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明代回族作家的文學創作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金氏父子三人概括
金賢,明代經學家,回族,字士希,號東原,江寧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除仁和知縣,入為兵科給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晚年,居家著述講學,與朋舊為樂。年七十一卒于家中。金賢的仕途比較順利,但他不慕名利,反倒對于學術研究有著極其強烈的興趣。《東圜先生傳》載:“改知福建延平府時,他已厭倦仕途,多次表白說,‘官非我志矣’,隨上疏乞掛冠還鄉。”金賢“性資穎敏,魁岸閎達,有巨人度”,少年曾學《易》于吳彥華,并治《春秋》學,著有《春秋紀愚》(已佚)。《明詩紀事》丁簽卷九錄其詩《贈劉松隱》一首:“松隱先生屏俗緣,三層高閣詠游仙。我來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風白晝眠。”另外還有一篇碑記《禮拜寺碑記》。細考碑文不難發現,作為一名回族官員,金賢準確地把握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認主、信主、順主、畏主、敬主;同時,他還強調了伊斯蘭教的善惡觀。“嘗考其教,大要以敬天為主,以清心寡欲為訓,而正綱常、辨義利、審取舍、昭淑慝,以垂勸戒者,大抵皆歸于道也,其異于諸夏之圣人者蓋寡矣。”然而從中我們也品味出這種闡釋中濃郁的儒家風味。特別是《碑記》后半段作者的議論:“天道善善而惡惡,故《易》以遏惡揚善為順天……而所以事天者有其本矣”云云,純是儒家口吻,是站在儒家立場上闡釋伊斯蘭教的善惡觀。當讀到最后金賢以知府身份勉勵楊濟民教長:“子當求其本而謹之,使無孤圣人之意也。”金賢知府要引導伊斯蘭教界主動向儒家靠攏,與中國封建王朝社會相適應。金大車(1491—1536),金賢子,字子有,號方山,屢試不中,書劍飄零。著有《金子有集》,《子有集》有《金陵叢書》刻本(現存),又有《方山遺稿》(已佚)。金大車自幼才華橫溢,“方弱齡,學舉子業,已能做奇語,為京師諸名輩所賞異”。后來一直隨當時的文壇巨宿顧璘學詩,受到特別的鐘愛。在同學中大車少懷遠大志向,詩作更以詞義雙美而受到好友的推崇與敬佩。他于嘉靖四年(1525)鄉試中舉,雖自恃才高,但在以后的會試中卻屢次受挫,五試不中。同門摯友相繼及第,他卻與仕進無緣,倍感失落。大車性格傲岸不屈,慷慨豪邁,千金家財逐漸散盡,中年即在旅途中病逝。金大輿,字子坤,號平湖,生年不詳,約晚于金大車兩三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以后。金大車之弟,兄弟倆以杰出的才華蜚聲江南文壇,被時人稱為“金陵二金”。金大輿少負才華,欲走仕途之路,但科考失敗,著有《子坤集》。他也曾熱衷功名,參加鄉試。但連個舉人也未考中,斷絕了仕進的希望。為人正直不阿,“南都貴人多訪,人去不答”(顧璘《浮湘集跋》)。他“又雅不事生產,而貧顧日益甚,所居蓬室污下,脫粟不厭。而子坤處之泊如也。”(黃姬水《金子坤集序》)
二、金大車詩歌內容淺析
金大車人生失意,遂以吟詠詩章寄托志向,滿腹才華充分展示在詩作中。金大車詩歌眾體兼長,由于詩人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大車詩歌的內容涉及題材廣泛,幾乎涵蓋各種題材。
(一)反映民間疾苦,心系百姓悲慘生活由于長期不得志的處境,加之金大車慷慨豪邁,其生活境遇逐漸貧困,這使他對下層人民的生活有著切身體會,并對百姓有著深深地同情。所有的困苦生活,人民的凄慘景象,他都親眼見過,親自體驗過,有極深刻的生活實感。這些實感,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詩人創作的許多詩歌是關于民生疾苦、民不聊生的政治感嘆,充滿人道主義的憂患意識,敢于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如《黃節婦詩》:“在惜茂年時,高族委弱質。天難哀匪忱,中道失良匹。涉水川無梁,凌虛鳥無翼。愿言思君子,悲憤交胸臆。零露沾我庭,凄風入我室。煢獨嗟靡依,所幸存孤息。鞠育盡余年,劬勞豈遑恤。之死矢靡他,此心如皎日。卓哉貞淑姿,蜚聲渺何極。”詩中通過一個寡婦的口吻,刻畫了一幅農家生活的心酸圖。黃節婦年輕時嫁給了一個體弱的丈夫,經歷了天災人禍,丈夫早逝只剩下自己和年弱的孩子。“零露沾我庭,凄風入我室”將生活的貧困,黃節婦一人生活的的難以維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詩人是懷著何等悲痛的心情描寫人民的凄慘生活,憂憤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在大車的《歸途雜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描寫百姓悲慘生活的詩句“我昔游齊東,數醉村家酒。今日經故途,訪之寂無有。惆悵憩空林,偶值蒼顏叟。為言遭歲兇,饑寒苦奔走。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溝壑半流離,十室空八九。我聞泣沾裳,貯立不能久。寄謝當涂人,此意還知否?”昔日齊東農村百姓生活富饒,安居好客,而今作者再次經過這里,卻發現整個村莊毫無人息,許久才能遇到的一兩個百姓,也是白發蒼蒼的老叟。看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人都去了哪里?原來是村莊遭遇連年的天災,百姓無力承受賦稅,不得不奔走他鄉謀求生計。“溝壑半流離,十室空八九”,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滿眼荒涼凄楚,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引發讀者怎樣的情感共鳴?
(二)送別詩送別詩抒發了知音難會、感時憂生、仕途坎坷、傷離惜別等文人的感傷情懷,但它還是“文人們以自我群體生活為基礎的情感”,所以送別詩有著普遍性和群體性特征。金大車的詩歌中涉及送別內容的作品有多首,如《途中送洗子桂奇還嶺南》“落羽同棲息,相逢湖海間。余從江左隱,君向嶺南還。獨夜猿聲苦,千峰鳥道難。《兩都》如已賦,遲爾入燕關。”我們倆人有著共同的遭遇,相逢在湖海之間,現在卻又要分別,前方路途艱苦,困難重重,詩人不禁為友人的未來擔心。再如《送湯太守之郡》:“使君才望推荊楚,早歲彈冠帝里過。濟濟諸生爭學禮,翩翩五馬看鳴珂。曉風旌節傳青野,春雨樓船泛素波。南國頻年困饑饉,勿云為政重催科。”詩中稱贊友人的“曉風旌節“為世敬仰,勸勉友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像友人這樣的人才,在哪里都會熠熠發光,使友人以積極昂揚的態度面臨以后的生活。同時勉勵友人要做一個為民請愿,體察民情的好官,“勿云為政重催科”。此外《別金二錫之》、《送尹復之之任臨海》、《雪夜別陳九皋》等一些詩歌也表現相同的情感體驗。
(三)贈答詩《金子有集》中還有一類詩,就是贈答詩。詩人借給友人的贈答詩,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點。如《贈蔡內翰九達》:“清朝散吏鬢毛斑,江左詞人數往還。彩筆調高追漢代,玉堂官冷壓仙班。醉攀春柳晴看月,臥放晨衙早閉關。他日思君尋舊隱,荷衣沖雨洞庭山。”詩人厭倦了塵世生活,勸慰友人名利皆是浮塵,“他日思君尋舊隱,荷衣沖雨洞庭山“表達自己疾世傲俗的清高。還有《贈別鄭三》、《道中贈同行許仲貽》、《下第后長安旅邸贈馮汝強》、《山中柬高近思》、《贈陳太史石亭丈》等等,我們從中都可以看出作者超脫的心境,傲俗的清高。
(四)寫景詩詩人一生,有很長時間都是在旅行中度過。旅途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詩人創作的題材:有對幽靜風景的贊美、悠閑生活的向往,有對途中所見百姓悲慘生活的同情,還有就是表現自己奔走謀生的痛苦經歷,或寫景或抒情,內容豐富。如《歸途雜詩》“我昔游齊東,數醉村家酒。今日經故途,訪之寂無有。惆悵憩空林,偶值蒼顏叟。為言遭歲兇,饑寒苦奔走。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溝壑半流離,十室空八九。我聞泣沾裳,貯立不能久。寄謝當塗人,此意還知否?”昔日游歷農家,農家富饒好客,而今經過故途,村落寂寥人口稀少,百姓生活貧困饑寒交迫,十室九空。直接描寫出百姓生活的疾苦,表現詩人對百姓悲慘生活的同情。還有如《淮揚道中》、《崔鎮》、《馬承道山中過訪》、《江行》、《陳九皋飛來山房》等。
三、金大輿詩歌思想內容分類
金大輿的《子坤集》里所囊括的詩作基本上都可算作抒情詩,其中借景抒情詩(49首),即事感懷詩(25首),懷古詠史詩(4首),詠物言志詩(3首),其它內容的詩(59首)等五個部分。以下筆者將分而論之。
(一)借景抒情詩金大輿經常游歷山水,奔波于各地,他每到一處總會因為某一種場景而即興賦詩,聊表心意。在借景抒情類詩當中,這種形同行吟詩的佳作俯拾皆是,比如《與侄子汝良游廣福寺》《游虎丘》《與王子新游茅山》《泛固城湖游云山洞》《登駝山》等等。從這些詩作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詩人心境的起伏變化。且看這首《與侄子汝良游廣福寺》:“四面松杉合,中林一逕開。僧房依亂石,畫壁暗深苔。風卷堆沙入,云移海氣來。瀟條空谷里,松栢暮生哀。”詩人運用遠景和近景描寫的方法,遠景四面合抱的“松山”給人以空間的壓抑,近景“畫壁暗深苔”給人以情境的空寂,遠景和近景共同營造出一種悲涼的境界,言“松柏生哀”,實為作者“生哀”。所以,這首詩,作者終究要表達自己內心隱隱的悲情和哀思。
(二)即事感懷詩即事感懷,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詩人所抒之“懷”都有一份真摯的感情。金大輿這類詩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即年邁多病之事而感慨從古至今,人們就總是對自身的年歲感慨萬端,對于金大輿而言,年老后的身患疾病是一種無奈而又痛苦的煎熬。在《夏日郭山人問疾一首》一詩中詩人這樣寫道:撫鏡匡床間,驚此年鬢侵。行藥步前除,疲弱力不禁。詩人生病后“撫鏡”驚嘆自己“年鬢侵”,吃著藥,身體疲憊微弱的連走路都困難。人老生病了可能就十分念及親朋,希望有人能來看望自己并且表以理解,但卻事與愿違,于是詩人發出了“賴爾素交人,庶幾慰我心。”的慨嘆。又如詩人病好以后在《病起與諸兒游靈谷寺》一詩中說:“病后身猶健,登臨自覺輕。”可見詩人對年老多病所帶來的無奈與痛苦是很害怕的。2、思鄉懷歸之事而感慨在中國傳統詩歌中,以思鄉、思歸為主題的名詩佳作并不少見,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典型的一首。金大輿經常離家游歷各地,避免不了也會產生思鄉思歸的情懷,他在《發青州》一詩中詩人這樣寫到:“一見西風生早涼,羈人此日倍懷鄉。”緊俏的西風撩發了身在異鄉的詩人的思鄉之情,又如在《高塘王山莊燕集》一詩中詩人也抒發了“梁園花月留人醉,今日渾忘是異鄉”的思鄉之情,雖然“梁園花月”一時讓詩人忘卻了自己在“異鄉”,但這只是暫時的,更襯托出詩人在此之外的思鄉之情。3、念親思朋之事而感慨遍觀中國傳統詩歌,其中以懷念親朋為主題的名詩佳作數不勝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金大輿為人豪放不羈,感情熾烈,因此所交好友甚多,他的詩作中懷念好友的詩為數不少,如《懷郭次甫》《懷徐元甫》《懷黃淳甫》《懷侯舜昭》等等。詩人在《懷郭次甫》一詩中寫道:“老去同心少,因君重惘然。”詩人與好友分別已久,由于世事艱難,詩人又念友甚深,故抒發了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其情可謂真摯感人。
(三)詠史懷古詩懷古詠史詩一般以古代歷史事件或人物為題材,或借古諷今,或寄寓懷才不遇的感傷,或表達昔盛今衰的興替之感。在金大輿屈指可數的幾篇懷古詠史詩里,大都有懷古憑吊紀念先賢之意,但又不乏議論之詞。如“陳梁羅綺不重開,王榭樓臺復何有。吳宮晉代縱荒涼,只欲尋仙不死鄉。臥龍高蹈無知者,抱膝長吟《梁甫》章。”(《秋日登高詠懷》)表達了對歷史繁華已逝不復的清醒認知,以及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性評價。又如“金鼓聲連海上云,鐵衣光照湖邊岸。甲士孤城守戍樓,舉頭村落盡墟丘。”(《哀吳中》)再現那段慘烈戰爭的情景,戰爭使得“甲士孤城守戍樓”,使得“舉頭村落盡墟丘”,詩人以此抒發了自己對戰爭的厭惡。
(四)詠物言志詩所謂詠物言志詩,是指內容上以某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先賢留下來的詠物詩詞不勝枚舉,且有不少詠物精品,意蘊深邃,流芳百世。在《子坤集》中僅存有三首詠物言志詩,分別為《奔牛》《棲霞寺》《千佛巖》。這里我們來詳細看一下吟誦“千佛巖”的這一首:“蓮宮依石嶺,金像儼層臺。疊磴松云合,斜風花雨來。高低成色相,窈窕入莓苔。歲去莊嚴改,瞻依此日哀。”詩人最后一句寫到:“歲去莊嚴改,瞻依此日哀。”常年被風吹雨打的“佛”已然失去了它本有的莊嚴和肅穆,詩人瞻此心生哀情。細細品味,歲月拂去的又豈止是“佛”的莊嚴,還有詩人的年華,詩人面對滄桑的“千佛巖”不由覺得自己也似那“千佛巖”一般蒼老了,又或者自己本來就是那活著的“千佛巖”,頓時心生悲哀。
(五)其它內容的詩1.送別詩在《子坤集》中送別詩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江上別朱子潔》《享淳縣別朱二》《江上別陳元甫還江西》等等。且看這首《江上別朱子潔》:“歲晚易惆悵,賴爾相為樂。云胡別所歡,誰與共盤薄?豈無執手好,愛爾種然諾。開帆如鳥逝,極望已寥廓。北風吹江江水寒,孤舟遠去隔重灘。輕鷗亂下沙洲白,風葉晴連遠岸丹。牽衣未盡青山晚,回首長謠白日殫。欲知別后思君意,江水東流好自看。”好一個“欲知別后思君意,江水東流好自看。”好一番深切地情意,詩人坦率地表達著自己對有人的真摯感情,令人感動不已。2.悼亡詩金大輿的悼亡詩僅存兩首,內容多為挽詞,歷數并大加贊頌吊唁對象的事跡、為人、品格等方面,如《伯兄忌日一首》一詩寫道:“緬懷同袍客,淚下不可禁。”表達詩人對死者緬懷之情。又如《和郭次甫雪中會葬朱江州之作》中寫道:“一自林宗揮涕后,驚看垅樹有枯枝。”表達了詩人悲痛的心情。《子坤集》是后人對金大輿的詩歌進行整理輯錄的唯一一部詩集,內含詩作一百四十多首,詩歌題材頗具規模,或寫景抒情,或即事感懷,或詠物言志,或懷古詠史,或贈答送別,或唱和悼亡,等等。金大輿善七言,尤其是七古成就最高,他把詩歌創作看成是生活的重要組成成分,因此具有現實主義色彩。金大輿的是感情直率,氣勢磅礴,心中所想,直發于筆端。他注意語言的錘煉,詩句對仗的工整和辭藻的華美,追求意境的新奇和聲音的鏗鏘。
作者:高芳 單位:寧夏大學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