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目標提出以來,我國著手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現代化改革。推動農業經濟管理趨向現代化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但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規定助力、體制改革成效、信息技術應用現狀的基礎上,農業經濟管理仍面臨經濟管理體制發展滯后、產業結構安排合理性缺乏、經濟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偏低等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問題及相應對策進行探討,以期不斷豐富鄉村經濟理論研究,為實現鄉村振興及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推動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僅會影響社會經濟總量,也會對民生發展有重要作用。黨的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利用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1]。目前,我國適逢經濟轉型重大關口,傳統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要求,急需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創新,加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要求農村經濟實現信息化、高效化管理,并不斷推進城鄉耦合發展。因此,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管理實現創新發展,就要結合當前實際狀況,充分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走向科學化發展道路。
1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1.1制度規定助力
自新農村建設意見及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總量顯著提高,經濟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在此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于2018年9月出臺《財政部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緊隨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領銜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頒布《關于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的指導意見》[2]。諸多政策均對農業經濟管理做出了重要指示,旨在為農業經營管理明晰發展目標,并不斷跟隨社會腳步完善管理體系。在制度規定助力下,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已初步形成管理架構,但由于時間尚短,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并未完善。
1.2體制改革成效
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體制中占據重要地位,伴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市場經濟逐漸與農業經濟管理互相融合并初步取得成效。具體而言,我國政府針對“三農”問題提出整改要求,并不斷出臺公正的扶持政策,促使農民群眾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收入,顯著提升了農民生產積極性[3],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土地資源開發,推動農業經濟整體向前發展。與此同時,在政府推行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經營模式下,農戶逐漸與農業企業建立完善的合同制度,讓農民以訂單形式進行生產。如此,充分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基礎收入,極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的生產信心。此外,政府部門相繼出臺的各項農業補貼政策以及取消農業稅費等,有效降低了農民群眾負擔,促使農村經濟呈現跨域式發展態勢[4]。
1.3信息技術初步應用
信息技術縱深發展態勢下,與其他產業逐步融合,并與農業產生些許關聯。目前,在我國南部農業發達地區,例如,浙江、江蘇等地已著手建立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系統。信息產業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趨向規范化,可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率。但截至目前,我國信息技術農業經濟管理僅用于小規模農戶,大型農企或承包商并未完全融入信息化,而小規模農戶種植形式并不適宜投入資金加強信息管理,導致信息流通及農業信息發展并不暢通。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初步應用雖然給大型種植戶、養殖戶帶來了經濟管理便利,但是小規模農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仍然是當前地方農業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經濟管理體制發展滯后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發展滯后是阻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目前,雖然部分農村地區在政策指引下現代化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經濟管理方面仍在沿用傳統人工管理方式,從而導致經濟管理效率低、準確度低,難以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與此同時,部分農村地區經濟規模相對較低,農業經濟尚未結合鄉村振興規模化發展理念布局。整體來看,多數地區仍處于小農經濟,農業機械化水平尚無法與發達國家農業機械水平相比,這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而言有不利影響。此外,在城鎮化不斷推進下,部分農村地區人口開始向城市流動,農村勞動力出現缺口,部分具有經濟管理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更愿意到城鎮發展,這致使農業經濟管理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2.2產業結構安排合理性缺乏
依據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我國仍多以小農戶生產作為主要方式,區域種植業及畜牧業頭雁式企業相對匱乏,農業企業及農戶利益聯結不夠充分,農業產業結構安排合理性相對匱乏。根據農戶家庭性收入表現來看,種植業仍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他方面經濟收入占比相對較低。由此說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以作物種植為發展主題,畜牧業所占總量相對較低、規模相對較小,很難使農戶達到新農村建設下的經濟效益目標。在此背景下,農戶可能會無法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影響,使得經濟管理水平較低,這與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目標嚴重不符。
2.3經濟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偏低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整體較低,對社會經濟發展缺少足夠的認知,尚未正確認識到經濟管理的重要性。部分農村管理人員不能及時落實國家有關政策,致使農業經濟管理效率較低,且部分農村人員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并不具備農村經濟管理能力,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不利影響。加之農民接受新事物能力相對較低,操作機械水平相對較低,嚴重阻礙了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
3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的提升建議
3.1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系
要想切實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則需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趨向完善化發展。制度是保證工作水平的一大要素,健全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可有效保障農業工作效率及質量。基于此,我國農業農村部及地方農業部門應以鄉村振興作為戰略立足點,在融合新農村建設發展需求下優化當前經濟管理體制,以此滿足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發展需求。就生產管理方面而言,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化、現代化高效管理,并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平臺,依據市場實際需求開展組織種植生產,避免出現供求不匹配的問題而造成產品冗余;就加工管理方面而言,應著手改善傳統粗放加工方式,應用現代化技術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以提升農產品基礎價值;就經營管理方面而言,地方農業企業應改革發展思維,轉化經營方式,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
3.2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要想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則需對農業領域持續進行科學創新,這是推動農業經濟管理趨向便利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具體而言,應從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結構、農業領域創新3個方面著手。一是地方政府部門應提升對農業基建的重視程度,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產水平。同時,要對農田基建進行優化,予以農戶機械購置補貼,以推進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二是農戶需轉移農業發展重心,將農產品質量提升作為核心發展目標,形成新農村特色農業產業。三是依據實際發展情況加強產學研聯合發展,提升農業領域的各項創新水平。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只有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3.3建立農業經濟管理高水平團隊
人才是實現高效管理的第一要素,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來說亦是如此。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中對人才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水平、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建立農業經濟管理高水平團隊,有效提升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對于管理層人員,應定期開展培養新理念,促使管理層具有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對先進的管理方式具有深入認知;對于技術骨干人員,應開展培訓或赴外學習,且在此過程中,要讓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基層,更加了解農業工作任務特征,如此才能與現實契合,繼而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此外,需將各項農村管理人員的工作與薪資相互結合起來,以充分調動人員的工作積極主動性,促使其盡心盡力為農業經濟管理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范昕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于公共經濟學的視角[J].改革與戰略,2018(9):70-73.
[2]高子舒.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9(7):33-34.
[3]馬增林,王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企業管理規范化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8(3):123-126.
[4]唐曉旺,張翼飛.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創新的思路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8(12):47-52.
作者:高見 單位: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