北方渠灌區輸水渠道防滲襯砌率低,田間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發展節水灌溉的重點區域,特別是田間工程部分,由于以群眾投入為主,是當前節水灌溉最薄弱的環節。因此,這類灌區在對干、支渠等輸水工程進行防滲的同時,對田間工程進行節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對斗、農渠進行防滲襯砌,平整土地,重新確定溝渠規格,采用小畦灌、溝灌、長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進的地面灌水技術,并通過開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計劃濕潤層深度和采用覆蓋保墑等農業綜合節水技術,實現渠灌區全方位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