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守婦女新農村建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認知發展訴求社會發展和農村留守婦女固有的認知模式適應不良給留守婦女提出了認知發展的要求。當代社會發展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互聯網的實現,很多的新思想、新觀念出現,不斷沖擊著農村舊有文化體系,農民的固有認知不斷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尤其是農村留守婦女長期留守在農村,而其丈夫或小孩長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等,接受了城市文化的洗禮,面對城市文化中不一樣的新觀念、新思潮、新作風、新方式等,農村留守婦女會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感到一些莫名的脫離等,內在會存在強烈的改變愿望。尤其是新農村建設需要培育新型農民,新型農民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的總稱,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農村留守婦女作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需要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同時,子女教育問題也是農村留守婦女碰到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孩子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網絡時代獲取信息速度快,途徑多,信息量大等,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不斷發展,有深刻的社會烙印。農村留守婦女要想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科學引導和教育,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趕上時代的步伐。所有的條件都在推動她們產生強烈的認知發展訴求,她們需要與時代接軌,需要了解新思想,新觀念,學習新技術,掌握新的教育理念等等。
(二)情感表達訴求由于男性勞動力外流,農村留守婦女要獨自照顧老人孩子,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負擔瑣碎繁雜的家務勞動,還要獨自承擔生活的壓力,這些都不可避免的給留守婦女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而且,多數留守婦女思想較保守,缺乏一定的文化,活動范圍小,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無法將內心的煩惱和困擾及時排解和宣泄,導致消極情緒壓抑滯留。當人們在生活中感情無法得到有效表達或溝通的時候,就會在內心形成一種發泄和訴說的渴望,表現為情感訴求。顯然,農村留守婦女的情感表達訴求是十分強烈的。但是,當前農村生活形勢和農村留守婦女本身的社會地位,讓她們內心的痛楚無法得到有效的疏導。農村留守婦女情感表達的訴求主要表現在,一是尊重感和成就感訴求。盡管農村留守婦女從事了諸多辛苦的工作,但是她們獲得來自他人的尊重卻遠不及所付出的,很多時候她們不但不能獲得他人的賞識和高度評價,反而被看成是理所應當,甚至有時候還被家人埋怨,如教子無方,婆媳關系處理不好等。加之,長期以來婦女對自身認識不足,對自己能力和成就獲得的自我懷疑,也導致農村留守婦女的自我尊重和自我悅納欠缺。二是安全感訴求。一方面是婚姻穩定性和安全感訴求。由于農村留守婦女丈夫在外,長期生活背景的不同,可能會導致生活等各方面差異,加之距離遙遠,夫妻情感交流欠缺,容易使夫妻感情淡化。尤其是現代社會誘惑多,一定程度上也為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披上了陰影。農村留守婦女很大的擔憂之一就是自身婚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農村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丈夫不在家,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當遇到危險或緊急狀況,農村留守婦女的應急能力比較弱。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專門針對留守婦女作案,她們必須要面對來自財產、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隱患,安全感得不到滿足。三是幸福感訴求。這是農村留守婦女最強烈和最重要的情感訴求。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良好的婚姻狀況及人際關系等是影響到個體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對農村留守婦女來說,長期的生產、生活和精神壓力三座大山,對其身心產生消極影響,而且婚姻有可能受到外來的沖擊,如果鄰里關系不好的話,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不言而喻。盡管丈夫外出打工,在物質生活上家庭得到改善,可很難保證家庭精神生活的富足,也就無法保證家庭生活的幸福與否。
(三)人格發展訴求人格發展歷程實質就是個體借助自身的經驗,積極主動地與外部世界發生相互作用,并建構一種協調自身行為與社會關系的價值體系的過程[3]。當前社會信息、技術和知識更新速度快,但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的農村相對觀念傳統,生活單調,文化生活貧乏,人們安于現狀等,城市與農村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大相徑庭。留守婦女與丈夫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在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留守婦女的內部心理結構勢必會受到沖擊,如果她們已有的人格結構無法適應外部世界的要求,沖突就容易產生。也就意味著如果她們不主動協調自身心理結構去適應社會和周圍人群的改變,那么問題就會產生。如前所述,農村留守婦女在長期的壓力之下,敏感,缺乏安全感,對生活厭倦,自卑,行動缺乏理性,人格趨于消極,情緒郁悶,孤獨,焦慮,甚至抑郁等。因此,外在社會環境和親人的變化與內在人格結構的沖突為農村留守婦女人格發展提出了要求。她們需要構建更積極、更健康的人格,如構建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心態,更豐富的知識的體系,以更自信、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的挑戰,能自覺調整自身觀念和行為,主動去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個體心理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整體的系統,其發展受制于社會、家庭、個人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發展訴求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系統的整體工程,她們發展訴求的滿足主要依靠社會教育和自身愿望的蘇醒。
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留守婦女心理發展訴求滿足的策略
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發展訴求,需要從社會到個人,充分發揮各自作用,整合社會力量,構建農村留守婦女心理發展的促成體系,為促進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完善營造更加富有支持力度的制度環境與性別文化。
(一)機能部門要開展相關活動,設立相關機構,為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發展提供保障首先,政府部門要力所能及的幫助農村留守婦女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教文化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教活動,給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基本的科學教育知識,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科學素養和教育素養。同時,通過開展藝術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婦女業余生活,或者讓留守婦女參與文化活動,陶冶性情,提高修養,滿足審美等方面心理需要。而且,開展科教文化活動,還有助于農村留守婦女接觸新知識,接受新觀念,推動她們與時代接軌,縮短與丈夫的知識、文化等距離,從而促進她們的認知發展,提高她們的成就感、價值觀,形成自信心,也有助于她們維持婚姻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提高她們的生活滿意度。當然,還可以給留守婦女提供一定的休閑娛樂設施和場所,為她們提供了一個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處所。其次,村委會可以設立專門的農村留守婦女互助機構或心理健康機構。農村留守婦女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統,設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機構,其實是在創設留守婦女共同的精神家園。互助機構提倡農村留守婦女互幫互助,互相關愛,互相扶持。作為類屬群體,農村留守婦女有相似的困擾,有共同的話題,有助于她們溝通情感,交流思想,形成團體支持,一定程度上滿足其歸屬感和安全感。有條件的的地方還可以設立心理健康機構,可由婦聯或心理援助機構定期開展活動,或由有一定文化知識、樂于助人、積極開朗的人管理和組織,為農村留守婦女宣傳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她們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她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能夠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心理援助。
(二)農村留守婦女要激發自覺發展意識自覺意識是個體發展的基礎,也是個體自我完善的內部動力。一旦個體具備,就意味著個體有了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推動個體采取相應行為發展和完善自我。對農村留守婦女來說,也只有她們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喚醒,才能有效的發揮外部環境的影響和作用。首先,農村留守婦女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一個人對所處的生存環境若有著正確清楚的認識,并敢于面對,將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能力,為發展打下基礎。作為農村留守婦女,要客觀認識丈夫外出、妻子留守對家庭的意義。丈夫外出可以為家庭提供物質保障,又可帶回新思想、新技術等,促進家庭發展;妻子留守可以更好的照顧家庭,尤其可以給孩子穩定的心理環境,更好的教育引導孩子。當然,留守不可避免的給妻子帶來一系列問題。多數留守婦女以堅韌的品質在面對留守帶來的問題和劣勢,也只有正確認識到如此生存環境的不可避免性,接受目前處境,才能坦然的面對問題,才可以談到發展。如果留守婦女無法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一味的抱怨、指責、不甘等,是不利于個體發展的。其次,農村留守婦女要增強自我意識。個體對自我的認識、悅納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肯定的自我評價,越能積極主動的采取行為發展自我。針對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一方面,社會可以通過宣傳、引導等讓她們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在家庭中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婦女自身也要學會看到自身存在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并能從自己的勞動里獲取成就感和價值感,逐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客觀全面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并以愉悅積極的心情接納自己,實實在在的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從而增強自信心。第三,農村留守婦女要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農村留守婦女由于生活壓力,對生活多采取逃避、忍受等消極態度,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更不利于農村留守婦女的個人成長。因此,在面對生活的困難時,農村留守婦女要以健康的自我意識為基礎,樹立積極的人生導向,樂觀、積極、主動的坦然面對挑戰。可以通過主動與家人交流,向鄰里求助等尋求幫助來調整認知,疏導情緒,改變行為。通過多參與鄉村教育、文化等活動,擴大交往圈,調整情緒,開拓視野,吸收新知識,體會新文化,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修養,達成需要的滿足。總之,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發展訴求的滿足需要在她們自己主動參與和體驗的前提下,發揮社會作用,方可實現。
作者:彭陽單位:湖南科技學院信息技術與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