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的職業教育模式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的建設,需要農村人力資本的巨大提升,而職業教育在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加快農村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發展、開發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針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區域性特征,發揮區域職業技術院校的技術與服務優勢,構建農村職業培訓體系,開發創新農村培訓內容,開展靈活豐富的農村培訓形式,以有針對性、靈活性、長效性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和運行機制來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職業教育;人力資本;運行機制
一、引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國家“四個全面”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它的總體要求是要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就在于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民素質就必須依托教育事業,尤其是針對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規定:“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各地要深入開展“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實用型、開放型的農民教育科技培訓體系。”浙江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對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經濟新常態下,明確了全省農業發展要遵循現代化、集約化、城鎮化、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同時提出了綠色、環保、高效以及城鄉一體化供應鏈,城鄉資源共享的目標。對此,只有通過對農村與農民進行系統的職業教育,認真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本,才能順利實現新農村建設與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二、當前新農村建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第一,新農村建設需要通過職業教育來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農民素質的提升在內涵上就是農民的人力資本提升。人力資本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就是通過對生產者進行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等方式,最終體現在人身上的各種知識、技能、勞動和身體素質的總和。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投資行為,其經濟效益要遠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農民職業教育就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是對農村勞動力的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有助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幫助農村勞動力有效地向非農行業轉移,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也有助于農村留守勞動力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觀念,實現人力資本的自我增值,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新農村建設需要通過職業教育來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是指通過將現代工業、科技和科學管理的先進生產力應用于農業和農村,使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農業轉化,包括農業裝備現代化、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管理現代化和農民科學素養提升等,使農業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指向就是要把農村建設成為和諧、全面、科學發展的社區,因此,無論是現代農業技術還是現代農業管理方法和科學文化素養,都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的職業教育來幫助農民掌握技術,學會管理經營,提高自身素養,從整體提升的角度來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建設。
第三,新農村建設需要通過職業教育來提升農民的職業素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作為一種新型的古老職業,職業農民不僅需要具備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素質,還需要具備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業科學文化等知識和能力。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職業農民的素養與能力只有通過長期有效的職業教育才能達到。
三、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過程,農村職業教育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歷史及現實的種種原因,農村職業教育成效不是非常顯著,農村職業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運轉體系,在職業農民的培養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捋清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才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
第一,職業教育培訓內容脫離實際,培訓方式缺少靈活性。目前,浙江省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眾多,有多部門、多主體參與,培訓內容涵蓋農業科技、農產品營銷、農村開發等,但是各類教育培訓由于缺乏針對農民培訓的需求調查,或者對參與培訓農民的認知水平估計過高,在培訓中往往出現培訓內容陳舊或者理論性過強,實踐性不足的問題。同時,農業生產有季節性特點,農忙時節是農民勞作繁忙的時候,培訓時間不能與之沖突,而農閑時節培訓方式往往以集中授課和室內授課為主,不能讓農民及時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并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缺乏靈活性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的參與積極性。[2]
第二,農民主動學習意愿缺乏,人力資本提升意識不足。囿于傳統的小農意識影響,部分農民認為培訓完全沒有必要,只是在浪費時間與精力。農民看到的更多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產出,對于看不見即期回報的人力資本投資,農民往往視而不見。因此,著眼于新農村建設的職業農民培養,必須首先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提升意識,以農場主、農業技術能人、農村干部、農民合作社為主,以可見收益來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農民的主動參加職業培訓意愿。[3]
第三,農村職業教育部門各自為政,協同發展機制失靈。根據國家農業部相關精神,農村職業教育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為主體,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等多方面主體廣泛參與。這些參與部門和主體本應該通力合作,協調發展,但事實上,很多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如農委部門負責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培訓,勞動部門負責農民技術技能、就業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培訓,各部門的協調程度不夠,導致培訓內容重復,培訓資源浪費。職業技術院校以承接服務的形式參與農村職業教育,往往因為上述原因而達不到良好的效果。[3]
四、構建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職業教育模式和運行機制
地方高職院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僅肩負著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目標,而且要充分運用農業新技術幫助農民致富,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培養職業農民,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地方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建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健全職業教育模式,豐富職業教育手段,完善職業教育運行機制,以服務意識和市場化原則推進各項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
第一,構建以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特點是“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的核心內容,這是由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特征決定的,因此,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養應考慮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達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素質要求;對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如農業工人、農業雇員、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等,要開展常規性的職業培訓,讓他們及時了解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使之更好地承擔相關責任和義務。對于有志于完成學歷提升等職業農民,高職院校可以開展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學員只要完成了規定的學習任務,獲取了相應的學分,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歷資格。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根據農村發展需要專門開設相關專業,定向培養職業農民,這不僅是農村職業教育的一種高階形式,而且是新農村建設中人力資本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構建以網絡教學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的農村職業教育運行機制。首先,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農村職業能力培訓。網絡教學以其參與性、互動性、移動化等特點可以方便農民隨時隨地參加培訓,并以其在線互動性等特點可以幫助農民與專家學者及時建立聯系,回答相關農業疑問,同時也方便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學習。隨著互聯網技術等普及應用,網絡教學會成為農村職業能力培訓的重要形式。其次,要大力開展現場培訓。農村職業能力培訓的目的在于幫助農民學習新知識,應用新技術,只有坐而論道的課堂教學和理論學習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培訓效果,農民更喜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田間課堂”和現場培訓,因此要動員農民積極性,順應務農農民的學習規律,采取多種靈活的方式開展教育培訓,在農村田間地頭,授課教師現場講解示范,農民進行實際操作訓練,授課教師可以及時回答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第三,構建以職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相結合的農村職業教育內容體系。首先,實行有針對性的農村職業技能系統內容培訓。農村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來源于農村及職業農民的具體需求,因此,必須有針對性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按照不同產業特征安排生產經營型職業教育,按照不同專業工種安排專業技能型職業培訓,按照不同崗位要求安排社會服務型職業培訓,減少概述性、理論性的普及性培訓比重。在農業生產經營方面,要按照產業特點培養農業經營者的市場意識、合作化組織管理、農業市場經濟、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農產品物流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在專業技能方面,要按照工種特點培養職業農民的農業實用技術、農業機械化設備使用、農作物新品種的種植與培育、農業生產體系構建等方面的知識與素養;在社會服務方面,要按照崗位特征開展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從業資格、服務產業章程等方面的培訓。其次,開展農民文化素養的系統內容培訓。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涵包括“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的美體現在農民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因此,要實現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順利轉變,離不開對農民進行系統的文化素養培訓。可以通過組織各類職業教育活動,讓農民在技能培訓過程中提升科學人文素養,也可以通過倡導孝親愛親、文明禮儀、移風易俗等活動,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氣。此外,還應該對農民進行健康知識和傳統文化的講解與傳播,以良好的保健知識強健體魄,以深厚的傳統文化武裝頭腦,提高自身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賈海剛.城鎮化背景下基層農村職業教育的模式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5(8):29-32.
[2]楊燕,劉維儉,馬建富.從職業教育角度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留守農民人力資本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5(17):17-20.
[3]郭耿玉.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建構研究[J].職教論壇,2014(10):68-71.
作者:李德貴 單位: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