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產函數理論的農戶農地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業經濟問題雜志》2014年第一期
1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1.1研究方法關于生產函數的研究已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從早期的斯皮爾曼函數、C-D生產函數拓展到當前的里昂惕夫函數、CES函數以及超越對數函數等[7-9],不斷豐富了模型的理論意義。與此同時,關于農業及農戶生產函數的研究已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如利用C-D函數對中國農業和農戶的投入產出進行研究[10],發現播種面積具有顯著影響,勞動力、化肥則不顯著,同時生產要素的規模報酬也因地而異[11];有在CES函數的基礎上驗證了C-D函數是描述“浙江模式”的合適工具[12];也有基于主成分回歸C-D函數模型分析化肥施用對中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13]。而基于C-D生產函數理論研究農戶農業生產行為的有從實證的角度分析農戶西紅柿生產行為的特征和績效[14];有通過生產函數估計要素的邊際替代率進而分析多樣化經營的農戶種植行為[15]。因此,結合C-D生產函數定量分析林區農戶農地利用行為,可以科學合理的闡述林區農戶行為的變化對生產要素投入與產出的影響。
1.2數據來源數據是基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對福建調查區即漳州長泰、南靖,莆田仙游,泉州永春,龍巖連城、上杭以及三明永安、明溪等地257戶林區農戶進行農戶農地利用行為的問卷調查。調查涉及2012年林區農戶農業經營收入情況、生產要素投入情況、耕地使用情況等,設計108項指標;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則為257份。
1.3模型變量選擇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主要的投入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根據調研所獲得的數據,將樣本林區農戶所經營的耕地面積作為土地投入;勞動力投入則是林區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年投工量,包括自投工和雇工;資本投入包括固定資產投入和可變資本投入,其中固定資產投入是指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機械投入,而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屬于可變資本投入,資本投入主要算可變資本投入。利用生產函數來考察農業產出與土地、化肥、農膜、柴油以及勞動力之間的關系。選擇柯布道格拉斯函數:
2實證分析
應用Eviews5.0對257個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的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模型回歸結果表明:R2(R-squared)為0.745618,極大似然值(Loglikelihood)為-332.712800,杜賓檢驗值(Durbin-Watsonstat)為1.778856,被解釋變量均值(Meandependentvar)為9.743013,F檢驗統計量(F-statistic)為122.128900,顯著性檢驗P值[Prob(F-statistic)]為0.000000,這說明該模型擬合優良。模型共納入1個因變量和6個自變量,根據變量的顯著性可以看出:耕地面積(x1)、化肥費用(x2)、農藥費用(x3)3個變量較為顯著,而農膜費用(x4)、柴油費用(x5)、投工數(x6)則不顯著,尤其是投工數顯著性最低。6個變量均對林區農業經營的產出具有一定貢獻,其中耕地面積、化肥、農藥的貢獻率最大,對林區農業經營產出影響最多,是林區農業經營過程中的主要生產要素,其次是柴油、農膜,而投工量的貢獻率最低。各變量的回歸系數依次為0.0385、0.187、0.196、0.092、0.099和0.036,由此可構建C-D生產函數模型:
2.1林區農戶耕地投入行為根據C-D生產函數的回歸結果,耕地投入的回歸系數為0.385,對林區農業產值的貢獻率最大,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耕地面積每增加1單位,產值就會增加0.385。同時,也說明樣本區域耕地面積投入邊際報酬大于0,區域內的耕地投入量不足,這與福建省“山多地少”,人地資源關系緊張相符合。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區域內的耕地流轉情況普遍,在樣本中45.1%的農戶存在租賃現象,平均租賃面積達1.592hm2,最大租賃面積高達40hm2,租賃面積3.33hm2以上的農戶占樣本總量的10%以上。原因可能是福建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加工制造業發展,使得大部分農民進城務工,一定程度上促進土地的流轉。留守在農村的農民為提高自身農業的經營產值,通過從其他農戶的手中轉入耕地,增加耕地面積的投入,使得農地經營逐步從分散型轉向集約化經營,大大提高經營效率,增加農業收入。
2.2林區農戶的生產資料使用行為林區農戶的生產資料是指林區農戶在農業經營過程中主要生產資料的投入,包括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從回歸的顯著性看,農膜、柴油均不顯著,說明農膜、柴油對林區農業產出不存在一定的線性或非線性關系,這主要是因為福建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在17~21攝氏度,一般在育秧的時候用農膜,防止秧苗遭受外界生物的破壞,因此農膜的投入對于林區農業的產出并無多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福建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不適用于機械化耕作,依然以傳統耕作為主,因此柴油的投入對于農業產出的影響也并不大。各個生產資料要素的回歸系數依次為0.187、0.196、0.092、0.099,累積貢獻率總和高達57.4%,這表明在農業經營的過程中,生產資料的投入對林區農業的效益產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各個生產要素的貢獻率大小不一。因此,林區農戶在經營的過程中,要優化各個生產要素的配置比,進而發揮最大的資源效用。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林區農戶要根據自身經營的情況,即土地的肥沃情況、作物的生長情況、家庭經濟情況等,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進而實現林區農地的可持續利用。由于林區農業生產受到自然的周期性變化以及市場農產品的變動,使得林區農業生產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因此在風險厭惡的條件下,林區農戶一般傾向于選擇短期見效、消耗程度快的投入,忽略了林區農地利用的可持續性。限于農地資源的有限性,林區農戶一般通過增加化肥、農藥的施用以達到增產的目的,但會導致土壤污染、生態環境破壞。林區農戶在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的使用強度情況如表2所示。林區農戶在農業生產投入中,55.8%的資金用于購買化肥,34.9%的資金用于購買農藥,只有9.2%的資金用于購買農膜和柴油。可見,林區農戶化肥、農藥的投入已占到農業總投入的90.7%,林區農戶對化肥、農藥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其他生產資料的依賴程度。同時,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林區農戶在耕作的過程中,偏好化肥的使用,在于化肥肥效發揮快,運輸方便,使用簡單。小部分林區農戶認為:雖然有機肥在使用過程中,運輸龐大,味道難聞,但其價格便宜,肥效長,且不易揮發,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低碳又經濟。上述情況反映了林區農戶在農業的經營過程中,尤其是在選擇生產資料的投入,一般以經濟效益為準,以見效時間的快慢等短期投入行為為主,忽視了林區農業經營過程中的可持續性發展。
2.3林區農戶的勞動力投入行為從模型回歸結果看,林區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為正值,說明樣本林區農戶農業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主要源于福建耕地細碎化程度高,且具有一定的坡度。調查數據統計結果表明:林區農戶平均每戶人家有5.06塊耕地,且56.3%的耕地坡度在30度以上,這加大了林區農戶生產經營的難度,增加了投工量。從樣本農戶勞動力投入情況看,勞動力投入為717.45天/hm2。從林區農戶的特征分析,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為50.19歲,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水平,這說明調查區域內的農業勞動力傾向老齡化,后輩青年補給不足,大大影響了農業的生產水平。同時,由于林區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一般傾向多樣化經營,即同時種植多種農作物,如水稻、花生、蔬菜,這也分散了勞動力資源的投入,特別蔬菜生產,在田間管理、采收耗費的勞動量大,削弱了對其他農作物的生產管理。另外,農民的普遍兼業現象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資源投入的減少。這說明影響林區農戶勞動力投入行為的因素是多樣的,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兩者之間共同作用。根據各個生產要素對產出貢獻率看,土地>農藥>化肥>柴油>農膜>勞動,說明了勞動力對產出的貢獻率最低,這與農村勞動力資源稟賦優勢資源不符合。究其原因: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農民進城務工的機會大大增加,使得高素質、年輕化的勞動力大規模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以及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現象;二是,由于農業生產還主要停留在傳統的低水平低效益上,難以維持一家的生計,致使大多數農戶在農閑階段外出打零工,逐漸將農業生產副業化,阻礙了農業發展前進的步伐。這些因素的存在影響了林區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行為的改變,具體表現為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利用方式、對農業生產的投入方式、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同。
3結論與對策
3.1結論不同生產要素對林區農戶農業產出影響差異較大,其中勞動力對產出的貢獻率最低,土地的貢獻率最高,這印證了威廉•配第“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觀點,土地是創造財富的首要準則。耕地流轉(租賃現象)普遍存在,農地經營已逐步從分散型轉向集約化經營。林區農戶的農業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耕地破碎且坡度大,生產經營難度大,投工量大,技術落后,效益差,難以維持生計,農閑外出打工,農業生產副業化。生產資料的投入對林區農業經營的效益產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各要素的貢獻率大小不一,林區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偏好使用化肥、農藥,對其依賴性強。
3.2對策依賴化肥、農藥這種短期見效、消耗程度快的投入,雖然短期經濟效益良好,但是卻隱藏著極大的農業生態危機。過量的使用化肥、農藥會導致土壤污染與環境破壞,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與保持農地利用的可持續性相左。為了實現農地的可持續利用,須加強農戶對有機肥和生物農藥的認知,提高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在投入中的比重,繼而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兩大生產要素,其對農業產出的貢獻率排在前三位,說明了農戶絕不可能以犧牲經濟效益換取環境效益而取消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因此,要實現“低碳”且“經濟”的農地利用模式:其一,可以實行化肥減量施用管理,即可以通過緩控釋肥,這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對肥料的有效吸收,以解決化肥使用率的情況,還可以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挖坑施肥、有機施肥等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和肥料的節約。其二,控制農戶農藥的使用量,嚴禁高毒農藥的使用,推廣生物農藥、生物治蟲等新的化學農藥替代品,生產無毒綠色食品,保障食品的安全。最后,政府可以倡導農用資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如農膜、農藥瓶子,同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如水渠,機耕路地修建,為農地的可持續利用創造條件。面臨著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應當對新的形勢,做出一系列的調整,以將農業推動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上。首先,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漸將小農經營過渡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其二,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實行適度規模,進而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其三,明確純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加大對純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扶植力度,以期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最后,促進城市資金流向現代農業,從政策上和資金上鼓勵具有高素質的新一代農民回鄉創業。隨著化學農業、石油農業的發展,其在消滅饑餓,提供充裕的糧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伴隨而來的則是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發展生態農業,培育綠色市場則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倡導綠色消費,增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觀念,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擴大綠色產品的需求,進而加大綠色產品的供給。其次,實現質量與價格并重,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戶對生產資料的使用習慣,減少化肥、農藥等的投入,增加有機肥、生物農藥的投入,讓大家種得開心,吃得也開心,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的雙贏局面。
作者:陳欽萍鄭晶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