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資源環(huán)境與塘壩興修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論及的巢湖流域,包括明清時期廬州府、和州直隸洲所轄范圍,現(xiàn)含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六安市四個省轄市,巢湖市、無為縣、廬江縣、含山縣、和縣、肥東縣、肥西縣、舒城縣等8個市縣。流域面積12938平方公里,匯入巢湖的集流面積9130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約35億立方米。全流域共有常年性主要河流35條(見表1),大小湖泊20多個,分屬杭埠—豐樂河、派河、西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裕溪河等7條水系。水系分布很不對稱,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炯煬河、柘皋河等主要河流全來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發(fā)育較長,流域面積較大,其中以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為巢湖水系的主流,約占整個巢湖流域面積的70%;而南部的河流多為短小型,水量也小,有石山河、谷盛河、兆河、十字河、高林河等。由于受地形條件的制約,巢湖流域的入湖河流呈向心狀分布,從南、西、北三面匯入湖內(nèi),然后在巢湖市城關出湖,經(jīng)裕溪河東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長江。流域內(nèi)各水系主要以雨水補給為主。關于流域內(nèi)的水道大概情況,方志中多有記載,詳情可參閱《皖政輯要•郵傳科》卷98《水道》,茲不贅述。河流而外,流域內(nèi)湖泊眾多。光緒《廬江縣志》載:南有五湖,即沙湖、黃陂湖、后湖、排子湖、白湖,北有焦湖(巢湖)。今只有黃陂湖(含沙湖)、巢湖,余湖均圍墾。據(jù)清雍正廬江縣志記載:白湖與諸湖相連,周廣百余里,為一邑巨浸,東出史家口匯西河入江。當時,黃陂湖水域泄洪道有2條:一是直接經(jīng)西河入江;一是經(jīng)白湖、黃姑河、西河入江。白湖蓄洪,西河是黃陂湖、白湖水域的總泄洪道。民國年間,廬江、無為兩縣曾為西河流域泄洪事爭訟。沙湖位于治東南,徑7里,與黃陂湖相連。康熙《廬江縣志》記載:“治東南十五里,面徑八里,連沙湖,其北隔一隴達后湖、黃陂。”沙湖在歷史上位置分明,現(xiàn)統(tǒng)稱黃陂湖。眾多的江河湖泊,為巢湖流域人民的生存繁衍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水資源。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大小山峰及丘陵地帶遍布整個巢湖流域,暴雨時極易受到侵蝕,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次生河谷廣泛發(fā)育,這種地形對構建陂塘至為方便,只要在兩山之間筑壩攔水,就可以形成陂塘,為農(nóng)田開拓和水利建設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條件。
陂塘堰壩是巢湖流域丘陵地區(qū)開發(fā)農(nóng)田水利的主要工程形式,各朝代都很重視。東漢末,被稱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合肥地界,由于地居要沖,爭戰(zhàn)頻仍,屢遭兵燹,人口大量遷徙流散,成了丁少田荒、“千里無雞鳴”的荒涼地帶。漢建安十五年(210),揚州刺史劉馥駐合肥時,募集流民開荒屯田,曾廣修塘壩、發(fā)展灌溉。這些屯田官修陂塘,帶動民修小塘,構成丘陵地區(qū)的系列灌溉工程,在巢湖流域水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曾發(fā)動淮南路民眾筑壩堰、修陂塘,灌溉農(nóng)田。明清兩代在巢湖流域大修陂塘,使巢湖流域丘陵山區(qū)的農(nóng)田水利建設取得很大進展。明代比以往各個朝代對于農(nóng)田水利的建設都更為重視,不僅要求地方官吏每年冬春農(nóng)閑時組織人力興修水利,經(jīng)常委派重臣到一些重要的地區(qū)主持興建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對那些不重視水利事業(yè)的官吏要加以處罰,還在許多地區(qū)設立專職水利人員負責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修,對于促進本區(qū)陂塘灌溉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掀起了本區(qū)水利建設的高潮。洪武年間無疑是明代陂塘堰壩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各地方志都有關于興修陂、塘、壩等灌溉工程的記載。洪武二十八年統(tǒng)計全國共開塘堰40987處,修建塘陂、塘岸共5048處。許多府縣在洪武二十七、二十八兩年內(nèi)所修的陂塘數(shù)量超過了整個明代陂塘工程的一半。廬州府屬舒城縣,開發(fā)歷史較早。嘉靖二年(1523),舒城知縣增筑洋萍舊堤,又開溝以通枧溝入稜溝;萬歷三年(1575),大修自七門嶺至十丈陂一帶水利;萬歷四年(1576),重筑洋萍陂,從而使本縣最大的兩處水利工程得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洪武二十四年(1391),和州有塘面積236頃70畝,永樂十年(1412)有塘面積251頃,萬歷三年(1575)有塘18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含山縣有環(huán)峰塘、新興塘、王家塘、太湖塘、祟義塘、花山塘、溪陽塘、好義塘、銅城塘、佛會塘、石溪塘、尋塘、道人塘、流塘、拖石塘、老人塘、永興塘、蘇家塘、泉塘、遇仙塘、民樂塘、老人塘22口;郭公壩、夏家壩2座。清朝的地方官承明朝形成的傳統(tǒng),繼續(xù)利用地形地勢,營造了不少陂塘,有些小陂塘則是民間自行構筑的。清乾隆十三年(1748),含山縣有塘24口、壩9座。民國年間《安徽通志•水工稿》載:含山縣舊有塘壩,“今多蕪墊私墾為田,尚存154處,大如黃宮、環(huán)峰、黃公、退仙等塘。”清康熙年間,巢縣“依阜傍垅,深山窮谷,豈無莽土,勤勉之農(nóng),朝開夕墾,竟成沃壤。”道光四年(1824),巢縣知縣舒夢齡非常重視勸諭民間修筑水塘,“巢邑田畝三圩七山,播種以后,雨澤稍衍,岡田無不歉收,皆緣高阜之區(qū),距河湖甚遠,難以引水上注,全賴陂塘蓄貯,以資灌溉。”該縣在道光時陂塘堰達29個。據(jù)清光緒十一年(1885)《續(xù)修廬州府志》記載,當時巢縣有19口大塘、5處堰、6座壩。據(jù)光緒志記載,舒城縣有塘31面,堰39個,陂9個,40垱。康熙時,廬江就有塘49面、堰21個、壩26個、陂17個、蕩4個、泊4個。嘉慶時,廬江縣西官塘灌溉田百余頃,境內(nèi)有塘61、堰31瑏瑡。無為縣在嘉慶時期有上箔陂、太平陂、永安陂等3陂,有大泉坂塘、毛公塘、窯塘、太平塘、秀塘等塘瑏瑢;光緒二十七年(1901),有塘33口,有壩9座。嘉慶時期合肥的塘壩有70多口,其中大塘有42口瑏瑣。據(jù)清朝光緒十一年《續(xù)修廬州府志》記載,合肥古水利工程較大的有“三十一塘、九陂、三十九堰、四十垱”。民國《安徽通志•水工稿》“江系水工四”記載,合肥“塘堰共計二千余口,東南塘面積一千二百余畝,學塘、四倍塘、楚堰面積各二百余畝,江大塘、實塘、雙堰面積各一百余畝,二四五六七八各區(qū)皆以塘堰為要,均以征工挑挖。本縣岡田全賴溝塘灌溉,故治塘較修堤為重要”。有關巢湖流域陂塘堰壩蕩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一般限于官塘,由佃戶上價承佃納租。至于民塘的數(shù)量更多,幾乎每個村莊至少有一口當家塘,只是各縣方志對民塘情況鮮有記載。
三、明清時期巢湖流域塘壩水利建設的特點
塘壩是攔水蓄水工程,其類型大體可分為兩種:于山凹谷口筑堤,就近潴蓄地表徑流者為“塘”,也稱之為“陂”。塘,又有家塘、幾家塘、宗族塘、官塘等,一般一村數(shù)口;在山溝溪澗,分級筑堤截流,級級攔水者為“壩”,或稱之為“堰”、為“堨”。堰壩,多為一村、兩村或數(shù)村共筑,規(guī)劃較大,灌溉田畝較多。綜觀明清時期巢湖流域塘壩水利建設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可歸納出如下特點:
1.陂塘堰壩水利主要分布于各縣山區(qū)和丘陵岡地
巢湖流域的地貌有兩個主要特點:一為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既有山地、丘陵,又有臺地、平原。在地貌上也有規(guī)則的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依次更替。同時,由于斷層陷落較多,侵蝕強烈,山丘間還有一定范圍的盆地和深邃谷地發(fā)育。因此,不但形成了一些山間農(nóng)作區(qū),同時也為堰塘的修建提供了條件;二為各類地貌所占比例對發(fā)展生產(chǎn)來說,比較恰當,這樣一個既以平原為主,而山地、丘陵、臺地又占有一定比例的組合,要求在農(nóng)田水利建設上既要注重水鄉(xiāng)平原地區(qū)圩田水利的興修,又要兼顧山地丘陵地區(qū)的陂塘堰壩灌溉事業(yè)。合肥地區(qū)地形地貌復雜,崗丘相連,高高低低,起伏不平。全區(qū)丘陵面積大于圩區(qū),中部高隆,缺水易旱,兩側低洼,易受水澇,所謂“非旱即澇,非澇即旱,旱多于澇”的民間諺語,就是合肥地區(qū)旱澇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實際狀況。合肥縣“前奠平陸凡百里。左湖右山而后亦廣野,故有塘有圩”。合肥地區(qū)氣候也較特殊,屬于季風副熱帶濕潤氣候,但又是東南暖氣流和西北冷氣流交匯的區(qū)域。雨量雖較充沛,年降雨量在950毫米左右,但分布不均,多數(shù)集中在6、7、8三個月份。這種氣候和雨量,反映出合肥地區(qū)水資源的基本特征:雨過地干,源短流急,地面徑流利用不高,一般只能攔蓄利用30%—50%,其余50%—70%的雨水,漫流入江河,歸入大海。本地人民基本認識了這種運行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分區(qū)域地采取了措施,如在崗丘高地攔河打壩、開挖水塘以攔截地面徑流,一方面蓄水防旱。清嘉慶年間,合肥縣知縣左輔對合肥縣地形特點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對合肥地區(qū)的水資源的運行規(guī)律作過初步的探討,提出一些精辟的意見,很值得后人參考和借鑒。他在分析合肥地區(qū)的地形特征和降雨特征后說:“廬屬五州邑合肥地最高,恒憂旱不憂澇,他邑小澇,則合肥大熟。邑境西北尤高,憂旱尤甚,故宰斯邑者宜以水利為政首。”接著分析了周圍的淮河、巢湖均因距合肥較遠而“勢即不相及”,他認為可利用者“滁、淝最大,店埠、派河次之。其間小水……又不下數(shù)十,利可以濟”。他認為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認識問題,“然而常不足者,聽水勢自為停泄,引治之法未盡講也。”左輔稱為政首的水利,主要是教民截蓄徑流,修筑塘壩。廬江境內(nèi)地形復雜。西部屬大別山余脈,層巒疊嶂,綿延而南;東挾黃(陂)、白(湖)二湖,北襟巢湖,圩畈相連;中多丘阜,縱橫起伏,沖塝相間。大體是山、圩各兩分,一水五丘陵。“廬江有山,東濱湖而平,田居其七八,故有塘有堰有壩有蕩,湖山并資以為灌溉,由是歲鮮不登。”在該地區(qū)水旱災害頻發(fā)的背景之下,“田平用塘陂,高用堰壩垱,低用圩。”廬江縣塘堰共計四千三百余口,最著如東鄉(xiāng)之東大官塘、清水塘、段塘、龍池丁家塘、史家塘等,南鄉(xiāng)之廬塘、大路塘、大白堰、雙堰等,西鄉(xiāng)之西大官塘、鑼塘、毛塘、楊家塘等,北鄉(xiāng)之筑背塘、盞背塘、葉家塘等,均已修治。舒城的腹地地區(qū),為一片千米以上中山密集區(qū),區(qū)內(nèi)山高、谷深、坡陡,河溪湍急,水力豐富。舒城的西部地區(qū),為一低山、丘陵地,但由于基巖自南向北有規(guī)則的由堅硬花崗巖、片麻巖,比較堅硬的板巖、片巖、千枚巖,松軟的砂礫巖、砂巖、頁巖和凝灰?guī)r依次更替。“通觀地勢,大要有三。山岡之地最宜蓄水,因高就下,可塘可堰,渟潴灌溉,利饒耕作,其要一也;沙灣之地,厥宜蓄水,泉脈夜?jié)櫍『挡豢荩释翂瀴溃蝗畏e潦,多開支渠,潢汙易去,其要二也;濱河之地,雜以障水,勢既汙下,水復湍急,驟雨連日,堤多潰漫,增高培厚,與水爭地,其要三也。綜是三要,以蓄水為最”;“蓄水之利,相度地勢,廣筑塘堰,農(nóng)歇之時,官督民辦,務令堤壩堅牢,溝洫通暢,潦水渟潴,不遽注瀉,則旱既有資,澇亦無患。”民國《安徽通志•水工稿》“江系水工四”記載,舒城縣耕種田地約70萬畝,岡田圩田各占半數(shù),培厚圩埂,修理涵閘,疏浚塘堰河道,均為重要工程。本縣大小塘33口,多年失修,致儲水量日見減少,昔有春秋金陵等十大公塘,灌溉田畝不下千頃,年久失修,漸形淤塞,農(nóng)人多占塘開地,塘基日縮,致昔受該塘灌溉之良田變?yōu)轳さ兀挥鎏旌担蚜o收,影響民生,實深且巨。巢縣周圍,據(jù)《廬陽客記》記載:“巢西濱湖,東通大江。多圩田,其南多山,亦有堰,有壩,而塘之大小雜然相望。然當隴坂之間,為塘以灌,皆民私力自潤……”。《安徽通志•水工稿》“江系水工四”亦記載,巢縣塘堰大小有三千四百余口,被灌田畝有十三萬余畝。含山縣山多,故重治塘,名見于邑志者以百計,今多蕪墊,私墾為田,尚存154處。
2.陂塘堰壩興筑與田產(chǎn)豐歉休戚相關
明代以降,巢湖流域水旱災害頻繁。巢湖流域干旱的形成,是自然環(huán)境所決定的,這里屬大別山脈東麓,延伸而下,西高東低,中部高壅,形成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兩側丘陵起伏,崗沖交錯,壟畈相間,河流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大雨漫流,不雨枯竭,蓄水條件很差。農(nóng)田分割為崗、塝、沖、圩四類,平原少而小,坡地大而多;土壤以黃泥、白土居多,結構不良,“雨天一包膿,晴天一塊銅”,耕作層淺,吸水保水能力差。這里的氣候雖屬亞熱帶濕潤區(qū),但又具有黃淮和江淮兩大區(qū)域的明顯的季節(jié)特征。淮河以南屬季風副熱帶濕潤氣候,故夏季多吹偏南風,雨水較多,尤以六、七月間,南北季風交替,氣候多變,往往受強弱氣流的影響,時而出現(xiàn)大雨、暴雨或淹澇,時而持續(xù)高溫,不雨而干旱。由于這些天時和地理的關系,形成了巢湖流域易旱、旱多于澇的自然現(xiàn)象。低山丘陵區(qū),三日無雨,即成旱象。古人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巢湖流域的人們在抗旱斗爭實踐中,逐步認識到防旱應重于抗旱。巢湖流域丘陵地區(qū)歷來是“人靠田吃飯,田靠塘產(chǎn)糧”的,在這里池塘與農(nóng)田有著特殊的親緣關系。所以,這里的農(nóng)民,每年冬春把修塘筑壩當作一件重要農(nóng)活,而且成了習慣。道光《巢縣志》附錄《勸民開塘示》:“巢邑田畝三圩七山,播種以后,雨澤稍愆,岡田無不歉收,皆緣高阜之區(qū)距河湖甚遠,難以引水上注,全賴陂塘蓄貯,以資灌溉。本縣循歷各鄉(xiāng),見高田絕少塘堰,間有一二池沼,非淺則窄狹,是以澇則必溢,旱則易干。夫有田無水與無田同,有塘而不能積水與無塘同。無塘有三害,有塘有四利。何謂三害?春初缺水則難下種,害一;夏初缺水則難種秧,害二;六七月缺水則難結實成熟,害三。何謂四利?可澆田,利一;可蓄魚,利二;可長菱芡茭筍,利三;冬干水涸,取塘底浮泥可以肥田,利四。利害所關如此。此事何可一日不講?”和州處于江淮丘陵東沿,西部和西北部多丘陵,多旱災,也需修建塘壩。
3.陂塘堰壩規(guī)模趨于小型化
“水利者,農(nóng)之本也。”我國封建經(jīng)濟的主體是農(nóng)業(yè),而農(nóng)業(yè)又離不開水利。水利的興修成了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宋以前,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在屯田、營田土地國有和莊園主集中經(jīng)營的基礎上,經(jīng)過統(tǒng)一規(guī)劃,有組織地調(diào)集眾多勞動力集體興筑的,因而規(guī)模較大。如和州銅城堰灌田500頃。宋后小農(nóng)經(jīng)濟大發(fā)展,除官府組織的水利工程外,農(nóng)戶因財力、物力、人力所限,只能因生產(chǎn)需要興辦力所能及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于山區(qū)地形破碎,坡陡流急,除了少數(shù)陂堰灌溉面積較廣,達幾十頃乃至上百頃以外,大多在百畝上下,少者甚至不過幾十畝、幾畝。舒城縣的大藕塘面積75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1500畝。趙家塘面積1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155畝。花家塘面積10畝,雨水來源,關系田140畝。鄒家塘面積10畝,雨水來源,關系田125畝。大莊塘面積11畝,雨水來源,關系田145畝。犁稍塘面積10畝,關系田100畝。張家塘面積11畝,雨水來源,關系田125畝。女占塘面積75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2160畝。黃泥塘面積61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600畝。金陂塘面積10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2200畝。烏鴉塘面積26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2100畝。春秋塘面積15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3250畝。卓山塘面積65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3010畝。猴陂塘,面積3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820畝。陳山塘面8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2820畝。中大塘面積5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920畝。南塘面積242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3000畝。高楊塘面積61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3000畝。沙陂塘面積31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1410畝。龍?zhí)撩娣e2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200畝。十丈塘面積240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6140畝。九龍?zhí)撩娣e25畝,山水雨水來源,關系田1970畝。巢縣的大魯塘,在一區(qū)樓子孫村,明末建,面積36畝,山水來源,關系田100畝。蓮花塘,在二區(qū)黃家沖村,明末建,面積20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460畝。百潭壩,在三區(qū)潘家村,清初建,面積95畝,山水來源,關系田980畝。黃家大壩,在四區(qū)周家疃村,明末建,面積15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460畝。大塘,在五區(qū)東昌村,面積7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300畝。大瑕塘,在六區(qū)上潘村下傳村,明代建,面積7畝,山水來源,關系田1300畝。十字塘,在六區(qū)朱家灣,清初建,面積43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2300畝。和縣的考塘面積20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2000畝。側塘面積18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2400畝。黃塘面積14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1000畝。標塘面積30畝,雨水來源,關系田500畝。梢塘面積28畝,雨水來源,關系田200畝。鎮(zhèn)煙火塘面積15畝,雨水來源,關系田250畝。牛塘面積20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3000畝。荷塘面積220畝,山水來源,關系田3600畝④。含山縣的環(huán)峰塘宋代建,面積420畝,華陽山林子山澗水來源,關系田5000畝。起初周圍十里,元明已降,日就荒蕪,今僅存數(shù)百畝。官塘面積300畝,褒山天鼓澗水來源,關系田3000畝。塔子岡塘面積25畝,盤石崗澗水來源,關系田250畝。道人塘面積25畝,黃鶯山澗水來源,關系田750畝。唐莊村大塘面積17畝,黃山澗水來源,關系田170畝。這些小型的水利設施雖不如大型壩堰的灌溉能力強,但因其簡便、容易造成的特點而分布很廣,從而在丘陵山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4.塘壩工程建設和用水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經(jīng)驗漸趨成熟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工程設施。宋代陳旉《農(nóng)書•地勢之宜篇》說“若高田,視其地勢,高水所會歸之處,量其所用而鑿為陂塘。”這就是說,蓄水陂塘要布置在地勢較高和眾水匯集之處,一則可以潴蓄較多的徑流,貯足充裕的水量,再則可以擴大自流灌溉的面積。為了調(diào)劑陂塘間的水量,山區(qū)又發(fā)展了類似現(xiàn)在“長藤結瓜”式的陂塘串聯(lián)型式即大小陂塘通過溝渠連結起來,互相調(diào)濟。有的地區(qū),塘與塘,塘與壩相互串聯(lián),構成小范圍的點線結合的攔水蓄水網(wǎng)絡,進一步提高了塘壩工程的灌溉效益。巢湖流域的人們根據(jù)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修筑塘壩,蓄水灌溉。嘉慶《合肥縣志》卷35《集文•廣農(nóng)利示》要求廣治陂塘“合邑高田為多,最須防旱,地既不近長江大河,全賴陂塘以資蓄瀉。本縣巡歷各鄉(xiāng),田畝多而陂塘少,且又淺小不甚深寬,是以旱則易干,澇則易溢,農(nóng)家全靠天而不濟以人力,所失多矣,不知水為田畝,田賴水生,否則一遇旱年束手無策,爾等田主佃農(nóng),當為遠慮,相度各田之地勢,因此沖洼花水會歸,施力較易之處,鑿為陂塘,約田十畝即損二三畝,高大其堤,深闊其中,潴于蓄水,旱可以灌,澇不致余溢,高田早稻自種至收計在六月,其間即遇旱干,不過灌溉四五次,此可以人力而致其常稔者也。堤之上疏植桑柘榆柳,可以系牛,牛得涼蔭休息,遂性雖勞不病,且堤得牛踐而堅實,桑近水潤而沃美,均受其益,業(yè)農(nóng)者須首先經(jīng)理。”“一兼種雜糧,年歲水旱難定,五種雜糧有或早或晚,或高或下之不同,斷須均勻配種,風調(diào)雨順,即可高下豐收,否則亦無全歉之患,最為田家勝算。”道光四年(1824)任巢縣知縣的舒夢齡提出了具體的興修塘壩措施:“一擇挑塘之地,地有泉源者為上,次則取田之稍低及有花水分流之處。然仰資雨水全要土性堅凝,受而不漏,如中多沙石,必須另取好黃土填底。又兩山之間,必有溪澗,若地勢占高,即于山口筑堰,高則易泄,易泄則田可順灌,塘低則易蓄,易蓄則水須倒戽,雖有勞有逸,皆可因地以備不虞;一明挑塘之法,塘埂要寬厚,甃石者為上。次則取滋潤土塊砌筑為提,使無罅穴,向里一面用三和泥涂之,久則堅如石。深須一丈二三尺,傍底用石滾平,或用杵捶緊。蓋塘底土緊,則水不下浸,塘埂土緊,則水不旁漏。不旁漏不下浸,而后水可以聚”,“于每年農(nóng)隙時疏浚一次,庶塘益深廣,埂益加高,即遇插花旱年,亦有恃以不恐。”二是“量其所用”,合理安排陂塘水面。巢湖流域雨量一般比較豐沛,但如降水失常特別是山丘地區(qū),常感水源不足。為了保證農(nóng)田的正常供水。一定數(shù)量的農(nóng)田必須有一定數(shù)量的水體儲備,即水面與農(nóng)田之間必須有恰當?shù)谋壤j悢辍掇r(nóng)書》提出:“約十畝田即損二、三畝以潴蓄水。”即陂塘面積約占應灌農(nóng)田數(shù)的20-30%。他認為“春夏之交,雨水時至”,“高田早稻,自種至收,不過五六月,其間旱干不過灌溉四五次”,只要塘壩工程質(zhì)量好,“高大其堤,深闊其中,俾寬廣足以有容”。這樣的水面與農(nóng)田比例,一鍛“可力致其常稔也”。嘉慶年間合肥知縣左輔指出“……凡灌稻百畝,須廣十畝,深二尋之塘一(古八尺為一尋),然后田水均。今廣輪五百里中,塘之可名者僅四十有二,所余皆大半淺小。梁北地高,益不治塘堰,夏水盛漲無所容,彌漫泛溢,道路為澤,歧流奔注歸淮歸巢,留余者無異杯勺,兼旬曦赫半龜拆焉,此邑之所以常夏旱也”。最后他又提出《周禮•稻人》六水之法“首潴蓄,次防止,以澮瀉終之”,“合邑高地亦各有污下可潴,歸輸可防,能各順其地之勢,以大水為川,以數(shù)十小水之縱橫午貫者為溝、為遂,蕩之、均之,溝遂之,所袛有潴,防以納焉。則水常足,于田可以已旱,實農(nóng)利之大害。或以是役工費重勞,姑為目前之計,于農(nóng)隙開浚舊塘,三五年間漸至深廣”,并告誡“又高田勿蓺稻,易種梁黍麻菽,節(jié)水使余,亦未始非補救之法云。”因此,保持恰當?shù)乃乇壤P系,是十分重要的。
5.建立管理制度,維護水利工程
明清時期巢湖流域的陂塘建筑,大體有兩種運作方式,一種是官修,一種是民修。明清的人民對修水利是很積極的,出現(xiàn)“居民隨處筑堤蓄水”的情景。小型堰壩、陂塘等,多為一兩戶或數(shù)戶所有,管理上為受益民眾自修自用自管或聯(lián)戶管理。官修的陂塘更多是官府主持修筑,所以以“官陂”、“官塘”為名字的陂塘多數(shù)縣都有。這些官陂、官塘一般灌溉面積比較大,而且起著示范帶動作用。較大塘壩,為多戶多姓共有,名曰公塘,以鄉(xiāng)規(guī)民約方式成立管理組織,眾議章程,公推塘長、小甲執(zhí)掌。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明清的經(jīng)驗有許多獨到之處。光緒年間,合肥縣署以“塘示”的形式將民間一套合理、完整的公共關塘的管理方法勒石公告于眾,這在當時對杜絕水利糾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起到良好的作用。如肥西曹關塘即是。該塘清代名“關塘”,原為施姓用水,后眾姓公用,常鬧糾紛,合肥縣署為此塘專門發(fā)了管理告示。公議設塘長五名,梭巡塘上;涵溝設小甲一名,專司香數(shù)(放水燃香記時)。眾議章程于光緒二十六年由合肥縣署正堂(知縣)“給示勒石以垂久遠”。少數(shù)官塘為官修民用,官署派專人管理,如壽州蔡城塘(今屬長豐縣)即是。該塘為古塘,據(jù)清光緒十六年(1890)《壽州志》載:“蔡城塘水利次于芍陂,南北長一千八百丈,東西闊五百丈,周圍約計三十六里,西靠高崗,東、南、北三面筑埂,設陡門十三座,灌田二百余頃。”清光緒《壽州志》載:“乾隆四年,知州范從徹詳請帑銀三干六百兩有奇,修理大閘一座,減水閘一座,河口閘一座,陡門三座,挑進水沙河十余里。乾隆十四、五年,山水大漲,塘水盈溢,塘西田浸沒。命有田之家同力筑埂。乾隆三十一年,知府席親詣塘所,督令環(huán)塘使水人戶協(xié)力重修。嘉慶以后,無人經(jīng)理,以致陡門沖損,塘埂坍塌。光緒七年,鳳潁道任蘭生撥款重修,知府陸顯勛諭張玉和、洪斐然為塘長,月余工竣.用制錢六百八十一干四十三文”,這幾次修治均屬小修小補,無濟于事。
6.人力水車是唯一提水工具
巢湖流域各縣農(nóng)田有很大一部分在崗沖起伏的丘陵地帶,崗地灌溉,歷來以提水工具解決。水車有手搖、腳踏兩種。手搖水車,由車筒、龍骨、刮水板(車幅子)、齒輪軸和手牽桿(車拐子)部件組成。此車一般兩人操作,揚程不高的低平地,一個強壯勞力亦可操作;揚程高的,兩人外需另增一人“倒拐子”助力。由于此車體短(長3米左右)、輕便、搬動容易(兩人可抬,一人可扛)。丘陵崗地多以此車放在塘壩、溝渠邊低水頭車水直接灌田。腳踏水車,通稱大車或龍骨水車,由車筒、龍骨、刮水葉板(車幅子)、俯壓橫桿、連桿齒輪盤和齒輪盤桿兩側4至8個園木踏頭部件構成。此種水車長5米(舊制1丈5尺),4至8人操作。操作時,人俯壓于壓桿之上,雙腳輪番踩踏園木踏頭,用力向后推踏,使齒輪盤帶動龍骨,刮水葉板旋轉(zhuǎn),關水推其向上出筒,一般出水量為0.1立方米每秒。由于此種水車筒長、出水量大、多人操作,多在南淝河、豐樂河、派河、店埠河下游及巢湖沿岸圩區(qū)固定安置使用。遇大澇和大旱時,常將此種水車多輛并排安置在圩堤上大量抽水,或者多級安置翻水。水車是農(nóng)民大農(nóng)具之一,在丘崗地區(qū),凡有田十畝左右者,必有手搖水車一輛,富戶田多車多。此種車為一戶私有,或2—3戶合有,3戶以上共有者較少。腳踏水車在圩畈區(qū),富裕戶多數(shù)為一家獨有,中等戶幾戶共有,有的圩全圩共有多輛,由圩董、圩長、片長統(tǒng)一派人保管并統(tǒng)一維修、調(diào)派使用。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耕地開拓不斷向丘陵高地和湖沼洼地進發(fā),由于地形地貌的影響,高地患旱,洼地病澇,歷來如此。不少地區(qū),僅有水利工程而無提水工具與之配合,旱澇矛盾依然不能解決。唐宋以來,筒車和龍骨車在南方各地的廣泛發(fā)展,為解決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手段。這兩種水車是近代排灌機具出現(xiàn)之前效率最高的提水工具,它的應用,使高地灌溉、洼地排澇普遍得以實現(xiàn),使水利工程的經(jīng)濟效益得以發(fā)揮。明清時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區(qū)小型塘壩工程的興盛發(fā)達,同人力水車的廣泛應用顯然是分不開的。
作者:呂君麗陳恩虎單位:巢湖學院歷史旅游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