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珍稀保護植物的生態保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勐侖翅子樹作為原生石灰巖山季雨林特征種,在李仙江流域河谷兩側均有分布。該流域干流河段開發建設了7個梯級水電站,蓄水發電后淹沒區原有的勐侖翅子樹等珍稀植物將不復存在。以居甫渡和戈蘭灘水電站為例,作為環保措施,課題組通過異地采種育苗,培育14個月后將生長至60-80cm高的勐侖翅子樹袋苗轉運到這2個水電站的生活區和電廠廠區的綠化帶實施移植。種植群落的構建以多種鄉土珍稀植物為主,種植方式為自然式混植。人工管護一年后成活率達90%,在同一生境條件下與其他樹種相比較,勐侖翅子樹的生長優勢不明顯。
關鍵詞:李仙江流域;梯級水電站;勐侖翅子樹;異地育苗;珍稀植物群落構建
引言
國家電力公司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于1999年11月完成了《云南省李仙江干流河段水電規劃報告(把邊橋—國界)》,提出了七級水電開發方案。從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崖羊山、石門坎、新平寨、龍馬、居甫渡、戈蘭灘和土卡河水電站。其中的居甫渡和戈蘭灘已相繼建成發電,根據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兩個水電站環評階段實地調查影響區(電站水庫蓄水淹沒區域)共有II級保護植物10種,在10種II級保護植物中,除居甫渡多了東京桐(DeutzianthustonkinensisGagnep.)以外,其他9種與戈蘭灘相同;I級保護植物有2種。調查共記錄有種子植物105科372屬630種。蓄水淹沒區在云南植被區劃上屬于季風熱帶北緣雨林、季雨林地帶,位于滇南、滇西南山間盆地季節雨林和半常綠季雨林區與滇東南峽谷中山濕潤雨林區的交界地區。原生植被主要是以越南龍腦香和人面子為標志種的河岸熱帶雨林。因生境潮濕,森林發育繁茂,雨林氣氛更為濃郁,曾稱之為“濕性季節雨林”或稱為“溝谷雨林”[1]。由于受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大部分河岸已開發為橡膠林和經濟作物用地,包含珍稀保護植物的熱帶雨林僅殘存于將成為淹沒區的河谷兩側。兩個水電站蓄水發電后,作為II級保護植物的勐侖翅子樹將被淹沒。作為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相關環境保護措施,課題組通過對12種將被淹沒的珍稀保護植物在當地或異地實施采種育苗,最終在原生地人工輔助構建斑塊狀的以珍稀植物群落為主體的河岸熱帶雨林。勐侖翅子樹產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勐侖,生于石灰巖山地疏林中[2]。屬中上層常綠喬木,從位于勐侖鎮補遠江(又名南斑河、羅梭江)江邊采集種子的成年林生長情況觀測,其高度為十幾米,與同一群落中的番龍眼(Pometiatomentosa)、千果欖仁(Terminaliamyriocrpa)、多花白頭樹(Garugafloribun-da)等相比較,生長優勢不明顯。按照環評階段樣方調查估算,居甫渡和戈蘭灘水電站蓄水淹沒的勐侖翅子樹分別為516株及100株,考慮到成活率的因素,課題組在兩個水電站實際移植的數量分別為568株和110株。
1項目區域自然環境概況
李仙江屬紅河水系,為其一級支流。流域位于北緯22°23'-24°55'、東經100°24'-102°22'之間。屬南亞熱帶、北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地處低緯度,受季風、地形的影響,形成復雜多變的山地氣候特征,跨越南溫帶、北、中、南亞熱帶、北熱帶五個氣候帶。居甫渡和戈蘭灘水電站建設工程區地貌類型主要為深切割構造侵蝕、剝蝕中山地貌區,地形坡度一般為30°-45°,河流下切及溯源侵蝕作用強烈,崩塌、滑坡、斷層崖多見,形成錐形山體及尖刀狀山脊,河谷一般較狹窄,V形谷發育,僅局部河段較開闊。兩個電站工程區土壤類型因地形差異,垂直分布狀況明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和黃棕壤,非地帶性的紫色土、水稻土和沖積土分布零星、分散。兩個水電站區域植被類型可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兩大類型,自然植被包括季節雨林、次生林和草地,人工植被主要是水田、旱地和園地(主要是橡膠園)。原生植被是以越南龍腦香和人面子為標志種的河岸熱帶雨林,在河段右岸保存較完好,濕性季節雨林呈塊狀分布,間有小面積的次生性植被———灌木草叢;而河段左岸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大,殘存有小面積熱帶季節雨林與灌木草叢相間分布的次生性植被。居甫渡和戈蘭灘水電站蓄水淹沒的熱帶季雨林分別為258.36hm2、263.64hm2。
2種苗培育
因李仙江流域內僅存的勐侖翅子樹稀少,峽谷陡峭行走困難,課題組選擇異地采種培育。種子采集地位于勐侖鎮補遠江(又名南斑河、羅梭江)江邊,北緯22°55'22.67″、東經101°19'58.94″,海拔600m。種子斜卵形,連翅長約3.5cm。由于種子具翅,在采集地連片群落林周邊十幾米范圍內均有散落,部分已長成幼苗。采種后帶回室內干燥儲存,待翌年苗床播種。播種時先將苗床用高錳酸鉀稀釋液消毒,后把種子均勻播入以細沙作為栽培介質苗床上,覆蓋1-2cm細沙。霧狀保濕噴淋,3-4天噴一次多菌靈。待苗長至8-15cm移植于營養袋,并搭建郁閉度50%-60%遮陰棚,保持濕潤。苗株高達30cm以上時可拆除遮陰棚。
3移植
3.1移植場地居甫渡和戈蘭灘水電站地處河流處峽谷地段,適合勐侖翅子樹等珍稀植物移植的地塊十分有限。原施工單位營地、料場、渣場等在施工結束后,當地居民隨即種植了橡膠等經濟作物(如戈蘭灘原華業營地、卓洋營地)或將其建為農貿市場(如戈蘭灘原米長河渣場未被淹沒的地塊)等。兩個水電站實際能控制避免人畜干擾的移植區域僅有業主營地和電圖1遮蔭棚拆除后的勐侖翅子樹袋苗廠廠區的綠化帶。因此,將水電站綠化帶作為勐侖翅子樹等珍稀植物的主要移植實施地,料場、渣場等其他移植地塊盡量通過標牌提示和口頭宣傳來減少人畜干擾。移植地塊進行必要的雜草清理,人工挖掘種植穴,施入底肥,連接好灌溉管網。
3.2群落配置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自然生境轉化為農業和工業景觀,最終轉化為退化的土地,這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重大影響,對生物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3]。恢復生態學等學科理論的產生是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人工輔助培育原有動植物物種,希望通過人為控制促進其逐步朝著良性演替方向發展,在可控區域內最大限度地修復保育自然物種及多樣性。植物在自然分布中都具有群落性[4],課題組在群落構建種植搭配上遵循人工輔助促進其自然演替的原則。以勐侖翅子樹、紅椿(ToonaciliataRoem)、千果欖仁(Terminaliamyr-iocarpaVanHuercketMuell.-Arg.)、大葉木蘭(Magnoliahenr-yiDunn)等珍稀保護植物作為移植主體,搭配少量保護性樹種,如無憂花(Saracadives)、毗黎勒(Terminaliabellirica)等。種植方式避免均勻株行距規則式分布,采用自然式搭配種植。圖2兩年后業主營地外圍的勐侖翅子樹圖3綠化帶中的勐侖翅子樹
3.3管護配備專職人員對業主營地及電廠廠區移植苗木實施為 期一年的人工輔助管護。初期種植穴打圍堰保持濕潤,后期日常工作主要是適量補水、清除雜草。4結果與討論勐侖翅子樹在居甫渡和戈蘭灘水電站內部綠化帶中移植管護1年后長勢良好,對比同時移植的四數木(TetramelesnudifloraR.Br.)、千果欖仁(TerminaliamyriocarpaVanHuercketMuell.-Arg.)、合果木(Paramicheliabailonii(Pierre)Hu)等其他珍稀植物,其在同一生境條件下生長優勢不明顯。此外,野外采集的散生幼苗在袋苗保育階段比種子培育的幼苗成活率低。通過兩個水電站針對勐侖翅子樹等珍稀植物生態保育實踐,能在有限的區域內確保珍稀植物較為正常地生長并進入良性演替的關鍵影響因素,減少或杜絕因人為的各種經濟活動帶來的干擾。因此,如何在李仙江流域內進一步擴大河谷熱帶季雨林修復范圍,平衡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維護,是一項需涉及更多層面和領域共同參與并持續開展實踐探索的應用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姜漢僑.云南植被分布的特點及其地帶性規律[J].云南植物研究,1980,1(2):21-32.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49(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77.
[4]許再富,黃加元,胡華斌,等.我國近30年來植物遷地保護及其研究的綜述[J].廣西植物,2008,28(6):764-774.
作者:殷曉松 金曉瑾 董海京 王旭 單位: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