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視動畫中的民族文化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影視動畫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精神:民族價值體系、民族審美習慣、民族道德倫理等。中國人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學影響比較深厚,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大鬧天宮》就體現(xiàn)了很鮮明的儒家“中和”觀———孫悟空可謂是受盡磨難,但創(chuàng)作者在結尾還是讓他大鬧天宮,好好的反叛了一把,讓觀眾都長出了一口氣。這種對悲劇的中和符合中國人和諧為貴的儒家思想,“哀而不傷”的創(chuàng)作也符合觀眾的審美習慣。而在水墨動畫《牧笛》中,我們又可以在淺淡的敘事與輕柔的節(jié)奏中找到道家文化“簡潔、恬淡”的意境之美———甚至所有的水墨動畫片,另如《小蝌蚪找媽媽》,都可以感受道家的“無為、虛無”的思想。
日本大和民族受中華文明影響頗深,其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和中華精神一脈同宗。日本人也崇尚禪宗、重視儒道文化。而且大和民族深切的危機意識與奮斗意識也無一不反映在影視動畫作品中,成為其獨有的特色。看日本動畫的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就可見一斑。“《千與千尋》中的女孩千尋,在宮崎駿創(chuàng)作之初,她在劇中都還只是一個平凡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扎著一個馬尾辮,普通的服飾衣著。她長相普通,也沒有特別之處,但隨著劇情的演進,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的世界中經(jīng)歷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她終于在尋找‘回歸’的途中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在困境中學會了生存,并且變得獨立、堅強、勇敢,成為人性美的濃縮。其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日本人所崇尚的拼搏精神及追求的價值觀。美國人天生不愛被束縛,其樂觀和崇尚自由的個性在影片中得以彰顯,對于傳統(tǒng)和權威的置疑和反叛也是美。現(xiàn)代文化特征。
《小馬王》中的小馬王,似乎就是美國精神的代表。他不屈服于強勢,自信、堅定,敢于拼搏奮斗,樂于展現(xiàn)自己。另外,美國的動畫片常以幽默的動作及語言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也是因為美國人天性幽默樂觀的緣故。那么在影視動畫中怎樣運用民族文化元素呢?
首先,角色形象設計具有民族特色。我國以前動畫中的角色形象,大家很容易找到中國式的面容。如《牧笛》中的牧童,《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微吊的杏核眼,東方人扁平的面孔,穿的衣服更是有鮮明的民族及時代特色;日本動畫角色因為有日本浮世繪的唯美傳統(tǒng),追求一種唯美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長腿細腰,盡管過于不合比例,但卻不失美感;美國動畫中的形象則是比較“雜”的,也和美國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有關,但是他們做出來的形象還是帶有很明顯的美國標簽。美國動畫在角色造型上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風格和樣式,這些形象講究體塊感,注重整體效果,肢體和表情動作。他們的“動畫造型簡潔、活潑,突出大手大腳,大大的腦袋,細細的胳膊,形象十分有趣。另外美國英雄主義卡通也是美式卡通的一大特色。角色形象強悍刺激,雄健有力,動作與速度充分體現(xiàn)強者為王的美國精神。”
其次,具有民族特色的動作設計。中國戲劇的程式化與虛擬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動畫的造型。《金色的海螺》里,海螺姑娘的動作簡直就是戲劇中花旦的動作,特別明顯。再有就是,“關于造型‘美人要修長、文人一根釘、武人一張弓’。在線條表現(xiàn)上‘:流水褶子要活套,錢線褶子要挺拔。’”日本動畫中的動作設計比較簡單,但是生動有趣。美國動畫動作設計大膽夸張,有自己已經(jīng)形成格式的運動規(guī)律。
再次,色彩的設計。中國的動畫色彩傳統(tǒng)上講求“:要想俏,帶點孝。黑配紫,臭狗屎。紅靠黃,亮晃晃”。日本動畫的色彩以宮崎駿動畫作品為代表就是色彩恬淡,充滿田園風情。美國動畫在用色上比日本動畫更加夸張和搶眼,“色彩飽和度高,欲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在用色上多運用油畫般深沉厚重的顏色來表現(xiàn)對象,色彩對比度高,有時候如版畫般強烈。這樣刺激的視覺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反差,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美國動畫在色彩的運用上,有意識的運用了補色的對比,使色彩有了節(jié)奏的變化,滿足和豐富了我們視覺上的要求,而不是單一的統(tǒng)一”。
另外,特有的民族元素點綴其中。如《真功夫之奧運在我家》中的四合院、京腔京調(diào);《千與千尋》中獨特的日本“沐浴文化”,假面人則是運用了日本藝妓的化妝;《料理鼠王》里廚師大做法國大餐?
除上述以外,動畫作品中能體現(xiàn)出的民族文化元素還有很多。這也充分表明,每個國家都可以在民族文化上充分挖掘題材,吸取營養(yǎng),創(chuàng)作出弘揚民族文化的動畫作品。而對于我國動畫人來說,這一要求更是極其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了。
作者:吳曉贊單位: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電腦藝術設計教研室