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環境的文+農特色小鎮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需要挖掘文化資源,將價值延伸、變現,實現“文+農”特色。“文+農”不僅可實現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還可以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推動力。在“文+農”特色小鎮的實施中,要明確存在的問題,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整體布局的優化,重視人文表達、明確特色小鎮的定位,加強功能空間的組織,以真正實現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區域規劃
1引言
當前,新農村建設已逐漸進入到“品質時代”,產業鏈得以延伸,“文+農”成為發展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特色小鎮對于區域經濟發展體現出極大的帶動作用,而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是關鍵。特色小鎮要結合自身發展條件,明確發展定位與發展模式,借助文化價值實現經濟效益的延伸,體現出產業融合具有的優勢。
2特色小鎮規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2.1體現出特色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圖1)。自從相關的鼓勵政策出臺后,各地建設特色小鎮駛入了快車道。但一些地方變為政府部門的“政績工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變成修路種樹,粗放式地規劃文旅小鎮;部分小鎮規劃建設重“形”輕“魂”。小鎮空間形態建設過于死板,沒有挖掘地方擁有的文化,沒有結合發展特色小鎮的基本規律,對于特色小鎮的消費業態、文化項目、特色內容缺少科學的規劃,難以拉動地方經濟[1]。
2.2明確規劃方向
文旅特色小鎮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地方歷史文化積淀到一定程度、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結合地方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而發展的產物。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下,很多企業為搶占資源、獲得政策支持,盲目跟風。部分文旅特色小鎮建設“走樣”,在決策、投資等關鍵環節容易做出錯誤判斷,急功近利,缺少科學決策及合理規劃,缺乏整體長遠謀劃,以至于多地均出現資源浪費現象。在規劃先行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明確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與發展方向[2]。
2.3重視文化內涵
在特色小鎮景觀的建設中,要考慮到如何對當地文化加以保護與傳承。比如廣東許多農村存在宗族祠堂,這在特色小鎮是具有標志性的建筑,很多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存在損壞現象。在特色小鎮景觀的建設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對其加以修復,防止其遭到破壞。在具體實施中還應結合當地的狀況、建筑風格等設計施工項目,設計內容要融入當地的文化,體現當地的特色,為文化的傳承創造基礎。如果特色小鎮處于潮汕地區的,注入潮汕文化元素;處于少數民族地區的,那要結合少數民族文化,塑造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景觀[3]。
2.4結合當地的習慣
在“文+農”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中,還要調查當地村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區域經濟狀況等,以確保景觀方案的合理性,保證可操作性。比如針對種植為主的區域建設中,要結合當地村民的經濟發展方式,避免規劃建設對其生活與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4]。在建設“文+農”特色小鎮時,可以將當地的特產、主導產業的相關元素加以提取運用到建筑形式中,還要采用村民熟悉的場景來設置特色小鎮景觀,可以保證其文化認同感得以延續,這也是推動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方式[5]。
2.5注重整體的規劃
“文+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要綜合分析,保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人工景觀的協調統一,要從宏觀上把握“文+農”特色小鎮的建設方向,將當地的文化融于規劃設計中。在規劃前,要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提煉體現地域文化的符號,比如可以從歷史事件、名人名句等選題,將其融入到規劃設計中。在表現形式方面。在確定了選題的基礎上,要采用恰當的表現形式,要體現所在區域特定文化的內涵,在規劃設計中要找到切入點。在材料工藝方面,要選擇體現地域特色的原材料,體現區域獨有的自然或人文特征。在工藝方面,在創新中繼承傳統工藝的核心部分。
3“文+農”特色小鎮規劃發展的原則
3.1表達真實性原則
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文化的真實性要成為基礎。不同地區體現出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建筑范式、鄉土方言、民俗禮節等,體現出獨特性與不可復制性的特點。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要展示原生態的區域文化,要避免“偽鄉土”景觀的存在。規劃要體現出營造特色小鎮原本的特色,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文化先要全面分析當地的環境特點,如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特性等,這些是影響地域文化發展的基礎,也是真實體現地域文化的前提;要注重挖掘區域人文的特點與歷史文化,如村民的生產方式、民居形式、發展變遷等這些歷史發展中文化的積淀。
3.2環境協調性原則
特色小鎮景觀的規劃建設針對地域文化的融入要保證與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的協調性,包括整體環境與區域小環境兩個方面的內容。整體環境的協調性體現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要保證融入地域文化,自然環境構成的空間要與村落的布局、色彩、建筑形態等保證協調性,這也是營造特色小鎮文化氛圍的基礎。特色小鎮規劃中要彰顯地域特征,突出地域特色。比如建筑景觀搭配了茅草屋、竹樓、腳樓等,形態各具特色的建筑可以增加特色小鎮景觀的特色,可以體現出當地的風情特點[6]。
3.3歷史傳承性原則
各地文化的成型經過了漫長的演變發展,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中其內涵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對于歷史文化要加以傳承。但是傳承是提煉后的科學選擇,不能局限于簡單的模仿或再現。傳承傳統文化時要挑選最具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結合現代建設方法對區域文化加以表達,以實現對文化的傳承。地域文化的選擇還要結合現代社會的審美標準,對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可加以改造,使其具有現代功能,符合現代審美,滿足生活要求,這樣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也可適應新時代的持續發展,具有地域特色[7]。
4自然與文化融合視角下特色小鎮規劃發展的要點
4.1地域文化的挖掘
特色小鎮規劃建設要注重挖掘村莊現有的歷史以及文化要素,針對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要劃定出紅線。特別是針對歷史文化景觀,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明確方法。規劃建設要提煉特色小鎮中的自然、文化要素,實現建筑的價值,還要結合特色小鎮發展的需要,采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對古驛道村莊,在考證、保護、修復的基礎上,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出沿線歷史文化遺產、生態保護、旅游發展等策略。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是否體現出靈魂,關鍵取決于科學選擇文化元素,特色小鎮規劃建設要拓展思路,以文化傳承為基礎,保證景觀內涵的多元化。比如針對園林規劃要注重挖掘村莊現有的歷史以及文化要素,針對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要劃定出紅線。特別是針對歷史文化景觀,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明確方法。園林規劃要提煉鄉村中的自然、文化要素,實現建筑的價值,還要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建設模式,在考證、保護、修復的基礎上,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出沿線歷史文化遺產、生態保護、旅游發展等策略[8]。
4.2整體布局的優化
為了保證特色小鎮環境得以改善,要對布局加以合理設計,設計要保證形式與色彩的相互協調,讓村民獲得情感上的體驗。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效果還會受到綠色植物布局的影響。除了要保證其實用性價值外,還要確保植物的觀賞性。特色小鎮景觀的建設要注重整體布局,景觀布局設計要科學營造綠化空間。借助不同綠色植物的科學搭配,以提升景觀層次的協調性,為村民創建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還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此外,規劃建設要通過地域文化體現出村莊特色。景觀設計要結合當地的習俗以及地貌特征等,保證景觀的代表性[9]。
4.3重視人文表達
許多特色小鎮的老齡化現象嚴重,特色小鎮規劃建設還要重視人文關懷的表達。設計前要了解中老年群體對于景觀的需求,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以及休憩空間的需要。比如針對活動廣場的規劃設計,要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棋牌區、聊天休閑區、運動區等。設計時還要有緊急救援區,中老年人發生意外時有保障措施。針對廣場的設計,要有垃圾箱、綠色植物、座椅、路燈、活動器材等,為村民提供休閑、運動的空間,為兒童創造游戲的空間等。休閑廣場的建設要實現區域文化的傳承,保證村民在景觀中具有歸屬感。
4.4特色小鎮的定位
在當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提前做好謀劃,準確把握方向,明確功能定位,探索科學的發展模式,走出基于綠色創新的發展模式。特色小鎮有了明確定位等于規劃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特色小鎮要結合自身資源加以準確定位,要打造出自身特色,針對小鎮的特色主題要加以分類。“文+農”文旅特色小鎮明確定位后,才能對后續的產業發展方向、文化主導作出科學的選擇。比如文化旅游項目是當前游客實現旅游體驗的重要參與方式,也是“文+農”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針對“文+農”旅游項目的策劃要體現出旅游品質,旅游項目要讓游客獲取多方面的體驗。如一些地方式的紅色文化項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精神含義,可以讓游客體驗到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特色小鎮的項目策劃中,在比較同類型旅游項目的基礎上,創新體驗項目,體現出特色性,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項目。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引發了供給方式與消費需求的變革,農業生產融合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了生產要素與文化的結合,農業生產具有了文化符號,被賦予了藝術特征,農業發展有了新的增長點。比如將原有功能單一、形式固化的農產品加以開發,變為具有藝術特色的深加工產品,產品的包裝融入藝術元素,產品更具有欣賞、紀念以及收藏價值。地方農業特色與歷史文化相結合來加以宣傳,是產業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實現農產品更大的價值[10]。
4.5功能空間的組織
“文+農”特色小鎮文化主題確立,產業定位明確后,對于功能空間規劃設計的組織才能進行下去。根據特色小鎮的定位,其最重要的四個功能就是文化特色、產業功能、社區功能和旅游功能(如圖1)。旅游功能應是包含在產業功能之內的。因此小鎮應著重處理好產業功能空間和社區功能空間的組織關系形成功能高度復合的特色小鎮空間。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針對融合要采用產業化的運作模式,注重提升產業的價值鏈,產業融合后要打造出衍生品牌。在融合中,農業價值鏈與文化價值鏈要實現重構。“文+農”要立足于產業融合,要改變傳統模式下農業單純的生產,要借助文化服務體現特色。特色小鎮在規劃中要考慮到如何實現產業的重組,以打造出更多的衍生品,如對于農業文化的宣傳,可以實現價值整合。農業融入文化創意產業要催生出新農村建設的新方向、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不同產業在融合后要保證增值性強和輻射力強,為新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動力。融合發展還要注重挖掘傳統農業文化,發揮區域農業資源的優勢,創建出品牌,形成新的農業產業鏈,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形成融入傳統文化的新型農產品,提升農業的綜合價值。
5結論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特色小鎮的發展迎來了發展機遇。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文+農”有利于實現不同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創造出共贏的空間。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將文化資料激活,以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價值延伸,實現特色小鎮高質量的發展。“文+農”特色小鎮景觀的規劃發展,要注重保護區域文化,實現農業與文化的共同作用,明確建設的方向,打造出體現當地文化特點的特色小鎮景觀。
作者:陳年生 單位: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市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